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軍
·講 述·
再說我的幸福歷程
陸 軍
·人物檔案·
陸軍,1964年10月生,1983年8月參加工作,現(xiàn)為江蘇省南通中學教科處主任,江蘇省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長三角基礎教育學科專家,南京師范大學專業(yè)學位碩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學化學教與學》編委。先后被遴選為“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南通市“226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一貫踐行“教學即研究”思想,主張“讓教學成為研究”,主持有“‘教學即研究’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等全國及省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在《課程·教材·教法》《教育科學研究》《江蘇教育》《化學教學》等雜志發(fā)表論文200多篇,有30多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收錄,出版《“讓教學成為研究”的歷程》等多部專著,兩次獲得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南通《名師之路》雜志“當代名師”欄目向我約稿那年,恰逢我滿30年教齡之際,我以《我的幸福歷程》為題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既“應對約稿”又“以志紀念”。該文投寄給《化學教學》雜志,刊登時編輯將題目加工成了《我的教科研之路》,后來也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學化學教與學》全文收錄?!段业男腋v程》主要是“從質疑起步、合理遷移、自我補白和走向無意”四個方面描述了自己在教科研這條幸福道路上留下的履痕,記錄了自己從蹣跚學步到穩(wěn)步前行的身影和專業(yè)發(fā)展的技術路線。其中的“幸?!比√K霍姆林斯基名言中的隱喻之意。這里“再說我的幸福歷程”,則取“幸?!痹趯崿F(xiàn)理想目標時感到滿足的本意,并擷取幾個自己獲得滿足感的時刻與大家分享,期望大家能將這些時刻串聯(lián)起來并透視到我的幸福歷程。
1983年我從揚州師范學院 (今揚州大學)化學系畢業(yè)分配到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今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工作,2001年調入江蘇省南通中學任教至今。在中師工作的18年里,我親歷了師范教育從復蘇、輝煌到轉型的發(fā)展過程,其間的20世紀末師范教育開始了由“封閉”向“開放”的轉型,直接導致了生源質量的急劇下降,也讓我有了入職以來唯一一次工作調動的念頭。
江蘇省南通中學是眾多教師向往的地方,但是打探到分管教學的Y副校長時,說學校目前不需要化學教師。正在無措的時候,有朋友提醒,“學校不需要化學教師,但是可能需要你??!”于是,我鼓足勇氣于“五一”節(jié)前的一天上午來到了學校。那天領導班子正在原崇暉樓二樓的會議室里開會(后來知道正是專題討論教師招聘面試的問題),我便在門外等候。一會兒,Z副校長走出會議室,看到我站在門口便問我找誰有什么事情,我說找M校長有點個人的事情,這時M校長正面朝大門而與我沒有任何互動,Z副校長便說,“你不認識M校長,他也不認識你啊。”同時大聲喊道,“M校長,有人找你,他不認識你,但說找你有點個人的事情。”M校長起身大步走到我的跟前,我說明了來意并遞上個人簡歷和從教18年發(fā)表論文的目錄,M校長拿起目錄翻看了一下,便把我引進會議室讓我坐下,然后將目錄給其他校長傳看,同時說:“你們看,發(fā)表了這么許多論文,還是他們系統(tǒng)的省學科帶頭人?!钡却蠹覀骺赐昴夸浿?,M校長讓黨政辦L主任將我的名字列入了面試名單。就這樣,我憑著一個18年來發(fā)表的90多篇論文的目錄,順利地敲開了江蘇省南通中學的大門。
2006年,省教育廳發(fā)布了《關于做好2006年全省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任職資格評審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啟了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職務的評聘工作。在《江蘇省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資格條件 (試行)》(以下簡稱《條件》)中,有“取得中學高級教師資格,并受聘中學高級教師職務5年以上”的資歷要求,也有任現(xiàn)職以來“在省級及以上刊物上獨立或作為第一作者發(fā)表……論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有2篇在核心刊物上發(fā)表”的教科研工作要求等內容。
我國的職稱制度是到1990年前后才逐漸正常化的。我是在工作10年后的1993年才評上講師,后來1996年破格晉升了高級講師。由于當時中專高級講師與中學高級教師的待遇完全相同,所以,我調到中學以后就直接拿了中學高級教師的工資。到《通知》規(guī)定的時間為止,我已經(jīng)有了10年高級講師的職齡,而且10年間發(fā)表了55篇論文 (其中發(fā)表于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2篇),于是我便加入到了申報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者的行列。
