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云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中學化學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態(tài)度、方法與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展學生的能力。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優(yōu)化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轉變觀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從學生的時間出發(fā),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讓學生自己在體驗思考中建構知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chuàng)造一個高效的課堂。三段式教學法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獨立性,教師在教學中能充分運用啟發(fā)和示范,貫徹參與教學中的鞏固性與應用性原則,是符合學生認識規(guī)律的。
所謂三段式課堂教學,主要由課前參與,課中研討和課后延伸三階段構成。下面結合高中化學(蘇教版)有機化學基礎“醛的性質與應用”的教學設計,談談三段式課堂教學在本節(jié)課中的應用。
一、課前參與
課前參與是指學生在課前或自主學習教材,初步了解所學知識,提出質疑;或自己通過自學收集有關資料;或按教師布置的思考題,做好準備。課前參與不僅為課中討論奠定基礎,使學生帶著探索的頭腦進課堂,促進了課上的學習,更為學生學會收集、組織、分析、加工、運用信息提供了機會,培養(yǎng)了終身受益的學習能力和習慣。
在“醛的性質與應用”的教學設計中,利用學案導學,將《課標》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的價值觀,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這樣確立的目標具有針對性,學生帶著這樣的目標去學習,有助于他們對課本重難點的把握和認知。
另外,在自主學習教材過程中可以設計一些如下列出的簡單問題。
1.了解醛的應用價值。
2.了解甲醛、乙醛簡單物理性質。
3.關于甲醛,你了解多少?
4.甲醛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及在工農業(yè)生產中的應用等。
5.掌握甲醛、乙醛的結構,知道醛類的結構特征。
6.根據醛基的結構,討論交流猜想乙醛可能的化學性質。
這樣對學生已經知道的,已經會的,自學能了解的內容,事先讓學生了解,節(jié)約課堂時間,讓有限的45分鐘得到充分利用。自主學習時,重點、難點也按課標要求,不增加難度,也不對其隨意刪減,設計成問題。
二、課中研討
通過學生研討,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比較、歸納、表達;學會交流、合作、吸納;學會傾聽、思考、質疑、辯論,從而淡化分析講解。這樣有利于學生自己去感悟。課中研討突出“研”,強調把課堂主體部分充分留給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課前參與狀況,進行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和交流研討。
1.簡單點處理
在“醛的性質與應用”的教學設計中,根據學案所設計的問題,自主探究。小組成員將自己對醛的簡單物理性質,以及甲醛在工農業(yè)生產中的用途的看法相互交流,討論,然后展示小組的成果,與大家共享。教師及時地或肯定、或引導,或點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完成任務,提高學生自信心,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習熱情。
2.重難點處理
在“醛的性質與應用”的教學設計中,需要讓學生知道醛的結構和醛的典型化學性質,并由此初步概述重要有機物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
【教師】根據醛基(-CHO)的結構,預測乙醛的性質。
【學生預測】醛基中有碳氧雙鍵,不飽和一可以發(fā)生加成反應。
【肯定與點撥】肯定學生的想法,并點撥:乙醛與氫氣加成的反應,也可稱為還原反應。乙醛能發(fā)生氧化反應嗎?
