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玲
在讀四年級的女兒,最近有了點兒小變化。往常,哪怕是她的強項—“作文”,只要老師說是征文比賽,自愿參加,大抵她也是毫不猶豫地選擇放棄的,因為那畢竟是額外的“作業(yè)”。這個周末,她卻一反常態(tài),趴在桌上,精心地畫了兩天“網(wǎng)球美少女”,說是為了參賽。盡管這次也是自愿,但因為老師說會和“小升初”掛鉤,女兒就格外認真起來。我有點兒納悶,還沒有面臨升學的她怎么突然在意起“小升初”來了呢?問過之后才明白,前段時間班主任帶他們共讀了一本書—《我要做好孩子》,還改編成課本劇,作為班級節(jié)目參加了學校的匯演。作者黃蓓佳是我小時候就熟悉的作家,該書既是老師推薦,又榮獲諸多獎項,我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應該是一本適合孩子讀的好書,并未當回事兒。讀過之后,我終于明白了女兒焦慮的來源。
原來,黃蓓佳早已停寫兒童文學多年,《我要做好孩子》正是她的復出之作。而據(jù)她的“后記”說,靈感完全來源于她陪女兒進行了一場“慘烈”的“小升初”的戰(zhàn)斗。有了這次“不幸”的家長體驗,她用了不到二十天的時間就寫成這本書,出版后果然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里面的媽媽卉紫對女兒金鈴學習成績的焦慮,對于女兒考上重點初中的煞費苦心,簡直到了變態(tài)的地步。因為女兒數(shù)學成績一直不理想,她居然懷疑女兒的智商,甚至騙她去醫(yī)院腦科測試智力,這極大地傷害了女兒的自尊心;后來又輕信“肥胖會影響智力”,費盡心思地讓女兒減肥,結果讓孩子暈倒在體育課上……書中的女兒金鈴發(fā)出這樣的呼喊:“我現(xiàn)在上學讀書太不開心了,沒完沒了的考試,滿耳朵的分數(shù),我覺得活著還沒有死了快活”;“做人有什么意思???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一點點快樂都沒有,一點點自由都沒有,還不如做一條蠶寶寶呢”,蠶寶寶至少還有像她這樣的孩子來喜歡呀。書中的母親不是沒有感覺到教育出了問題,對于女兒簡直不想活了,甚至羨慕外公外婆那樣悠閑的退休生活,盼望早點變成老年人的想法,她也深感震驚和困惑,感到一種“欲哭無淚的悲傷”。但遺憾的是,她已經(jīng)被裹挾進了教育體制和社會風氣的洪流,除了迎合,還是迎合。就連老師也是一樣,無奈地在迎合唯分是論的體制和急功近利的潮流。對于孩子們的問題,他們一籌莫展,只能逃避。在書中,作者花費了很多筆墨來寫成績不好不一定是壞孩子,成績好也不一定是好孩子,試圖作出“成績不能說明一切”的辯解,努力說服自己和讀者。但無奈的是,書中的媽媽時時處處關心的就是分數(shù)、分數(shù)、分數(shù)。在她眼里,成績固然不能代表一切,但成績好加上品質(zhì)好才是真正的好孩子,這樣的結論真叫人無語。因為,現(xiàn)實生活里成績“中不溜兒”的女兒就是作者眼中標準的 “壞孩子”,書中一再說出的那句“爛泥巴扶不上墻”,就像是作者對女兒不滿的真實寫照和內(nèi)心獨白?!澳愕暮⒆涌疾簧虾脤W校,就好像孩子有多笨,做家長的都沒臉見人。孩子的成績是衡量家長成功不成功的標志呢”。金鈴的家長就是這股社會風氣的信奉者、奉迎者、追隨者和實踐者。事實上,書中所發(fā)生的故事無不和學習成績糾結在一起,心地善良的女兒帶回一個暫時無人認領的小妹妹,想照看幾天;女兒撿到同學丟棄的蠶寶寶,帶回家喂養(yǎng)……這些問題的解決,無一不是在女兒承諾考到一個好成績的情況下才得到媽媽的支持。爸爸貌似超脫,不在意成績,無非也只是不在意孩子的平時成績?!靶∩酢痹谒磥恚鷭寢尣o兩樣,無疑就是人生的一次“沖刺”,希望在這個關鍵時刻,女兒能“爆發(fā)一次”,有超常的表現(xiàn)。書中最終“和諧”的結局,竟然是以女兒誤打誤撞地遇到一位老奶奶—她竟然是一位退休的特級數(shù)學老師,于是她每天暗中給金鈴補習數(shù)學,在她的無償幫助和鼓勵下,女兒的數(shù)學終于起死回生……顯然,這個情節(jié)是作者有意杜撰和虛構的,憑借這樣的想象來解決與女兒之間的對立緊張和矛盾沖突,也只能在作品中實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中哪里會遇見這樣機緣巧合的美事呢?因此,既然作者坦言,該書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內(nèi)容都是真實的,書中的故事都在自己的家庭中上演過,也就不難想象她和女兒會有什么樣的母女關系?最終,母女之間的戰(zhàn)火一直延續(xù)到了孩子初中畢業(yè)。面對媒體采訪,黃蓓佳表示:“這個女兒,我實在是受不了她了,沒有精力再和她吵下去,倒不如送得遠遠的。”為了躲開女兒,黃蓓佳最終還是選擇把這個“不聽話”的女兒送去澳大利亞讀高中,及早地放棄了母親的監(jiān)護職責。其實,在《我要做好孩子》中,作者已經(jīng)流露出這種“逃避責任”的想法。