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疆的天然草場種類較多,也是對新疆各地區(qū)生態(tài)建設和社會經濟最有價值的草種之一。近幾年來,草地螟對新疆天然草場和其他灌木林嚴重危害,同時逐步成災,發(fā)生面積年年增加和擴散。文章中介紹了該蟲在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發(fā)生危害特點、生物學特性及防控措施等,為盡快控制其危害,提出了防治建議。
關鍵詞:草地螟;灌木林;發(fā)生規(guī)律;防治措施
一、危害特點、寄主和分布
草地螟在阿勒泰地區(qū)主要危害苜蓿草、農作物、沙棘、沙棗、柳樹等,全地區(qū)廣泛發(fā)生擴散。草地螟屬于螟蛾科,為多食性害蟲,可危害瓜類、玉米、小麥、紅花等作物。草地螟有遠距離遷飛的習性,屬于遷飛性害蟲,是我區(qū)農田、草場和灌木樹種主要害蟲之一。2010-20014年,草地螟在我區(qū)吉木乃縣和哈巴河縣苜蓿草上發(fā)生嚴重。在2012年6月底對全地區(qū)山前平原小麥和苜蓿地塊,玉米地塊進行調查發(fā)現:草地螟處于越冬代成蟲盛發(fā)期,草地螟越冬代成蟲在玉米、小麥和苜蓿田平均每平方米地塊30~50頭,最高達180頭,農田周邊雜草上平均百步驚蛾40~400頭.我區(qū)草地螟越冬代成蟲在農田及農牧交錯草場共發(fā)生5萬畝。 草地螟以老熟幼蟲在絲質土繭中,越冬。越冬幼蟲在翌春,隨著日照增長和氣溫回升,開始化蛹,一般在5月下至6月上旬進入羽化盛期。越冬代成蟲羽化后,從越冬地遷往發(fā)生地,在發(fā)生地繁殖1-2代后,再遷往越冬地,產卵繁殖到老熟幼蟲入土越冬。8月份以后,氣溫偏低,降雨量不大,荒坡、草灘和休閑地面積大,草地螟越冬蟲繭受人為耕作影響較小,大多地處海拔500-1500米的高度。如在越冬地草地螟幼蟲越冬面積廣,數量大,第二年開春羽化后,便可隨當時的季風遷移到其他地區(qū)。草地螟成蟲有群集性。在飛翔、取食、產卵以及在草叢中棲息等,均以大小不等的高密度的群體出現。對多種光源有很強的趨性。成蟲需補充營養(yǎng),常群集取食花蜜。成蟲產卵選擇性很強,在氣溫偏高時,選高海拔冷涼的地方,氣溫偏低時,選低海拔向陽背風地,在氣溫適宜時選擇比較濕潤的地方。卵多產在植物上。幼蟲4、5齡期食量較大,占幼蟲總食量的80%以上,此時如果幼蟲密度大而食量不足時可集群爬至他處為害。 初孵幼蟲取食葉肉,殘留表皮,長大后可將葉片吃成缺刻或僅留葉脈,使葉片呈網狀。大發(fā)生時,也為害花和幼英。第一代發(fā)生面積和范圍進一步擴大,部分地區(qū)受害比較重。
二、生物學特性
草地螟Loxostegesticticalis lin-naeu又稱黃綠條螟、甜菜網螟等,屬鱗翅目,螟蛾科。在阿勒泰地區(qū) 1年發(fā)生1~2代,以老熟幼蟲在表層土壤內吐絲結繭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或6月上旬化蛹、羽化,一般成蟲盛發(fā)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幼蟲危害草坪。7月中、下旬出現第1代成蟲。一般越冬代危害重,其后各代危害較輕。成蟲飛翔力弱,喜食花蜜,晝伏夜出,低溫、陰雨或風大天氣多潛伏,遇驚只作短暫低飛。21:00~22:00為交尾、產卵盛期。成蟲趨光性很強。卵多產于植物葉背面主脈兩側,常3~10粒覆瓦狀排列成塊,以離地面2~8cm的莖葉處為多。幼蟲共5~6齡。
三、形態(tài)特征
1.成蟲。淡褐色,體長8一l0毫米,前翅灰褐色,外緣有淡黃色條紋,翅中央近前緣有一深黃色斑,頂角內側前緣有不明顯的三角形淺黃色小斑,后翅淺灰黃色,有兩條與外緣平行的波狀紋。
