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泳禧+張多來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提出了“四個自信”,這是對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三個自信”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深化。“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自信的方向,理論自信是自信的靈魂,制度自信是自信的保證,文化自信是自信的源泉。文化自信的加入,說明我們黨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更加深化。
關鍵詞: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內在聯系
何謂自信,是一種積極、健康、進取、向上而富有生機活力的情感、意識、態(tài)度與能力。一個擁有堅定自信的民族,才能獲得直面挑戰(zhàn)、迎難而上、戰(zhàn)勝風險、自立自強、攻堅克難、超越自我的強大內在能量,并以此激發(fā)全民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創(chuàng)業(yè)的活力,聚集起強大的社會正能量,支撐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事業(yè)。[1]
一、道路自信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和方向
道路自信是對我國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和前進之路的自信,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經之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這是經由我國近代歷史反復證明的正確道路,是我黨得以帶領人民走向勝利,走向富強的根本保證。道路自信來源于文化自信,根植于理論自信,從屬并直接服務于制度自信,也是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現實表征。[2]黨和國家的道路自信是建立在我國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之上的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華民族經過近百年的艱難探索,無數先烈前赴后繼用生命鑄就的,并且用近70年的實踐檢驗證明確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3]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中國的發(fā)展,國際社會也一直在持續(xù)關注中國發(fā)展道路問題。一類是承認重視并加以研究,我國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一直保持長期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特別是在全球經融危機中一枝獨秀,從一個相對落后的國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保加利亞學者里洛夫指出“中國現代化的道路鼓舞著很多發(fā)展中國家……它創(chuàng)造的經驗具有無法估量的歷史意義。”可以說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使得國外學者對我們的道路給予肯定。另一類是質疑甚至否認中國道路的發(fā)展。這些質疑的提出,一是西方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迅猛發(fā)展而產生的擔心與考量;二是西方世界仍存在嚴重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和理論偏見;三是部分國外學者對我國的歷史發(fā)展與實際狀況的不完全了解。面對肯定與質疑,我們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不走封閉僵化老路,不走改旗易幟邪路,科學回應國際社會,我們應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走向世界,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我們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道路既是方向,又是指引中國人民前進的旗幟,還是照亮前行中的不息燈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忘初心,繼續(xù)前行,必將取得新的勝利。
二、理論自信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和靈魂
科學的理論來源于偉大的實踐,同時又反過來指導實踐。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領域具有根本指導地位:一是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統(tǒng)一;二是以最廣大的人民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體現了科學真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的有機統(tǒng)一。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文化的選擇。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有機結合而形成的科學理論體系,是指導我們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4]這個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新理論、新觀點、新舉措,這些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一最新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基本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它緊緊圍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深刻回答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5]
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必須堅持理論自信,一是取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自身的科學性;二是取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正確性;三是取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真理性;四是取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價值性。理論的正確性主要取決于它指導實踐取得成功的程度和效果,取決于理論本身的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指引全黨和全國人民取得了巨大勝利,并正在繼續(xù)指引我們取得新的更大勝利。因此,它是中華民族自信的核心和靈魂所在,是構成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性基石與價值支撐。對這一科學理論,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充滿自信。
三、制度自信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和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yōu)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是人類發(fā)展,社會文明進步的生動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這些制度是一個整體,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體系,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正是這種制度體系構建給予我們制度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緊密結合中國實際,立足中國國情,以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為根本,獨立自主、自主創(chuàng)新、自主進行社會主義制度設計與制度建構的歷史實踐結果。它完全打破了社會現代化的西方化這一單一制度模式,使“歷史終結論”得以終結,開辟了和平崛起與全面發(fā)展現代化國家的社會主義嶄新模式,反映和折射出制度創(chuàng)新的中國模式、中國方案、中國經驗、中國智慧以及制度審美的中國品位、中國境界與中國風格,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而睿智的實踐自信、創(chuàng)新自信、審美自信。這一制度體系,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為實現中國人民當家作主提供廣泛的途徑、有效的方式和堅實的保障,這是中國制度之所以充滿自信的根本所在??梢哉f沒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將缺乏堅實保證,理論自信將缺少現實抓手。
四、文化自信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和源泉
文化自信要從文化具有的鮮明時代性、歷史的進步性、革命性和包容性等方面進行全面的理解。習近平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fā)展中孕育出來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的偉大斗爭中孕育出來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p>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卓然屹立的堅實根基。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實踐的文化結晶,它彰顯了中國革命的光輝和偉大,我們能夠從黨帶領人民奮斗的歷史過程中,來概括提煉出經過千錘百煉、由一代一代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凝練而成的黨的文化基因,可以稱之為中國共產黨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在這種文化基因的引領下面,我們才跨出了一道一道溝坎,取得了一個一個勝利,完成了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所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政治與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成為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重要方面,這種文化自信的樹立離不開改革創(chuàng)新,而改革創(chuàng)新也成為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的重要動力。
我們要對文化價值、力量、未來,具有堅定的信念和信心。既要反對妄自菲薄的態(tài)度,也要反對狂妄自大的態(tài)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深層、更持久的自信和力量。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是互相交織的。后三個自信中貫穿著文化自信,本身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我們的文化自信本身就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要靠文化自信建立理想信念,來支撐道路、理論和制度自信,形成完整的、立體的和多元的自信體系。正是這種中國文化基因的力量和源泉,使中國人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正是有了這種文化自信,才能走向文化自強。
結束語
“四個自信”是一個邏輯嚴密的整體,既是一種科學理論,又是一種實踐行動,要實現中國夢,既要有科學理論引領,理想信念和精神力量來支撐,又要有只爭朝夕的實際行動來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tǒng)密切相關的?!比绻f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與制度自信體現的是政治上、思想上和制度上的認同,那么文化自信則更具有廣泛性意義,更容易直抵人的心靈。堅持和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必然會增強文化認同和自信意識。而文化自信,又能使理論自信更有理性、道路自信更有行動、制度自信更有保障,四者之間是一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所以我們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堅持好“四個自信”,實踐好“四個自信”,堅持“四個全面”的戰(zhàn)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發(fā)展新理念,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
[參考文獻]
[1]李永勝,《辯證把握“四個自信”的關系》,中國科學網,http://ex.cssn.cn/dzyx/dzyx_llsj/201609/t20160913_3199945_2.shtml
[2]周 榮,《不忘初心 深刻認識四個自信恒久價值》,西安日報,http://epaper.xiancn.com/xarb/html/2016-07/11/content_435125.htm
[3]張潔潔,《國際社會對中國道路的評價與堅定道路自信研究》,http://www.docin.com/p-1566464065.html
[4]郝立忠,《為什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指導地位——從理論形態(tài)的高度理解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意識領域的地位和作用》,
http://xueshu.baidu.com/s?wd=paperuri%3A%28c5d915822c89fa3480d44af26dba3431%29&filter=sc_long_sign&tn=SE_xueshusource_2kduw22v&sc_vurl=http%3A%2F%2Fwww.doc88.com%2Fp-6824477332374.html&ie=utf-8&sc_us=10921186373080621834
[5]周麗云,《“四個自信”鑄就民族復興的精神力量》,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1/2016/0704/c241220-28522760.html
(作者單位: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廣東 廣州 510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