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濤
英國哲學家柏林曾經(jīng)區(qū)分出兩種“自由”,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積極自由是指個人有干什么的自由,例如,我有追求愛情的自由,獲得幸福的自由等。消極自由指的是個人不受外部力量干涉和控制的自由,例如,我有不被他人侮辱或毆打的自由。
強調(diào)“積極自由”的人,關心的是“誰統(tǒng)治我”“誰控制我”“誰有權決定我是什么人和不是什么人”“誰有權要求我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以及,應該怎么樣”。
主張“消極自由”的人,關注的是“政府或他人干涉我多少”“我可以自由地成為什么”或“我可以自由地做哪些事”。
一言概之,“積極自由”以“做自己的主人”為宗旨,“消極自由”則竭力爭取“不讓別人妨礙自己的自由”。
柏林的理念轉換了我們傳統(tǒng)對于“積極”與“消極”的認知,從觀念而不是心態(tài)的角度,將兩個詞賦予了中性含義。
回到教師的傾聽方式,這種對自由的劃分不無啟迪,共同之處在于都涉及如何協(xié)調(diào)處理“外在與內(nèi)在”“他人與自我”的關系,以及“主動”與“被動”的關系等。在教師這里,就是師生關系。如果回到通常對于“積極”與“消極”的理解,并以此觀照教師的傾聽,可以在常識的意義上區(qū)分出兩種教師的傾聽,積極傾聽與消極傾聽。
通常意義上的積極與消極,首先是一種心態(tài)。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鈍感力》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家日本醫(yī)院的院長,是外科醫(yī)生,人稱“日本第一刀”,很多人慕名而來,拜他為師。這位院長雖然專業(yè)上很厲害,但最大的毛病是脾氣暴躁,動輒批人甚至罵人,把學生罵得狗血噴頭,抬不起頭來,很多人受不了,紛紛離去……唯獨有一位男生留了下來,直到院長退休,他繼任新院長,成為全日本新的“第一刀”。之后的一次同學聚會,當年那些離開的學生好奇地問他,為什么老院長如此謾罵痛罵,把人罵得都沒有了尊嚴和人格了,他竟然還能夠一直堅持?他的回答很簡單:我在跟老院長一起做手術的時候,注意力不是放在不斷地咀嚼因為他罵了我由此帶來的痛苦感受上,而是重心放在認真仔細地觀察學習老院長動手術的技能技巧上。顯然,促使這位學生成功的關鍵,就是“心態(tài)”,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
對于教師的傾聽而言,消極的傾聽,是一種封閉的心態(tài),從教師自我的需求和眼光出發(fā),去捕捉、選擇、剪裁來自學生的聲音。所有對學生的聽,都出于教師的預設,進而把收取的聲音強行拉入早已設計好的頻道、頻率之中,不在此范圍內(nèi)的聲音,常常遭致被過濾、被屏蔽進而消逝的命運。這樣的傾聽,無非是一種驗證,驗證教師原有的意愿、設想是否合理,驗證教師自己的聲音是否清晰、準確……這種預設和自我驗證式的傾聽,是一種“偏聽”,它導致教師帶著原先的預設音調(diào),以封閉的心靈和實質上失聰?shù)碾p耳,與學生交流。教師背后的假設是學生只能從自己這里學習,而自己不會從學生那里學到任何新東西,其結果就是教師只能聽自己愿意聽的或者自己所相信的和已知的。
這樣的傾聽,是一種旁聽,不是站入學生的生命之中,聆聽其內(nèi)在的真實的聲音,而是站在學生的外面,且聽且看……它不是以邀請的姿態(tài),把學生邀請進來,進入一種獨特的師生共生體之中,在雙方聲音的彼此諦聽中相互辨認、相互理解,進而實現(xiàn)師生之間聲音的交織、交匯和交融……而是以排斥和拒絕的方式,把反映了學生真實需要和吁求的聲音拒之耳外。歸根到底,它是一種以教師自我為中心的獨享式傾聽,而不是對話式傾聽。因此,這樣的傾聽,留給學生自主發(fā)聲的時間、空間與權利都不多,教師的聲音實際上變成了對學生聲音的控制、壓制,甚至宰制,最終讓學生自己的聲音湮沒無聞。
積極的傾聽,截然相反。教師朝向學生,全然開放自己的耳朵,而不只是要求學生打開他們的耳朵,朝向自己,這是一種平等和寬容的態(tài)度,接納和開放的心態(tài),邀請和引入的姿態(tài)。這樣的傾聽,是真正的心中有學生,心中容得下學生的各種聲音:喜悅、悲哀、絕望、順從、抵觸、抗拒……并以此聽出學生的欲望、問題、困難和障礙,聽出學生的發(fā)展需求、發(fā)展空間、發(fā)展路徑,它表明了一種對理想教育的訴求:把聲音敞現(xiàn)、發(fā)送、交流、評價的主動權、創(chuàng)造權還給學生。這樣的傾聽,如果采用柏林的觀念,就是賦予學生以“消極自由”,少一些干預,多一些包容。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的無條件順從,因而放棄自己的主張和觀點,正如伽達默爾所言:“這并不是說,當我們傾聽某人講話或閱讀某個著作時,我們必須忘掉所有關于內(nèi)容的前見解和所有我們自己的見解。我們只是要求對他人的和本文的見解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p>
教師不一定要時時、處處、事事把自己的主張強加給學生,但依然要對學生的觀點和話語做出判斷,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tài)度,在與學生的立場與態(tài)度的對話中實現(xiàn)彼此介入和參與。這樣的傾聽因此是一種介入性、建設性,因而是主動性的聽。
教師在積極性傾聽中展現(xiàn)出的“主動性”的另一個方面,在于教師傾聽不僅僅要聽到學生的聲音與觀點,更重要的是要主動聽到學生的生命存在,換言之,這種主動性在傾聽與精神生命的發(fā)展之間建立起實質性的聯(lián)系。傾聽面對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傾聽是揭示、回憶和思考人的存在的可能性的重要手段。傾聽的任務是領悟被聽者。通過傾聽,教師領悟到學生是生命的存在。 這意味著作為傾聽者不僅是旁觀者,而且是行動者、創(chuàng)造者。教師將通過傾聽去參與學生的成長、 參與創(chuàng)造學生的聲音。
這種參與實際上是一種共同參與,或雙向參與。參與的過程就是創(chuàng)造的過程。如果教育教學是一部交響樂,無論是樂譜還是樂聲,師生都是共同的創(chuàng)作者,無論是校園,還是教室,都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作教育交響樂的樂場,它實際上也就是生命成長交響樂的樂場。它不是教師的主宰領地,而是師生彼此傾聽,彼此介入,彼此交匯之地,其中內(nèi)含了無限生成的可能性,師生對話互動中的出現(xiàn)的各種聲音的音調(diào)、音頻、音量,具有無限可能性,這就是教育可能性、生命可能性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