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遠 周周 編 ○老樹昏鴉 繪
我國早已沒有皇帝,但無論男女老少,都無不知我國過去有皇帝。讀書、看戲、閱報、聊天,也經(jīng)常會“碰到”過去的皇帝。從夏代開始計算,我們的祖先在各種名號的帝王統(tǒng)治下長達四千年之久,在這漫漫長河中,較重要的皇帝有四百個左右。這些皇帝有著各種各樣的名稱,面臨過各種各樣的情況。
當(dāng)階級分化、國家建立、帝王出現(xiàn)之初,這些帝王與一般人的區(qū)別還不太懸殊,也就沒有專門的尊號懿稱的講究。夏代稱“王”、稱“后”(有別于后來的皇后),殷代也稱“王”,并開始稱“帝”,但同時也可直呼其名,如太康、少康、大甲、盤庚之類。西周一律稱“王”,如文王、武王之類。東周諸侯開始稱“公”,如齊桓公、晉文公之類。以后就王、公、侯并稱,未有定規(guī)。而吳、越等國仍然稱其名,如夫差、勾踐之類,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混一宇內(nèi),躊躇滿志,為了表示其威權(quán),專門議帝號,議來議去,選定了“皇帝”這個名稱。從此,“皇帝”一詞遂成為定稱。所以,我國有帝王,起源頗早,而“皇帝”的出現(xiàn),則自秦始皇始,其時在公元前221年。
皇帝不是普通人,據(jù)說是“天子”、“口銜天憲”、“駕馭萬民”,所以一切都得與常人不同,故而講究越來越多,制度越來越繁。不說別的,單是皇帝的稱謂就有若干種。
按秦始皇的規(guī)定,自稱“朕”,此外還自稱為“寡人”、“孤”,這都是表面以示謙恭,實指天下無二的自稱。除此之外,還有一套與眾不同、一人獨用的稱呼,如下達命令,叫“詔”;用的印章,叫“璽”;生病,叫“不豫”;干了錯事,叫“浮云蔽日”;有人指點皇帝的不是,叫“指斥乘輿”;外出所至,叫作“幸”;被迫外出,要美其名曰“蒙塵”;就是當(dāng)了俘虜,也得叫“北狩”;生日叫“萬歲節(jié)”;死了也不能說死,而要說“駕崩”、“晏駕”,或說“登暇”或“登假”;死后不能叫尸,而要叫“大行皇帝”;裝“大行”的棺材也得稱“梓宮”;入土當(dāng)然也有特殊的稱呼,叫“大安之禮”;其墳?zāi)挂脖仨毞Q之為“陵”……
這一些特殊化,大約就是皇帝之所以為皇帝的表現(xiàn)。當(dāng)然,在冠服、乘輿等各方面更有一整套孤家獨占的規(guī)定,繁文縟節(jié),相當(dāng)復(fù)雜,我們僅舉一例即可?!肚迨犯濉ぽ浄尽份d皇帝的一種禮服的規(guī)定如下:“龍袍,色用明黃。領(lǐng)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云。領(lǐng)前后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襟左右開。棉、袷、紗、裘,各惟其時?!彼羞@些規(guī)定是半點也不能改變的。
帝王生前如此,死后仍有麻煩。因為要蓋棺定論,所以要加“謚號”,這在春秋時代就已普遍推行。如何加謚,要講“謚法”,諸如“綏柔士民曰德”,“剛強直理曰武”之類?!兑葜軙分杏幸黄恼陆小吨u法解》,專講謚法,據(jù)傳是周初所定?!爸u者行之跡,號者功之表?!彼砸灿小皭褐u”,比如稱昏君楊廣謚為“煬帝”,就是因為其“好內(nèi)遠禮日煬”之故。不過這類惡謚很少使用,大多是頌揚之辭。
死后的皇帝要入太廟立室祀奉,所以從西漢初起,又有立“廟號”之制。一般開國之君叫太祖、高祖、世祖,其次者叫太宗、世宗。我國古代對死去的帝王有時稱廟號,有時稱謚號。大體上唐以前稱謚號,唐以后稱廟號。這是因為唐以后的謚號加尊號的字?jǐn)?shù)越來越多,稱呼起來麻煩,故而求其方便,多稱廟號,一般都是三個字,如“唐玄宗”、“明太祖”之類。
從唐代起,又增加了“尊號”(或稱“徽號”),這是臣下們給皇帝奉上的阿諛之辭,生前死后都可以奉承,而且可以不止一次地奉承,尊號就可以“累進”。以著名的那拉氏為例,最初同治帝上的尊號是“慈禧”二字,到她死時,就累進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其實,帝后所得到的這一大串尊號也不都是頌揚,有時也是一種走過場的形式。以光緒帝為例,他被慈禧幽禁之后,形同囚犯,死后也按常例得到一長串可謂頌揚之至的純屬官樣文章的廟號、尊號與謚號,叫“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jīng)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這可能是出于不少人意料之外的。
在漢武帝之前,我國紀(jì)年都是以該帝王之名為稱,如周武王三年、秦始皇八年之類。以漢武帝開始,每個帝王都有了“年號”叫“建元”,新王登位,就“改元”。所以,從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開始,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每一年都以年號為稱。起初一個皇帝可以使用幾個年號,愈到以后改動愈少,到明清時每個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而且使用次數(shù)最廣,所以一般都以年號作為該皇帝的稱號,如洪武、永樂、順治、康熙之類。年號一般是兩個字;也有三個字的,如王莽的“始建國”;也有四個字的,如武則天的“萬歲通天”;最多的是西夏的年號有六個字的,如“天授禮法延祚”。
這樣,皇帝就有本名、廟號、尊號、謚號、年號等五種正式稱號(某些皇帝還自起別號,如清乾隆帝又自號“十全老人”、“古希天子”之類,此不論)。常用的也有四種,實在夠復(fù)雜的了。
那么,皇帝在世時,又如何稱呼呢?自稱是“朕”、“孤”、“寡人”,臣僚與百姓只能稱其為“天子”、“萬歲”、“陛下”、“圣上”、“今上”、“上”。在表示年代時,可以用年號,但絕對不準(zhǔn)用皇帝的名字,不準(zhǔn)說,不準(zhǔn)寫,稍有觸犯,即成“犯諱”,罪名為“大不敬”,是會掉腦袋的。這就是古時常見的特殊現(xiàn)象,叫“避諱”。若在文章中碰到皇帝(甚至包括皇帝的父、祖等)的名字時,必須改用“圣諱”、“上諱”、“廟諱”、“某”,或把該字少寫一筆,或用音近之字代替,或干脆空一格,開天窗。不止如此,連早已有之的人名、行之已久的地名也必須避諱。例如唐代大史學(xué)家劉知幾死后,他的著作上就不能寫劉知幾,因為“幾”字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基”字音近,所以都寫成他的字“劉子玄”。到了清代,“玄”又和康熙之名玄燁的“玄”相同,于是只得改為“劉子元”。四川古代最著名的鹽井為“富世鹽井”,北周時就在此設(shè)富世縣,到了唐代,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就改為“富義縣”;到了宋代,又要避宋太宗趙光義的“義”字,只好再改為“富順縣”。為了保持皇帝們的特殊性,這種數(shù)不清的避諱(古代還有為長者諱、為尊者諱、為賢者諱),在我國古代造成了各種各樣的混亂,以至如今建立了專門的“避諱學(xué)”來清理這一大堆亂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