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等
新課程理念下,不少學者提出,讓學生采用“動靜結合”的學習方法,轉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在活動中學會學習。善于捕捉“動靜”轉換的最佳時機是成功的關鍵之處,抓住“動靜”轉換最佳時機,事半功倍。下面筆者將就如何捕捉“動靜”轉換的最佳時機做簡單的介紹。
一、教學最佳時機的內涵
“時機”在《古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具有時間性的機會,指有利的客觀條件”;在《辭?!分袆t以“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來解釋。早在我國第一部教育學著作《學記》中教學時機已作為一條教育教學原則,即“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
教育心理學中強調教學要抓住學生的“最佳發(fā)展期”(“關鍵期”或“敏感期”),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眾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時機去發(fā)掘開拓的人”。可見,在教學中,善于識別與把握最佳時機極為重要,在進行中要像千手神那樣抓住時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二、捕捉最佳“動靜”轉換時機的意義
“動靜”轉換時機的捕捉是學生轉變思維方式的有效保證,如果不能抓住最佳轉換時機,在學生本應該需要靜心思考的時候,打斷學生的思維,強制讓學生“動”起來,結果會適得其反,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同理,當學生的思維方式出現(xiàn)定勢、出小差或者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種情況時,教師仍然堅持讓學生安靜地聽講,錯失“動靜”轉換的最佳時機,整堂課將在平淡無奇中度過,久而久之,學生將散失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煩感。因此,捕捉最佳時機,讓學生“動”起來,具有以下幾個功能。
1.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和內化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學生進行知識建構、內化的過程。有效地抓住最佳“動靜”轉換時機,能夠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yōu)橹鲃訉W習,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和內化。例如,在進行“元素周期表”這一理論課的學習時,判斷元素的“位置一結構一性質”既是本節(jié)的重點,也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沈陽一位化學教師在上“元素周期表”的公開課時,在學習了族與周期的理論知識之后,讓學生分別判斷Na、Fe、Ne是多少號元素,在周期表所處的位置,學生一頭霧水。與此同時,這位教師觀察到了學生座位表的分布情況,恰巧將其分為七個周期與七個主族,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位置說出自己是幾號元素、第幾周期、第幾主族。該教師善于抓住“動靜”轉換的最佳教學時機,理論指導實踐,在學生思維出現(xiàn)定勢時,化“靜”為“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化“枯燥”為“生動”,還有利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中構建新的知識,形成知識網絡。
2.提高學生實驗儀器的組裝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自然學科。在中、高考中,為了考察學生實驗能力,通常讓學生根據(jù)題意自行選擇實驗裝置圖。比如,在進行Na與H:0反應的實驗教學中,福州市十八中的吳瑤老師在其公開課上,讓學生回憶金屬活動性順序表,讓學生猜想:將一小粒金屬鈉投入硫酸銅溶液中,會有什么現(xiàn)象?是否也會置換出銅?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實驗后發(fā)現(xiàn)并沒有預期的單質銅出現(xiàn),反而出現(xiàn)藍色沉淀。這時,與已有知識出現(xiàn)沖突,學生開始躁動。教師抓住這個教學時機,讓學生“靜”下來,進行Na與H:0反應的實驗。實驗之后,教師并沒有生硬地告訴學生產生的氣體是什么。而是抓住“動靜”轉換的最佳時機,讓學生根據(jù)教師所給出的實驗儀器,結合已有知識(氫氣與氧氣的檢驗方法),自己動手組裝實驗儀器來檢驗氣體,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吳老師善于抓住讓學生“動靜”轉換的最佳時機,不僅提高學生的實驗儀器的組裝能力,同時還實現(xiàn)了手腦并用,同化新的知識經驗。
3.使知識化抽象為具體