記得在南通市初評的第一天下午,受聘擔任評委的我校L副校長回到學校對我說,“這次你就不要吱聲了,明年先轉評中學高級教師,下次再說?!边@讓我非常懊惱,“高級講師”與“中學高級教師”不是等同的嗎?這令我又陷入了無措之中。第二天下午,L副校長回到學校又告訴說,“你初評終于通過了?!痹瓉恚鄶?shù)評委看了我的論文目錄,都不忍心放棄對我的推薦,而且市里分配到的推薦名額還沒有用完,于是教育局師資處Y處長打電話向省教育廳請示,答復是“把材料先報上來看”。這次我又憑著10年來發(fā)表55篇論文的目錄,順利進入了“江蘇省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的名冊。
自1998年南通市遴選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培養(yǎng)對象以來,我一直處于“培養(yǎng)對象”的角色,一屆期滿又轉入新的一屆。先后包括1998年的南通市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培養(yǎng)對象,2003年的南通市新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第二批培養(yǎng)對象,2007年的南通市“226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首批中青年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領軍人才(第二層次)和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第三層次),2012年的南通市第四期“226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第一層次培養(yǎng)對象,2017年的南通市第五期“226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第一層次培養(yǎng)對象。
“333”或“226”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面向各行各業(yè),由省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實施,而省教育廳組織的目前只有2009年開始的 “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目標 “分四批選拔200名”,基本條件是“年齡在50歲以下,具有江蘇省特級教師稱號”。在2006年晉升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之后,2008年我申報省第10批特級教師,在進入省級評審環(huán)節(jié)意外落榜,也失去了成為“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首期培養(yǎng)對象的機會;2010年再次申報省第11批特級教師,在突破特級教師的關卡之后,順利入選“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成為第二期培養(yǎng)對象。當時申報第二期培養(yǎng)對象限定的佐證材料截止期限為近5年,我對應的目錄中有40多篇論文。目前該項培養(yǎng)對象活動已經(jīng)期滿結業(yè)。
按照第一層次人選 “年齡在55周歲以下”,“管理期限為5年”,“同一層次培養(yǎng)對象的管理期原則上不得連續(xù)超過兩屆”等有關規(guī)定,我的南通市第五期“226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第一層次培養(yǎng)對象將在2022年前后期滿,并因超齡和連續(xù)兩屆的原因,結束我持續(xù)25年左右的“培養(yǎng)對象”生涯。其中,最有歸屬感的當屬系統(tǒng)內的“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我在入選之前,曾在《中小學管理》2011年第2期上發(fā)表了《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之規(guī)劃、實踐與反思》一文,提出了“誰能成為教育家”和“教育家從哪里來”的問題,認為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也應該是培養(yǎng)工程的候選對象。因為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只是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還不是特級教師,不具備入選的基本條件,只能用文字表達自己對入選工程的期盼,幸好很快就得到了滿足。
在“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的培養(yǎng)期內,我在對美國哈佛大學達克沃斯教授 “教學即研究”思想廣義建構的基礎上提出了“讓教學成為研究”的主張,這里講述自己成長歷程中的幾個幸福時刻,主要是想以自己為個案并從專業(yè)發(fā)展的視角闡釋“讓教學成為研究”或廣義“教學即研究”的意義,讓廣大教師透過我的幸福經(jīng)歷,感受到“研究”對于個人無論是“形式成長”(基于“教歷”)還是“實質成長”(基于“教力”)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