吳秀君
[摘要]目的:觀察宮腔鏡下內膜息肉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診治的子宮息肉患者108例,按照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有54例,對照組行刮除術,觀察組在宮腔鏡下行內膜息肉電切術,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參數(shù),出院后6個月隨訪,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出院后12個時記錄妊娠率。結果:手術過程中,觀察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6個月時隨訪,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74%,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2個月時隨訪,妊娠率為57.41%,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宮腔鏡下行內膜息肉電切術療效確切,且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及受孕率。
[關鍵詞]宮腔鏡;電切術;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一般是由于子宮內膜增長過盛引起,局部的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以及伴隨的血管過度生長突入到官腔,是婦科常見疾病之一,青春期后各個年齡段均可發(fā)病,隨著年齡增長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月經失調、白帶異常、不規(guī)則出血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發(fā)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認為與病原體感染、內分泌紊亂或者長期炎癥有關,官腔鏡檢查是診斷子宮內膜息肉的金標準。子宮內膜息肉影響局部內膜血供,合并感染時會改變官腔環(huán)境,不利于影響精子和卵子結合,更不利于受精卵著床,導致不孕。因此對于育齡期婦女需要及時診斷和治療。本次研究對53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在官腔鏡下行內膜息肉電切術,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本院診治的子宮息肉患者108例,所有入選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無官腔鏡檢查及治療禁忌證,明確診斷為子宮內膜息肉。排除合并有子宮肌瘤或者子宮內膜癌者、因某些原因失訪者。將所有入選者按照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有54例。對照組年齡23~34歲,平均為(25.63±3.05)歲;臨床癥狀:異常子宮出血27,不孕癥13例,無癥狀14例;婚姻狀況:已婚51例,未婚3例。觀察組年齡22~34歲,平均為(25.05±3.18)歲;臨床癥狀:異常子宮出血26例,不孕癥15例,無癥狀13例;婚姻狀況:已婚52例,未婚2例。兩組患者在年齡、婚姻狀況及臨床癥狀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所有入選者完善術前檢查,選擇在月經干凈后3~7天內進行手術治療。對照組行刮除術,常規(guī)消毒后在官腔鏡下明確息肉位置、數(shù)量及大小后,用刮匙刮除息肉后再次行官腔鏡檢查明確是否刮除干凈。觀察組在宮腔鏡下行內膜息肉電切術,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guī)消毒后充分暴露宮頸,用膨宮液膨宮后,依次進行檢查,明確內膜息肉在官腔內的位置、大小及數(shù)目,用環(huán)形電極切除。術后病例組織均行病理組織學檢查,均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2~3天,術后隨訪。
1.3觀察指標
手術參數(shù):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是從麻醉滿意后常規(guī)消毒開始記錄至手術完成的時間。
出院后6個月時隨訪,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出院12個月時隨訪記錄妊娠率。行超聲檢查提示官腔內有異?;芈暎俅涡袑m腔鏡檢查提示有息肉者診斷為復發(fā)。治療效果:顯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術后6個月內無復發(fā);有效:臨床癥狀改善,術后術后6個月內無復發(fā);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病情加重,術后復發(fā)??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數(shù)據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數(shù)據均錄入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間比較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參數(shù)比較
手術過程中,觀察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兩組患者隨訪結果比較
出院后6個月時隨訪,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74%,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12個月時隨訪,妊娠率為57.41%,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3討論
子宮內膜息肉是一種良性結節(jié),青春期后的各個年齡段均可發(fā)病,好發(fā)于35歲以上女性,隨著年齡增長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育齡期女性一般是由于月經不調、出血量過多、不孕等原因就診,因缺乏典型的臨床特征,給早期診斷增加難度,常被漏診或者誤診,隨著官腔鏡技術的不斷成熟,診斷準確率明顯提高。本次研究對54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行內膜息肉電切術,總有效率為90.74%,明顯高于行刮除術治療者,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官腔鏡下行內膜息肉電切術對于治療子宮內膜息肉有更好的臨床效果。分析原因為在官腔鏡下行內膜息肉電切術,官腔鏡檢查可直視官腔內的病變形態(tài),對于息肉部位定位準確,行電切術時可從息肉根部進行切除,息肉切除較為干凈,另外對子宮內膜損傷小,不影響周圍解剖組織,對盆底結構不會造成影響,明顯降低復發(fā)率,對患者卵巢功能損傷小,有效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且臨床癥狀恢復快。與王紅艷等研究中行子宮內膜電切術可明顯降低子宮內膜息肉的復發(fā)率的結果相一致。手術治療后子宮內膜需要進行修復,過早妊娠對于受精卵著床會有影響,出現(xiàn)流產、宮外孕等不良情況,因此對于有生育計劃者,手術治療后半年左右再行懷孕計劃。出院后12個月時隨訪,妊娠率為57.41%,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官腔鏡下行刮除術,刮除內膜息肉的同時對周圍內膜組織會造成影響,甚至引起宮頸粘連,導致不孕。進一步說明在官腔鏡下行內膜息肉電切術對于患者的子宮內膜損傷較小,有效提高受孕率。本次研究的手術過程中,觀察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官腔鏡下行內膜息肉電切術安全性高。綜上所述,在官腔鏡下行內膜息肉電切術療效確切,且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及受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