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玉 程鳳麗
黃芪葛根湯輔助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觀察及對胰島素抵抗的影響
馬世玉 程鳳麗
2型糖尿??;胰島素抵抗;黃芪葛根湯
2型糖尿?。╰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以胰島茁細胞分泌功能進行性損害、肝臟和周圍組織出現(xiàn)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而導致的一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1]。目前,對于IR在T2DM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已經(jīng)形成共識,它貫穿于T2DM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也是導致并發(fā)癥的關鍵環(huán)節(jié)[2];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改善IR已成為預防和治療T2DM的關鍵措施。研究[3]顯示,黃芪葛根湯能顯著提高T2DM大鼠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謝。筆者應用黃芪葛根湯輔助治療T2DM患者45例,觀察臨床療效及其對IR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本中心門診符合條件T2DM患者90例。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5例,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齡(46.5±7.5)歲,平均體質(zhì)量(59.5±7.8)kg,平均體質(zhì)指數(shù)(BMI)(23.2±1.8)kg/m2。治療組45例,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齡(47.2±7.3)歲,平均體質(zhì)量(59.0±7.6)kg,平均BMI(22.5±1.6)kg/m2。本研究經(jīng)中心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兩組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BMI、血糖及血脂水平(數(shù)據(jù)見結果部分)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及排除標準入選標準:(1)符合199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關于T2DM的診斷標準[4];(2)自愿參與試驗,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1)合并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嚴重心功能不全等其他疾病或并發(fā)癥;(2)患有可能影響藥物吸收的其他胃腸道疾病者;(3)妊娠及哺乳期婦女;(4)過敏體質(zhì)者;(5)同期參與其他臨床試驗者。
兩組均給予T2DM常規(guī)的基礎治療措施,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飲食控制,適量運動,給予降壓、調(diào)脂、抗凝等基礎治療,口服降糖藥物和(或)胰島素治療;依據(jù)患者血糖水平,適時調(diào)整口服降糖藥和(或)胰島素的給藥量。7天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4個療程。治療組加用黃芪葛根湯,基本方:生黃芪20g,葛根10g,丹參10g。1天1劑,加水500mL浸泡30min,以文火煎至100mL,再加水500mL復煎至100mL,兩次煎煮液混合,分早晚2次溫服,療程4周。
觀察指標:(1)分別于治療前后,在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受試者肘靜脈血5mL,3000r/min離心,分離血清,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PG)水平,采用ELLISA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空腹胰島素(FINS)水平,應用穩(wěn)態(tài)模型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 IR)[5],Homa IR=(FINS伊FPG)/22.5。(2)中醫(yī)癥狀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主癥包括:咽干口燥、頭暈目眩、肢體沉重或麻木、倦怠乏力、腰膝酸軟、胸悶胸痛、形體肥胖、舌質(zhì)暗淡少苔、脈細澀或沉弱無力。兼證包括:五心煩熱、心悸失眠、溲赤便秘、肌膚甲錯,婦女月經(jīng)紊亂、經(jīng)期腹痛、色黑有血塊等。無癥狀0分,主癥按輕、中、重分別計2、4、6分,兼癥分別計1、2、3分。(3)治療前后檢測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記錄治療期間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正態(tài)分布者采用配對或組間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Homa IR取自然對數(shù)后統(tǒng)計,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檢驗,率的比較用字2檢驗,以P約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療效標準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逸90%;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70%~89%;好轉(zhuǎn):臨床癥狀、體征均有一定改善,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30%~69%;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中醫(yī)癥狀積分減少約30%。以臨床痊愈、顯效、好轉(zhuǎn)計算總有效例數(shù)。
3.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HbA1c及Homa IR比較治療過程中對照組失訪2例,治療組自行退出研究1例、失訪2例。兩組治療前血清FBG、2hPPG、HbAlc及Homa IR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0~ 0.51,P>0.05)。治療后,除對照組Homa IR變化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3,P>0.05)外,兩組血清FBG、2hPPG、HbAlc及治療組Homa IR均降低(t=4.72~9.15,P約0.05或P約0.01);治療組血清FBG、2hPPG、HbAlc及Homa IR均低于對照組(t=4.39~5.70,P約0.05),見表1。
表1 兩組T2DM患者治療前后血糖、HbAlc及Homa IR比較()
表1 兩組T2DM患者治療前后血糖、HbAlc及Homa IR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約0.05,**P約0.01;與對照組比較,吟P約0.05;FBG:空腹血脂;2hPPG:餐后2h血糖;HbAlc:糖化血紅蛋白;Homa IR: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
