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林
每年高考錄取前后,社會上不法分子會利用少數(shù)學生及家長迫切希望上學的心理,實施詐騙活動,不僅嚴重侵害了考生及家長的合法權益,還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考招生工作的良好形象。其實詐騙者所用伎倆并不高明,無非是占用特長生、保送生、定向生指標或者許諾“點招”,拿錢來,進名校,或混淆招生性質,搞假統(tǒng)招??忌幢氵M了大學,也拿不到國家承認的文憑。
部分考生家長饑不擇食,“信關系不信政策”,才讓高招騙子屢屢得手。尤其是分數(shù)不甚理想的考生及其家長,被高考焦慮沖昏了頭腦,為能金榜題名,甘愿出大價錢,稀里糊涂地為騙子獻金。騙子當然是不可饒恕的,理應嚴厲打擊。
但在打擊的同時,也應該分析導致這類欺騙行為反復出現(xiàn)的社會環(huán)境。不可否認,近年來社會上確有一些學生通過所謂的“招生中介”和“關系”上了學。這類情況使一些學生和家長深信“后門”還是開著的。正是這樣的認知,才讓一些學生和家長心甘情愿出大價錢。至于學生占沒占統(tǒng)招指標,畢業(yè)證有多大含金量,卻不得而知。因此,在打擊招生騙子的同時,堅決清理假大學、假學生,才能清除“信邪不信正”的思想根源,挖掉招生詐騙的滋生土壤。
這需要相關主管部門及各級網(wǎng)監(jiān)、各大網(wǎng)站域名注冊供應商、相關高校、各級用人單位、公檢法等形成合力,加大對虛假招生以及制售虛假學歷文憑的打擊力度,提高制假售假者的犯罪成本,形成震懾力。同時,還要加強對學歷、學位證書的認定管理,打消部分人用“假學歷”蒙混討巧的僥幸心理,讓造假用假者失去市場,行騙作假者沒有生存之可能。
對招生詐騙現(xiàn)象,更需要從受害者自身找原因??忌图议L相信“潛規(guī)則”能辦成事,是不了解明規(guī)則的剛性強度。根據(jù)“上大學網(wǎng)”對虛假大學招生受害者人群分析,一部分人相信“花錢可以買文憑買學歷”,才稀里糊涂上當受騙。盡管招生計劃可能會調整追加,機動名額也可能投放使用,但這不等于可以通過關系多交點錢就能辦成事??忌謹?shù)如果達不到錄取分數(shù)線,是擠不進錄取數(shù)據(jù)庫的。懂得高招錄取的游戲規(guī)則,懂得網(wǎng)上錄取與“手工操作”的天壤之別,了解招生辦在運作上嚴格的制約程序,才不會輕信花點錢就可以把考生的名字輸進錄取數(shù)據(jù)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