金鈴的媽媽卉紫想:“如果連四十九中都進不了,那她只能承認自己不會做家長,不適宜教育孩子,這個女兒她也不想要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誰稀罕誰帶走。” 還有,“你看樓上的文峰,人家跟你差不多大,每天除了功課之外還要學鋼琴,還要上美術培訓班,人家的學習怎么就那么好?一點兒不要他爸爸媽媽操心”,“要是能讓做母親的有選擇孩子的權利,我寧可選文峰那樣的好孩子”。這是多么無知、勢利的想法呀!人本主義學者弗洛姆認為,人類文化最有價值的成就就是:“尊重并培養(yǎng)自我的獨一無二性?!闭R劃一的學校教育顯然做不到關注和發(fā)掘每個孩子的特性,可是一個孩子如果連父母都不能接受和賞識,該是多么可憐呀!現(xiàn)實中黃蓓佳對女兒不能出類拔萃的失望,最終拉開了她與女兒的距離。面對記者的采訪,黃蓓佳笑言,女兒沒心沒肺,一年只回家一次,從來不會主動給媽媽打電話。這個“笑”中所掩飾的苦澀和挫折感,不難推測。
讀完這個故事,在失望之余,我不禁想起以前讀過的一本書—楊紅櫻的《女生日記》。那時,女兒上三年級,班里流行楊紅櫻,女兒更是以一天一本的速度在讀。我有點擔心,這不會是“快餐”讀物吧?于是在女兒的推薦下,我讀了《女生日記》。讀完之后,我不僅松了口氣,而且頗為感動?!杜沼洝肥菞罴t櫻的成名作,記錄的也是她女兒的“小升初”。在作者眼里,小學六年級,不只是面臨“小升初”這樣殘酷的競爭和學習壓力,更意味著女兒“即將告別童年,即將從一個小女孩成長為一個少女”,“這是生命中多么重要、多么美麗的階段啊”!所以,書中的父母通情達理,老師智慧開明,他們并不僅僅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在陪伴他們成長,教會他們怎樣做人。他們尊重和理解孩子,盡可能給予孩子成長、選擇的自由空間。書中自始至終都貫穿了這樣的教育理念:相比于學習成績,學習興趣更重要,“學習并不僅僅為了考試,分數(shù)不能說明一切”。書中的父母和老師都很自信和獨立,前者不跟風,盲從“時代潮流”,給孩子報各類補習班,緊盯學習成績;后者不去盲目迎合家長和學校領導,例如班主任頂住校方壓力,不搞排名;數(shù)學老師在單元檢測中“不打分數(shù),打等級A B C D。A是優(yōu)秀,B是良好,C是及格,D是不及格”,他認為:“打等級比打分數(shù)要好一些,至少在你們考試的時候,壓力不那么大,情緒也就不那么緊張了?!边@位老師表現(xiàn)出了可貴的質(zhì)疑和探索精神。時至今日,我家女兒的學生評價手冊也只有等級,而不填寫具體分數(shù)了。雖然家長仍然會收到成績單,但在家長和老師心里,那個分數(shù)依然存在。
《我要做好孩子》和《女生日記》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女孩,她們同樣面臨“小升初”,同樣要經(jīng)歷小學階段的最后一個兒童節(jié)、最后一個寒假,經(jīng)歷了身體的成長變化—初潮,但感覺和氣氛卻截然不同,一是壓抑、悲憤,一是輕松、溫暖。最后一個“六一”,金鈴的班主任決定開個主題班會,讓同學們暢所欲言。面對孩子們對學校、老師、家長的不滿、敵意、厭學情緒,老師覺得很失落,也很無奈,只能嘆口氣說:“我很遺憾,有這么多人不喜歡考試、做作業(yè),我做班主任的失敗了?!比缓髷[擺手表示:“這問題太重大,也太嚴肅。”以此終止討論。而這個“六一”,冉冬陽的父母則帶她去游樂場開心地玩了一場。同樣是女孩初潮,金鈴的同學楊小麗哭得很傷心,因為她沒有感到快樂,童年就要結束了,“我不知道快樂的童年是什么樣子,真的不知道。我從來也沒有童年??晌椰F(xiàn)在一下子又要做大人了。我好不甘心呢”。而盡管冉冬陽的老師和媽媽早已告訴她,初潮是值得慶賀的事情,但當意識到月經(jīng)到來時,她也哭了,“不是高興的淚,也不是傷心的淚,因為我現(xiàn)在的心情矛盾極了,既想做永遠長不大的小女孩,又想立即長大成為美麗的女人”。冉冬陽的表姐貼心地為她準備了蛋糕和禮物,既祝賀她要成長為美麗的女人,又祝愿她永葆童心。同樣是“小升初”前的寒假,金鈴媽媽取消女兒準備跟外公外婆去深圳舅舅家度假的計劃,買了一堆復習資料,讓女兒在家補習,“一天天在書山題海中無聊地過去”;而冉冬陽的父母則同意她放棄一家三口同去海南度假的計劃,一個人留下來,“做了一回小媽媽”。她和班里同學一起幫助同學馬加,照顧他半歲的小弟弟,因為他的父母突然遭遇了一場車禍。事實上,楊紅櫻女兒在這個假期跟隨媽媽去青藏高原穿越、跋涉,體驗生活。回來后,她的成績反而有了突破,名列前七,取得保養(yǎng)重點中學的資格,但女兒作出了放棄的選擇,去讀一所寄宿制外國語學校,并得到了媽媽的支持。不難想象,楊紅櫻與女兒之間存在著溫暖、親切的母女關系。不管楊紅櫻是否是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但卻是一個可以自傲的母親,在“老師”“編輯”“作家”“母親”這幾個角色中,她自認為做得最好的是“母親”。她確實有充分的理由和自信這么認為。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