組別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43 FBG(mmol/L)2hPPG(mmol/L)HbAlc(%)Homa IR 12.28±1.50 6.46±0.57** 19.37±2.41 8.76±0.67** 9.43±1.13 8.18±0.46* 4.87±0.85 4.40±0.63 42 12.37±1.65 5.29±0.32**吟19.19±2.50 6.63±0.32**吟9.37±1.10 7.01±0.30*吟4.92±0.77 2.23±0.41*吟
3.3 兩組患者療效及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對照組43例中顯效11例,好轉(zhuǎn)16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62.79%;治療組42例中臨床痊愈3例,顯效20例,好轉(zhuǎn)1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3.33%,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約0.05)。治療前,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3,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均降低(t對=3.40,P約0.05;t治= 7.61,P約0.01);治療組中醫(y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t= 4.59,P約0.05)。見表2。
表2 兩組T2DM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T2DM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約0.05,**P約0.01;與對照組比較,吟P約0.05
組別對照組治療組例數(shù)43 42治療前26.51±4.71 25.67±4.59治療后19.61±4.22* 10.87±2.35**吟
3.4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對照組患者頸部出現(xiàn)一過性紅斑1例,6h后自行消退,未予特殊處理,未影響繼續(xù)治療。兩組治療前后,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均未見異常。兩組均未見其他明顯不良反應。
IR是指機體胰島素靶器官對胰島素生理作用的反應性或敏感性降低,正常劑量的胰島素產(chǎn)生低于正常生物學效應的一種狀態(tài)。狹義的IR僅指組織細胞對胰島素介導的葡萄糖利用的反應性降低而導致維持正常血糖的能力下降[2]。IR不僅貫穿于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全過程,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IR在糖尿病發(fā)病前就可能已經(jīng)存在。流行病學證據(jù)[7]表明,約25%的正常人群、75%的糖耐量低減(IGT)人群、85%的T2DM患者存在IR。1988年,Reaven[8]提出胰島素抵抗理論,并獲得廣泛認知,目前IR被認為是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癥、動脈硬化等代謝綜合征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礎。因此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IR已經(jīng)成為預防、控制糖尿病及其他代謝綜合征的關鍵措施。除控制飲食、減輕體質(zhì)量外,目前常用的干預治療藥物包括二甲雙胍、噻唑烷二酮類(TZDs)、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以及他汀類藥物等。
糖尿病屬中醫(yī)“消渴”范疇,認為氣陰兩虛是其基本病機,多以消渴、脂濁、痰瘀等論治,如《傷寒論》[9]記載:“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醫(yī)學心悟》謂:“消渴屬厥陰熱證。”黃芪葛根湯見于清代《證治匯補》,由黃芪、葛根以2:1比例組方,謂之可治“酒郁,內(nèi)熱惡寒”,歷代醫(yī)家多將其用于治療“消渴”、“中風”后遺癥等氣陰兩虛之癥。方中黃芪具有補中益氣、升清氣利小便、復其散精達肺之職;葛根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升陽止瀉之功,伍用丹參活血化瘀,全方共奏養(yǎng)陰、益氣、祛瘀之功[3,9]。藥理研究[12]表明,該方劑的有效成分黃芪黃酮、葛根素等具有改善IR、增強免疫力、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作用,且二者還有較好的協(xié)同性。
本組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血清FBG、2hPPG、HbAlc及Homa IR均降低,表明兩組方案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血糖作用。治療組血清FBG、2hPPG、HbAlc及Homa IR、中醫(yī)癥狀積分均低于對照組,顯示黃芪葛根湯在降低血糖,改善IR和臨床癥狀方面具有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
[1]錢虹,陸銳明.糖尿病的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5,22(13):2418-2420.
[2]孫穎,魏聰,李紅蓉,等.肥胖誘導胰島素抵抗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21):6268-6271.
[3]王春怡,李衛(wèi)民,高英,等.黃芪葛根湯對2型糖尿病大鼠胰島素抵抗及PPAR-酌mRNA表達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5):152-155.
[4]趙昔良,葉益聰,張抒揚,等.美國糖尿病學會新版糖尿病診斷標準對擇期冠狀動脈造影患者糖代謝異常的篩查意義[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15,54(4):302-306.
[5]劉少杰,朱宣進,劉杰,等.腹部手術圍手術期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波動與預后的關系[J].廣東醫(yī)學,2013,34(14):2213-2215.
[6]李旋珠.對《中藥新藥治療糖尿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思考[J].光明中醫(yī),2009,24(5):801-803.
[7]李華順,查曉娟,文育鋒,等.蕪湖市中老年人群胰島素抵抗及其影響因素調(diào)查分析[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13,32(2):154-157.
[8]Reaven GM.Insulin resistance and human disease:a short history[J].JBasic Clin Physiol Pharmacol,1998,9(2-4):387-406.
[9]岳喜元.黃芪葛根湯治療糖尿病腎病氣陰兩虛兼瘀阻腎絡證的臨床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2.
(收稿:2016-07-09修回:2016-10-13)
杭州市余杭區(qū)瓶窯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全科(杭州311115)
馬世玉,Tel:18058743011;E-mail:shiyu03m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