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盧浩然
《汴梁晚報》記者“萬里尋蹤客家路”赴臺采訪活動的實踐思考
□ 文/盧浩然
對非涉臺地區(qū)的地方媒體,如何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辦出特色,服務人民群眾需求、服務兩岸合作交流、服務兩岸和平發(fā)展、服務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開封日報報業(yè)集團旗下《汴梁晚報》通過“萬里尋蹤客家路汴梁晚報記者臺灣行”大型采訪活動,對此做出了探索。
兩岸報道 涉臺報道 主題報道 痛點
地方媒體,除了海峽西岸以及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qū)的媒體之外,在兩岸報道上很少有主動作為。除涉臺報道較為敏感分寸難以把握之外,找不到契合點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凡有常態(tài),必有例外。地處中原的《汴梁晚報》找準痛點,主動作為,推出了一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重點立項的跨越海峽兩岸的大型文化主題報道。許多專家學者稱贊“萬里尋蹤客家路 汴梁晚報記者臺灣行”大型采訪活動報道站位高遠,報道效果好。
地理上的涉臺地區(qū),因與臺灣在血緣、地緣、文緣、商緣、法緣等方面有著深厚聯(lián)系,因而具有十分豐富的新聞資源。那么,地處中原的《汴梁晚報》做涉臺新聞,優(yōu)勢又在哪里?沒有地緣,就找文化。事實上,從開封到臺灣,這種得天獨厚的情感與文化優(yōu)勢——就是客家。
客家是漢民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開封是客家人歷次遷徙的主要出發(fā)地,是海內外客家人的重要祖根地。2012年11月,開封獲得2014年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的承辦權。臺灣與客家大本營閩、粵兩省隔海相望,自古以來就有割不斷的親緣、情緣。客家人在臺灣遍布每一個角落。如今在臺灣,有400余萬客家人,且祖籍大多在中原。因血緣和文化基因的緣由,臺灣和河南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此外,世界客屬第28屆懇親大會還計劃于2015年在臺灣新竹舉行。
舉辦盛會,新聞先行?!躲炅和韴蟆酚?013年5月策劃推出“千萬里我追尋著你·從開封到封開”萬里尋蹤客家路大型系列采訪活動之后,就決定推出“萬里尋蹤客家路 汴梁晚報記者臺灣行”大型采訪活動。
對臺報道,《汴梁晚報》選擇以客家作為切入點。但是,臺灣客家歷史悠久,卷帙浩繁。客家人,是中國漢族的八大民系之一,世居中原,因戰(zhàn)亂或災荒,幾經(jīng)遷徙,輾轉至閩粵贛邊區(qū),散居世界各地。大約在康熙年間到民國時期,客家人分五次大規(guī)模從大陸遷往臺灣?;仡櫄v史,臺灣曾經(jīng)多次遭到西方列強的騷擾和侵占,臺灣人民進行了長期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在護臺御敵、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偉大斗爭中,臺灣客家人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臺灣到底有多少客家人?分布在哪些地方,他們的地位怎樣?祖籍地在哪里?其祖先是何時遷臺的?現(xiàn)在臺灣的客家人與原鄉(xiāng)大陸的客家人有哪些異同點?這些情況,無論巨細,《汴梁晚報》特別報道組都要詳細了解,但是在報道中如何呈現(xiàn)?做臺灣客家報道,是在中原報道臺灣,還是渡海入臺報道臺灣?是以點帶面報道臺灣,還是以面覽點報道臺灣?
