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菊香+匡紅永
一、問題的提出
本研究旨在為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一系列有效的策略指導,補足家長由于文化教育水平低等因素造成與子女溝通不暢、教育指導不到位的“短板”。在不斷提高家庭教育效益的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家庭教育氛圍和親子互動平臺,激發(fā)家長開發(fā)家庭教育潛能的主觀能動性,形成農村地區(qū)初級中學班主任促進家長與子女溝通的有效模式。為此,我們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本校七八年級學生與家長的溝通現(xiàn)狀進行調查。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次調查對象為本校七、八年級的學生與家長,每個年級選取150名學生及其家長,七年級學生與家長有效問卷分別為124份與144份,學生男生68人,女生56人;八年級學生與家長的有效問卷分別為134份與126份,學生男生85人,女生49人。
我們通過查閱文獻,根據前人相關研究的條目和論述,以及聽取部分專家的指導意見,編制出《農村初中生與家長溝通現(xiàn)狀調查問卷》(學生卷、家長卷),從學生與家長兩個角度分別調查學生與家長的溝通現(xiàn)狀。
三、調查結果分析
1.農村初中生親子溝通現(xiàn)狀
調查顯示,在258名學生中,經常和父母有親密接觸的占11.2%,有時和父母有親密接觸的占58.9%,從來沒有和父母有親密接觸的占29.8%。數(shù)據表明,農村初中七、八年級學生與家長溝通大部分不存在親密接觸,即親子溝通不暢。
調查還顯示,153名男生與父母有親密接觸的程度均值為
2.2484(越接近1表示越親密),105名女生與父母有親密接觸的程度均值為2.0952,經T檢驗,親子溝通親密接觸的程度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t=-1.977*,p=0.049),即農村初中女生與父母的溝通明顯要比男生強。
調查也顯示,124名七年級學生與父母有親密接觸的程度均值為2.1210,134名八年級學生與父母有親密接觸的程度均值為2.2463,經T檢驗,親子溝通親密接觸的程度不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t=1.646,p=0.101),即農村初中七、八年級學生與父母的溝通程度差不多。
2.溝通方式對農村初中生親子關系的影響
調查顯示,在共同活動中,有27.6%的學生經常和父母有親密接觸,21.1%的學生有時和父母有親密接觸,只有10.4%的學生從來沒有和父母有親密接觸;在餐桌上,有20.7%的學生經常和父母有親密接觸,20.4%的學生有時和父母有親密接觸,46.8%的學生從來沒有和父母有親密接觸;在談心方面,34.5%的學生經常和父母有親密接觸,23.7%的學生有時和父母有親密接觸,只有19.5%的學生從來沒有和父母有親密接觸;在其他方面,只有17.2%的學生經常和父母有親密接觸,34.9%的學生有時和父母有親密接觸,23.4%的學生從來沒有和父母有親密接觸。經卡方檢驗,不同的溝通方式對學生與父母是否有親密接觸存在極其顯著的影響(X2=23.710***,p=0.001)。在共同活動和談心中,農村初中生比較容易和父母有親密接觸,即在溝通方式方面,學生比較愿意接受與父母共同活動和談心。
3.學生心目中的家長角色
學生心目中的家長角色(裁判、警察、嚴師、朋友、保姆)與家長認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呢?調查顯示,父母認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裁判的,只有14.3%得到孩子的認可,28.6%
都被孩子認為是保姆;父母認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警察的,只有7.7%得到孩子的認可;父母認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嚴師的,有27.3%得到孩子的認可,42.9%都被孩子認為是保姆;父母認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朋友的,有56.3%得到孩子的認可;父母認為自己是孩子心中的保姆的,有0%得到孩子的認可??偟膩砜矗邪霐?shù)的學生與家長認為他們之間是朋友關系,但是也有相當多的學生把自己的父母當成保姆。
4.影響親子溝通的因素
調查顯示,經檢驗,父母的教育角色、父母對學生上網的管理、平時對學生交友的管理、學習上的管理與陪伴、父母的言傳身教對親子溝通均存在極其顯著的影響(回歸模型的R方=0.628,F(xiàn)=7.419***,p=0.000);從回歸模型系數(shù)來看,其中“父母對學生上網的管理”和“學習上的管理與陪伴”的影響系數(shù)分別為0.164(t=3.168**,p=0.002)和0.155(t=2.954**,p=0.003),說明了兩者對親子溝通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影響親子溝通的因素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父母對學生的上網管理,二是學習上的管理與陪伴。