2.卵。橢圓形,長0.8-1.2毫米,為3、5粒或7、8粒串狀粘成復瓦狀的卵塊。
3.幼蟲。共5-6齡,老熟幼蟲16~25毫米,1齡淡綠色,體背有許多暗褐色紋,3齡幼蟲灰綠色,體側有淡色縱帶,周身有毛瘤。5齡多為灰黑色,兩側有鮮黃色線條。
4.蛹。蛹長14-20毫米,背部各節(jié)有14個赤褐色小點,排列于兩側,尾刺8根。
四、防控措施
1.防治策略
抓好越冬前蟲口基數調查,為下一代幼蟲防控提供依據。清除草坪內及其周邊雜草。草地螟防治策略是“以藥劑防治幼蟲為主,結合除草滅卵,挖防蟲溝或打藥帶阻隔幼蟲遷移危害”。應急防治區(qū)應以藥劑普治三齡幼蟲為主,組織好綜防統(tǒng)治,及時檢查防效,防止遷移危害。重點挑治區(qū)應以除草滅卵、挖溝或打隔離帶為主,對幼蟲聚集危害的地塊進行重點挑治。
2.除草滅卵
在卵已產下,而大部分未孵化時,結合中耕除草滅卵,將除掉的雜草帶出田外漚肥或挖坑埋掉。同時要除凈田邊地埂的雜草,以免幼蟲遷入農田危害。在幼蟲已孵化的田塊,一定要先打藥后除草,以免加快幼蟲向農作物轉移而加重危害。
3.挖溝、打藥帶隔離,阻止幼蟲遷移危害
在某些齡期較大的幼蟲集中危害的田塊,當藥劑防治效果不好時,可在該田塊四周挖溝或打藥帶封鎖,防治擴散危害。
4.田間用藥
考慮到幼蟲通過低齡時間短、大齡幼蟲具有暴食危害的特點,藥劑防治應在幼蟲3齡之前。當幼蟲在田間分布不均勻時,一般不宜全田普治,應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實行挑治。還要特別注意對田邊、地頭草地螟幼蟲喜食雜草的防治。這樣既可減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效,又減輕了對環(huán)境的污染。
當田間幼蟲密度大,且分散危害時,應實行農戶聯(lián)防,大面積統(tǒng)治。
5.藥劑選擇
選用低毒、擊倒力強,且較經濟的農藥進行防治。如25%輝豐快克乳油2000—3000倍液,25%快殺靈乳油畝用量20—30ml,5%來福靈、2.5%功夫2000—3000倍液,30%桃小靈2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防治應在卵孵化始盛期后10天左右進行為宜,注意有選擇的使用農藥,盡可能的保護天敵。
6.人工防治
5~6月成蟲盛發(fā)期采用拉網法捕捉成蟲。
7.物理防治
根據成蟲的強趨光性,在成蟲大量羽化期設置黑光燈進行誘殺或用粘蟲黃板誘殺成蟲。
8.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鳥類和絨繭蜂、伏虎繭蜂、大鋏姬蜂、長尾姬蜂、夜蛾瘦姬蜂、紅腰泥蜂、角馬蜂、迷宮漏斗蛛以及病原微生物等天敵。
參考文獻:
[1] 吳時英.城市森林病蟲害圖鑒[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50-51.
[2]馬愛國.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治歷[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2009:236-237.
[3] 施登明.新疆林業(yè)有害生物圖譜[M].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2.30-31.
作者簡介:布勒布勒·居勒阿吾(1972-),女,大專,林業(yè)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yè)工作,新疆吉木乃縣喀爾交鎮(zhèn)林業(yè)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