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紅兵
有位教育報刊社的社長,曾經(jīng)講過孩子的一次作文經(jīng)歷。按照語文老師要求,孩子寫了一篇《昆玉河之冬》,描寫了冬天的凄涼景色。但老師認為不達標,因為“結(jié)尾沒有昂揚起來”,后來修改成“看見了小草根部的綠色”,并“充滿了生機與希望”,于是就達標了。我們不妨先看看達標前后的兩篇文章。
昆玉河之冬(不達標作品)
來到河邊,首先映入眼睛的就是河邊的一排樹了。禿禿的樹枝上稀稀疏疏地竟還掛著幾片葉子。冬日的葉子變得干枯而宜碎。冬風對于那些仍然頑固地長在樹上的葉子,仍是不灰心的,它用它的大手將每片葉子都一塊一塊地撕下來,所以現(xiàn)在樹上的葉子已是殘破而不完整的了。風從它們那殘破的身邊吹過,它們便發(fā)出一聲類似呻吟的聲音,像是在擔心自己的未來。向前走去,昆玉河就在眼前了,平靜的河面上泛起了倒影,于是,河面被切割得一塊黑一塊白的。一陣風吹過,河水仿佛感嘆這凄涼的冬天般,皺起了一道道水紋,像是在皺眉嘆氣。忽然,幾片殘破的葉子被吹進了河里,它們像船兒一般漂浮著。但過了一會兒,這幾只船傾斜了,水灌進去,它們一會兒就被水吞沒了。
昆玉河之冬(達標作品)
來到學校后面的昆玉河邊,最顯眼的便是那大片大片的草地了。草地上鋪滿了那被風吹落的干枯而易碎的葉片了,五彩的顏色已經(jīng)褪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一片的灰色。但就在人們?yōu)橹畤@氣時,你不妨走近些,仔細瞧一瞧——在撥開各種灰色后,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下面的小草根部竟已開始返青——這青色雖然只在根部,但的確不可小視了它們的巨大生機。 站起身,向河邊走幾步,白色的欄桿邊近在眼前了。抓住欄桿,傾身下往,河水碧綠,望不到底,似乎深不可測。但再仔細一看,河底那毛茸茸的水草又浮在了眼前。直起身子,正要離開,卻又發(fā)現(xiàn)了另一處美景——河中映出的倒影。兩岸的樹木已經(jīng)落了葉,彎彎曲曲,縱橫交織的樹枝暴露出來,映在水中,隨水波蕩漾。不時地,有幾陣水紋散去,那影子仿佛會動一般,隨之散開。抬起頭,幾根垂下的樹枝擋住了去路。定睛觀察,不由地吃了一驚——在枝頭竟然已綻出了幾株毛茸茸的小芽,它們正在由紅轉(zhuǎn)青的過程中——根部紅彤彤的,但尖已經(jīng)綠了。驚喜地抬頭,猛然發(fā)現(xiàn)其他樹枝的枝頭也已有了春天的氣息。在深冬時節(jié),這些微不足道的生命活力也是令人欣喜的。這時,一陣風吹過,地上的灰色葉片被卷起,吹進了河里。它們轉(zhuǎn)了幾個圈,就隨著風,迎著水,向陽光燦爛的前方漂去……冬天表面是蒼白無力的,但是只要用心去感受,便可找到它暗藏的、等待爆發(fā)的生機!
看過兩篇作文,我們可以做一個對比,從篇幅上看,達標作文比不達標作文增加了許多內(nèi)容;從文章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來看,有明顯的區(qū)別,不達標作文,表現(xiàn)的是冬天的蕭瑟、凄涼,達標作文表現(xiàn)的是冬天表面上是蒼白無力的,但其實暗藏著春天的生機。不達標作文情感基調(diào)不是昂揚的,是不積極的;達標作文是昂揚的,是積極向上的。
達標作文的變化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產(chǎn)生的,是老師認真指導的結(jié)果。那么我們追問一下:教師教學是否有權(quán)利指導學生寫作?毫無疑問教師當然是有權(quán)利指導學生寫作的,而且教師的職責之一就是指導學生。如果我們再進一步追問:教師應(yīng)該對學生做什么樣的指導?或者換一種問話方式:什么樣的指導是有意義的,什么樣的指導是無意義的,什么樣的指導是相反意義的?這也許就會有不同的答案,因為這很顯然涉及教師的價值取向,涉及教師的職業(yè)認識和職業(yè)態(tài)度,涉及教師對師生關(guān)系的認識,涉及教師如何看待學生,如何看待教學活動。這里的核心問題就是學生觀的問題,學生是主體的人,還是客體的人,是主動學習者,還是被動受教育者,學生的主體意識是否應(yīng)該得到尊重。如果我們承認學生是有自己主體意識的學習者,那么我們教師就應(yīng)該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所起的指導作用就不是橫加干涉,就不是牽著學生走,就不是強行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軌道走,而應(yīng)該是順著學生走,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就以上述作文指導為例,那篇不達標作文,是孩子自己的視角,它是完全寫實的,他看到了什么,就寫了什么,寫的就是自然的狀態(tài),北方冬天的景色就是蕭瑟的,就是凄涼的,我手寫我見,沒有什么錯誤之處。至于是否昂揚,沒有關(guān)系,他看到了昂揚,就寫昂揚;他沒有看到昂揚,就不寫昂揚,何錯之有?作為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所寫的是否準確,表現(xiàn)的是否到位,是否還有修改的空間。但教師無權(quán)強行要求學生的作文一定要結(jié)尾昂揚起來。一定要學生結(jié)尾昂揚起來,就是強加于人,就是不尊重學生。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孩子有孩子的意識,只要不是侵犯他人的權(quán)益,大可不必橫加指責。
再者說,教師指導學生,應(yīng)該是正確指導,如果是錯誤指導,那結(jié)果適得其反。還以上述案例來說,學生原來的作文表現(xiàn)真實,精細刻畫了冬天的景色。而老師的指導卻是一種套路化的指導,非要表現(xiàn)一個昂揚的主題,這完全是公式化、套路化的寫作,這本身就非?;恼Q,這樣的寫作就是反寫作的,是錯誤的寫作觀念。長期以來我們很多語文老師就是按照這樣一種寫作理念教育指導學生。長此以往,學生習得的只是一些寫作套路,一些寫作公式,形成了許多框框。學生將只會在框框內(nèi)思考問題,學生不再會觀察生活,不再會自然地描寫現(xiàn)實世界,不再會獨立表現(xiàn)自己的主體意識、主體思想、主體情感,甚至不再有自己的獨立意志、獨立思想,這絕對是教育的悲劇。學生的世界是公式化的世界,不再是豐富多彩的世界。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經(jīng)說過:“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說,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教師首要的是尊重學生,而不要給學生過多的限制,否則,我們就會培養(yǎng)出一些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人猶少,心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