四、討論與建議
1.農村親子溝通的影響因素
(1)我們學校處于城郊,家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對親子溝通認識上有偏差,大多數(shù)家長需要理論上與實踐上的指導;同時,相當一部分家長由于工作關系,極少時間陪伴孩子,導致與子女的溝通在時間上無法保證。
(2)初中學生逐步進入或正處于叛逆期,生理與心理會發(fā)生重大變化,然而極少家長能認識到子女的青春期變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無法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指導與教育。
(3)當前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比較復雜,孩子能從多方面接觸各類信息,而家長的溝通方式卻跟不上孩子的變化發(fā)展。
2.目前我們采取的措施
(1)我們課題組成員積極參加關于親子教育和親子溝通的系統(tǒng)培訓,積累親子溝通方面的理論知識,以便更好地在理論和實踐方面指導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
(2)利用微信、校訊通、QQ等通訊工具,以教育實際中出現(xiàn)的問題與家長進行互動,在實踐上指導家長提高認識,為家長與子女進行有效的溝通提供幫助。
(3)通過主題家長會、主題親子活動等形式,指導家長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促進家長與子女的溝通與了解。
3.對家長的建議
(1)家長要加強自我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首先,家長本身要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家長文化程度無論高低,都應對學習抱有濃厚的興趣,家長勤學,子女也就會上行下效。如果父母在業(yè)余時間不愛學習,以看電視、玩手機、打麻將等消磨時間,自己不長進不說,還會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產生惡劣的影響。例如,多讀一點科普讀物、歷史或文學知識刊物,以及報紙等。這樣,既有利于提高自己,也有助于指導子女擴大知識面。
(2)時間上的陪伴。父母是孩子的未來,我們要陪伴孩子一起成長。據我們所調查,大部分的家長周末都要加班,孩子要么自己在家,要么是老人家看管,孩子的周末時間基本上是放羊狀態(tài),更談不上陪伴了。親子有效溝通需要具備以下互動的因素:共有的時間、同一的空間、互動的雙方或三方或多方、連接點——事件,而共有的時間是首要的因素,因此建議家長盡量抽時間與孩子互動,比如說一起打打球,看場電影,共看一本書等,加強與孩子的互動,才能有話題可聊,才能與孩子一起成長。
(3)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方式。首先,要做到尊重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孩子溝通。家里只有孩子、爸爸和媽媽,沒有老師,沒有領導。要認識到,孩子應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人格和尊嚴,他們都希望父母能夠給予他們尊重和平等,希望與父母進行朋友式的溝通。但是事實卻是這樣的:父母講,孩子聽;父母說,孩子做。父母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來關心孩子,使得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其次,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自信心是健康成長的基石,是成功人士立足于社會的一種個人基本素質?,F(xiàn)實中,我們很多家長都只是看到孩子自身的缺點而沒有看到優(yōu)點,例如有些家長經常會拿自己的孩子與人家的孩子或同班的孩子進行比較,或者是與乖巧的哥哥姐姐妹妹等去比較。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與特點,家長應更多地關注自家孩子的閃光點,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充滿自信。
參考文獻:
[1]郭東艷.初中生問題行為與親子溝通的關系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2]劉璐.農村初中生親子關系的調查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0(Z2).
[3]李莉.初中生與父母溝通的障礙及調適[J].社會心理科學,2005(Z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