化學是基于原子、分子層面上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和變化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在新出爐的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中提出,要求培養(yǎng)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等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善于捕捉“動靜”轉換的最佳時機。例如,福州有一位教師在“生活中常見的兩種有機物——乙醇”的教學中,先讓學生根據(jù)乙烷的結構式猜測乙醇的結構式,再通過乙醇與鈉反應的實驗現(xiàn)象推測出乙醇的結構式。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接下來會在黑板上畫出乙醇的結構式,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乙醇的結構式。這位教師并沒有草率的結束課堂,而是抓住這個教學時機,讓學生“動”起來,利用教師所給的橡皮泥,拼接乙醇的實物模型,借助乙醇的三維結構式幫助學生認識乙醇的空間結構式,為“選修3”雜化軌道的學習提供基礎,還能在培養(yǎng)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核心素養(yǎng)的同時,將知識化抽象為具體。
三、捕捉最佳“動靜”轉換時機的方法
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教學要把握“度”,即教育教學要抓住時機,只有在學生處于“憤”、“悱”的積極求知狀態(tài)時,才可以進行啟發(fā)??梢詮囊韵氯齻€方面捕捉“動靜”轉換的最佳時機。
1.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捕捉“動靜”轉換的最佳時機
根據(j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教學,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fā)是學生學習的最佳時機,捕捉“動靜”轉換的最佳時機必須要視學生的學習經驗、學習態(tài)度而定,否則,將功虧一簣。2016年9月30日筆者在福州市時代中學聽一位初中化學教師上了一節(jié)“氧氣的性質”的公開課,教師在講到氧氣的化學性質時,采取了“動靜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木炭、鐵絲與氧氣的實驗,其中,鐵絲與氧氣的燃燒實驗沒有一位學生成功。該實驗要求氧氣的純度非常高,還需要有火柴棍的引燃,對于剛剛接觸化學的初中生來說無疑是一大難題,已經超出了學生的能力。這位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沒有捕捉到學生“動靜”轉換的最佳時機,屢戰(zhàn)屢敗的實驗經歷勢必會使學生的積極性下降。
2.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捕捉“動靜”轉換的最佳時機
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必須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托,在進行概念課教學的時候更多的需要學生靜下心來聽。比如,物質的量的教學,在進行概念的講授時要求學生“靜悟”、“靜思”,為接下來的“動”沉淀知識。當進行課堂練習時,教師要善于捕捉“動靜”轉換的最佳時機,讓學生沉寂了半節(jié)課的思維“動”起來,在輕松的氛圍中學會學習。
3.根據(jù)教學目標的需要捕捉“動靜”轉換的最佳時機
教學目標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之后將能做什么的一種明確表述。任何教學活動都必須依據(jù)教學目標來進行,根據(jù)內容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有些課題要求學生重點學習知識,比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有些課題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一定的實驗探究、分析問題及動手操作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jù)具體的教學目標,捕捉“動靜”轉換的最佳時機,在“靜”中掌握知識,在“動”中獲得能力。
四、捕捉最佳“動靜”轉換時機的教學建議
海面上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瀾壯闊,帶給人無限的深思和遐想,課堂亦是如此。課堂教學是教師帶領學生遨游知識的海洋,僅有風平浪靜,學生便會缺少遐想,僅有波瀾壯闊,學生便會缺少深思。如何能在海浪洶涌而至時,避免翻船是每一位優(yōu)秀舵手必須要掌握的技能;教師如同舵手,善于捕捉“動靜”轉換的最佳時機,使課堂教學既平心靜氣又扣人心弦,一張一弛,方能堪稱和諧。
捕捉“動靜”轉換的最佳時機是對教師的一種挑戰(zhàn),同時也考驗著教師的教學智慧。首先,教師必須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因人而異,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fā),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學活動,從而讓學生進行“動靜”轉換;其次,在進行“動靜”轉換時,教師要注意時間的把握,教學之初,學生的注意力相對比較集中,適合靜下心來學習,教學之中,學生的思維逐漸出現(xiàn)定勢,需要調動積極性,教學之末,學生需要“靜悟”,構建知識體系;最后,教師必須認真研究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方采取“動靜結合”的教學方式,保證課堂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