【學生進一步思考聯(lián)想】以前學過醛可以與氧氣反應,生成乙酸。這是黃酒變酸的原因。(蘇教版化學2提到)
【初探乙醛還原性】怎樣的氧化劑能將乙醛氧化呢?有機化學中常用的氧化劑有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學生實驗→取2mL乙醛溶液于小試管,滴入紫紅色酸性高錳酸鉀溶液一紫紅色立即消失。
【再探乙醛還原性】介紹書本提供的銀氨溶液與新制氫氧化銅,并按書本要求完成實驗:
實驗一:向潔凈的試管里加入1mL 2%的AgNO,溶液,一邊振蕩試管,一邊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生成的沉淀恰好溶解,再滴人3滴乙醛,振蕩后把試管放在熱水浴中。
實驗二:向試管里加入5%的NaOH的溶液3mL,滴入2%的CuSO4溶液3滴~4滴,振蕩后加入0.5mL乙醛溶液,將試管放在酒精燈上加熱到沸騰,觀察現(xiàn)象。
【學生實驗】兩個實驗同時進行,3個小組做實驗一,另3個小組做實驗二。
【實驗現(xiàn)象】實驗一(銀鏡反應):其中1個小組實驗成功試管內壁附有光亮的銀,亮如鏡;1個小組只有少許銀附著,底部有黑色沉淀;1個小組整體仍呈黑灰色渾濁且無銀鏡生成。
成功秘訣:“預習時發(fā)現(xiàn)書本中強調了銀氨溶液的配制,稀氨水要逐滴滴加,至最初生成的沉淀恰好溶解,加入乙醛溶液后,試管放入熱水中,靜置?!?/p>
失敗感悟:“試劑的滴加按書本添加,只是最后心急了,試管在熱水中取出兩次,還搖晃了幾下??磥硭〖訜岵㈧o置,很重要。不能著急,要靜待花開?!?;“回想我們組的操作,現(xiàn)在對照書本實驗要求,我應該是試劑順序錯了,一開始所配溶液并非銀氨溶液……”
實驗二:三個小組均完成的比較好。教師點撥下硫酸銅和氫氧化鈉溶液的量即可。
課堂預設達成分析:關于乙醛與新制銀氨溶液的反應中,銀氨溶液的配制和水浴靜置是完成實驗的關鍵點。教師在探究中,創(chuàng)設開放的氛圍,讓學生的參與無拘無束,感受化學課堂的多姿多彩;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問題反思,使學生對于這兩個實驗操作上的注意點的記憶更清晰;對于未成功的實驗組,鼓勵其尋找錯誤原因,提升學生的分析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這比教師在黑板前聲嘶力竭的強調,課堂效果好,教學更有效。
三、課后延伸
指教師通過有針對性地作業(yè),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使知識得以鞏固和拓展,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也可以提出與本節(jié)內容相關的可能性實驗,讓學生課后思考,將思維的火花延續(xù)到課外,鞏固基礎,提高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
如在講授完《醛的性質與用途》后可布置思考題:
已知檸檬醛的結構簡式:
(CH3)2C=CHCH2CH2CH=CHCHO。
1.寫出上述物質中所含官能團名稱。
2.檸檬醛可發(fā)生下列哪些反應類型( )。
A.取代反應 B.加成反應
C.氧化反應 D.還原反應
3.1 mol該有機物,最多消耗多少摩氫氣。
4.如何檢驗出檸檬醛中的碳碳雙鍵?寫出簡要過程。
5.寫出檸檬醛分別與銀氨溶液和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反應的方程式。
【設計意圖】要求學生從結構簡式中觀察出官能團并正確表達相應名稱;結合官能團,聯(lián)想有機物可能具有的性質及反應;有機物同時具有兩種能夠被氧化的官能團,需要學生辨別碳碳雙鍵和醛基還原性的區(qū)別,既要檢驗出碳碳雙鍵又要能避免醛基對檢驗碳碳雙鍵的影響。
【反饋】作業(yè)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前3問完成的很好,能順利找到官能團并知曉醛基的化學性質,但對于第4問中在醛基存在情況下檢驗碳碳雙鍵的存在,多數(shù)學生只簡單地考慮到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或者溴水,認為褪色即可,忘記了醛基也可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
關于溴水與醛基反應問題,課本上沒有介紹,可以讓學生課后探究其反應的可能性并加以實驗驗證。
【學生假設】學生課后預測溴水與乙醛反應的可能情況,結合官能團特點,查閱相關資料,提出表1所列的三種假設:
【實驗驗證】驗證后發(fā)現(xiàn),反應后,溶液的pH減小,滴加硝酸銀溶液,有沉淀產生,過濾,洗滌,烘干,稱量所得固體的質量m1,結合實驗前取用溴水量(含Br2的質量m2),通過計算可得結論:乙醛能與溴水反應,反應類型為氧化反應。
在過程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這在“三段式”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在“三段式”教學中最大限度地踐行了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在參與中促進思維意識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觀,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