經(jīng)過認真調研,特別報道組決定,渡海入臺,環(huán)島采訪,循著臺灣客家先民遷徙的足跡,進入現(xiàn)在的臺灣客家聚居地,在中華文化的大背景中探尋臺灣客家文化精神。從2014年2月起,在臺灣采訪的近兩個月時間里,汴梁晚報記者臺灣行特別報道組循著臺灣客家先民的行進足跡,打撈出數(shù)百年來幾乎被遺忘的臺灣客家人的遷徙記憶,書寫了一部臺灣客家人長帆渡海、遷徙輾轉的心靈史。臺北、臺中、臺南,在一個個客家聚居地,在邊遠地帶的莽蒼叢林,汴梁晚報記者臺灣行特別報道組在臺灣客家文化的“第一現(xiàn)場”,留下了一路難忘的印記。汴梁晚報記者臺灣行特別報道組環(huán)島尋蹤,苗栗、臺中、臺南、高雄、屏東、臺東、花蓮、桃園、新北、臺北,一天至少推出兩個整版,在中華文化大背景中探尋臺灣客家文化精神,推出一系列客家主題文化報道,書寫了一部客家人萬里遷徙的心靈史。
臺灣客家人數(shù)眾多,在政經(jīng)兩界有重大影響。如果報道僅限于鄉(xiāng)野民間層面,盡管扎實鮮活“接地氣兒”,但沒有高層人物的訪談,難免會有重大缺憾。于是,在出發(fā)之前,汴梁晚報記者臺灣行特別報道組便做足功課,不僅努力爭取到通過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對此大型文化主題報道重點立項,還與世界客屬總會聯(lián)系上了。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世界客屬總會總會長吳伯雄先生同意接受《汴梁晚報》記者的采訪,還答應親自為活動題詞。
2014年2月10日,“萬里尋蹤客家路汴梁晚報記者臺灣行”大型采訪活動啟動。對開封與中原文化寄予深情的吳伯雄在晚報特別報道組抵臺的第二天,就親切會見了報道組成員。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一項神圣使命。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提到“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tǒng)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tǒng)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吳伯雄在會見汴梁晚報記者臺灣行報道組時,向記者講述了一尊古佛像流轉到臺北牽動兩岸多地同胞心,數(shù)十年后又輾轉返回大陸原鄉(xiāng)的真情故事。吳伯雄說:“古佛像返回大陸的故事就是心靈契合最鮮活、最有力的例證,兩岸之間應該多開展這樣的文化交流活動,兩岸人民心靈的契合最重要?!眳遣刍貞暯骄哂写硪饬x的“兩岸人民心靈的契合最重要”這句話,既體現(xiàn)了臺灣同胞全力以赴促進兩岸交流活動,又反映了臺灣民眾對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的熱烈呼應,祖國統(tǒng)一乃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記者以《吳伯雄向本報記者講述真情故事 兩岸人民心靈契合最重要》為題,第一時間決定選取“臺灣民眾對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熱烈呼應,祖國統(tǒng)一乃人心所向、大勢所趨”這一重大主題,寫成稿件。文章見報后,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新浪網(wǎng)、搜狐網(wǎng)、光明網(wǎng)等多個重要門戶網(wǎng)站給予轉載,在海峽兩岸引起強烈反響。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負責人稱,該報道角度非常好,從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世界客屬總會總會長吳伯雄回應習近平具有代表意義的“兩岸人民心靈的契合最重要”這句話入手,以“臺灣民眾對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熱烈呼應,祖國統(tǒng)一乃人心所向、大勢所趨”這一重大主題,為祖國統(tǒng)一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新媒體時代,與新媒體融合發(fā)展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報道的質量與效果。為期兩個月、多達100個整版的大型文化主題報道備受關注,《汴梁晚報》在“萬里尋蹤客家路 汴梁晚報記者臺灣行”大型采訪活動中,創(chuàng)新重大主題報道的形式和路徑,運用新媒體傳播,采用文字、圖片等多種形式,除了《汴梁晚報》,還通過開封網(wǎng)、開封新聞客戶端、掌上開封客戶端、汴梁晚報微博、汴梁晚報微信等新媒體渠道進行滾動播報,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光明網(wǎng)、新浪網(wǎng)、鳳凰網(wǎng)、和訊網(wǎng)、天涯論壇、紅豆社區(qū)等全程轉載,為讀者呈上濃郁臺灣客家風情的文化報道大餐。
國臺辦將“萬里尋蹤客家路汴梁晚報記者臺灣行”報道重點立項,出版了同名書籍,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圖書資料。國臺辦表示,一家地市級媒體專門組團赴臺灣開展足跡遍及寶島的大型采訪活動在全國極為罕見。
在這一大型采訪活動即將收官之際,中國晚報工作者協(xié)會發(fā)來賀函,稱贊《汴梁晚報》又打了一個漂亮仗,為中國晚報大家庭增了光、添了彩。
(作者單位:開封日報報業(yè)集團)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