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章
一、有效提問的原則
幾乎無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學都有一個樸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講授”。老師首先是“講師”,是“教書先生”,是文化知識的“傳遞”者。一個能夠把知識講清楚的老師,差不多就是一個好老師。為了能夠把知識講清楚,于是就有“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等系列說法。當教師把關(guān)注的焦點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講授”的時候,“接受學習”與“掌握學習”就成為普遍的學習方式。學生的使命是“上課認真聽講”“不做小動作”。課堂教學中大量流行的話語往往是老師一系列善意的詢問:“聽清楚了沒有?”“聽明白了沒有”“聽懂了嗎?”,仿佛學習就是一件欣賞和練習“聽”的藝術(shù)。
有效教學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而教學是否出現(xiàn)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tài),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
二、有效提問的方法
學生的智慧潛能如寶藏一樣需要開采、需要激發(fā),“知識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泵绹饍和逃龑W家尼普斯坦說:孩子的表現(xiàn)不如父母的意,老師覺得孩子教不會,其實這是因為大人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潛能,只要用對方法,即使最頑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有一定的學習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經(jīng)過長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辦法。
善問“十字訣”的辦法,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學生問答學習;
例:即是多舉例;
比:比較知識和知識間的異同;
替:讓學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這樣的公式啟發(fā):“除了……還有什么?”;
可:可能會怎么樣;
想:讓學生想各種各樣的情況;
組:把不同的知識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 類:是多和學生類推各種可能。
例如,一位教師在《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一節(jié)課中,提問道:假如平行四邊形一組邊垂直(例如,鄰邊);四邊形的形狀可能發(fā)生什么改變?相等時呢?想一想各種各樣的情況;除了邊改變,還有什么替代(例如,對角線);會有什么改變?把這些組合條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會有什么特征?比較各種特殊四邊形的異同點。這位老師利用“善問”十字訣;有效的提問發(fā)散學生思維空間,擺脫單一的對話式問答。
三、有效提問并學會傾聽
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當教師的提問缺乏基本的開放性時,教師的提問不僅不能給教學帶來生機,反而對課堂教學帶來滿堂問的干擾,如果用過于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問題領著學生朝同一方向邁進,學生就沒有了自己,沒有了自己的方向。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善于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qū)W生的聲音轉(zhuǎn)化為有效教學資源。傾聽是一種對話,好的對話者總善于傾聽。這需要教師在提問之后,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的時間,為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關(guān)鍵的策略是,要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和傾聽。
四、有效激勵
(一)熱情
兩層含義:一是對學生熱心。主要通過與學生建立積極的、支持性的關(guān)系。這種安全的、輕松的、令人滿意的人際關(guān)系環(huán)境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二是對自己所教的專業(yè)有求知興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熱情的教師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學過程中把這種求知和求信仰傳達給學生。
(二)期望
學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他們的期望值。學生會將教師的期望內(nèi)化為對自己的期望,進而影響自我評價和努力程度。教師的期望可能幫助學生成功,但這只是一種可能,只抱有期望,沒有相應的幫助措施并不能有相應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學生成功和幫助學生成功結(jié)合起來,才能使教師的期望在學生身上實現(xiàn)。教師需要為每個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成功,有成功體驗。要使教師期望促進學生成功,除了語言,更需要用教學行為來表達對學生的高期望。
(三)可信任感
有效教師總是那些學生感到值得信賴的教師。可信任感有助于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的、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使學生相信教師能夠幫助他們獲得成功。教師通過坦率、誠實的師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教師的學識;二是教師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五、做一名有效教師
(一)轉(zhuǎn)變教師的教學行為
人類文化傳播方式的改變尤其是書本和網(wǎng)絡資源的出現(xiàn),使學習者由原來的“聽講學習”轉(zhuǎn)向“閱讀學習”和“發(fā)現(xiàn)學習”成為可能。但這種轉(zhuǎn)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師仍然在充當“供給者”“提供者”的角色;學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當教師由原來的“供給者”轉(zhuǎn)向“激勵者”,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地親自去發(fā)現(xiàn)學習,成為“發(fā)現(xiàn)者”和“建構(gòu)者”。
(二)提問方式轉(zhuǎn)變
教師滿堂灌不對,滿堂問也不好。提問不等于啟發(fā)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啟發(fā)性的提問并不能達到啟發(fā)學生、調(diào)動思維積極性的目的。有些教師一堂課要提70—80個問題,這樣學生怎能有時間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也要選擇重點加以講解或引導學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學生的提問組織教學。
(三)有效教學設計
任何有效教學總意味著“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nèi)獲得有效的發(fā)展。為了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nèi)獲得有效的發(fā)展,教師需要在“上課”之前作好準備。這種準備活動最初稱為“備課”,后來發(fā)展成系統(tǒng)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只是教學行為的一種備擇的教學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學行為”實現(xiàn)教學方案的理想和價值。比如,有效“講授”和“提問”。
有效教師不只是教知識,而是傳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師是受學生喜歡的教師,而且因喜歡而信任。而教師能否成為這樣的人,取決于教師是否具備三個品質(zhì):熱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師是一個熱情的教師;一個對學生滿懷期望的教師;一個值得信任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