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
(廣州市海珠區(qū)米蘭幼兒園)
摘要:分享行為是社會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幼兒分享行為是幼兒親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能促進幼兒個體品德和社會適應力的發(fā)展。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一直是我國幼兒教育的重大課題。本文就幼兒分享行為的內涵、意義、現狀、影響因素及相應培養(yǎng)策略進行論述。
關鍵詞:幼兒園;分享行為;培養(yǎng)
分享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行為,也被視為一種傳統(tǒng)美德,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優(yōu)良品質。眾所周知,由于大班幼兒的自主性、獨立性明顯高于小班、中班幼兒,因而同伴間的影響比教師暗示更有效。因此,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可以通過提高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讓幼兒有更多機會來體驗同伴支持所帶來的情感,從而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發(fā)生。教師在幼兒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幼兒進行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這在幼兒的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幼兒分享行為的概念界定及意義
分享行為指一個人愿意把自己擁有的東西讓另一個人部分地使用、享受或饋贈給他,即把自己擁有的東西與別人相互使用、相互享受或者相互擁有。分享行為是幼兒親社會行為的一種重要形式,是一種對別人,對社會有利的行為,有助于個體社會性的發(fā)展。幼兒是否具有分享行為,反映出他是否有體察和關心別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樂于幫助別人,是否能和別人情感和睦、團結友愛。分享行為在幼兒的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分享行為可以幫助幼兒贏得玩伴,使幼兒在活動和交往的過程中獲得言語表達、人際交流等技能;分享行為還可以幫助幼兒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促進幼兒的社會化。
二、影響幼兒分享行為的因素
影響幼兒分享行為的因素主要包括幼兒個體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幼兒個體內部因素又包括認知因素(觀點采擇能力、分享觀念)和情緒因素(移情);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家庭結構、家長言行、家長教育方式)、幼兒園(教師的言行和態(tài)度、同伴熟悉度)和物品(分享物品的屬性、分享物品的數量)。
(一)幼兒個體內部因素
幼兒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影響幼兒的分享行為,體現在幼兒分享觀念未形成,缺乏分享技能。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認為,當幼兒自我意識發(fā)展到一定水平時,除了認為自己的身體是屬于自己的,還認為父母、親人、玩具等,也都是屬于自己的。這個時期的幼兒表現出很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很敏感,但其認知水平和道德情感水平還比較低,凡事往往以自我的需求為標準。年齡越小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和行為就越強,相應地,也就越缺乏分享技能。由此可見,幼兒不分享行為屬于幼兒心理發(fā)展的必經階段。
(二)外部因素
1.家庭結構、家長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幼兒分享行為。從80年代初開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我國的家庭結構不再是四世同堂,而是逐漸走向小型化、核心化。這種家庭結構使幼兒生活的環(huán)境得到了改善,但卻讓幼兒缺乏與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相互謙讓、相互關愛的經歷,不利于幼兒分享意識與行為的養(yǎng)成。此外,由于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家長過分地遷就與寬容的教育方式,也不利于幼兒缺乏分享意識與技能的形成。
2.教師的態(tài)度和言行、同伴熟悉度)教師的態(tài)度和言行會影響幼兒的分享行為。有學者研究得出,幼兒分享行為會受教師暗示的影響。小班、中班幼兒在教師暗示下,會出現兩極分化的行為,愿意分享的幼兒會立即做出分享行為;不愿意分享的幼兒則采取直接方式拒絕。但是,如果教師不暗示,那么小班、中班的幼兒大都會采取不理會對方的行為。大班的幼兒,由于自我意識已發(fā)展到一定水平,教師暗示的作用并不顯著,他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作出是否分享的判定,并不是一味聽從教師的指導。同伴熟悉度也會影響幼兒的分享行為。研究發(fā)現,幼兒園小班、中班的幼兒對同伴(好朋友)或者陌生人的分享行為并沒有顯著差異;而大班幼兒分享行為受同伴熟悉度的影響較為顯著,面對越是親密的朋友,其分享行為越容易產生。大班幼兒能根據對象做出是否分享的決定。由此可見,教師的態(tài)度和言行、同伴的熟悉度都會影響幼兒的分享行為。
三、幼兒分享行為的培育策略
(一)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觀念,讓幼兒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惠
分享是與他人在情感和物質上的共享,是一種親社會行為。幼兒之所以不愿與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認為分享就是失去。凡是有親社會觀念的幼兒,其親社會行為就果斷,比如在食物分享中,主動分享的幼兒都是在“小朋友要互相謙讓”、“小朋友要互相幫助”等觀念下進行的。當幼兒自身還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分享觀念時,其分享行為就顯得很猶豫,不主動分享食物的幼兒,常常以“這是我的”、“這是老師給我的,你自己去要”等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這說明幼兒的分享觀念深刻地影響著幼兒的分享行為。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講述故事、情景表演、生活教育等活動來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行為和合作意識,讓幼兒明白分享實際是一種互惠行為,讓孩子懂得分享行為的意義,幫助孩子提高認識,分清是非。
(二)給幼兒創(chuàng)造分享的實踐
機會家長應多帶幼兒出門,去有同齡幼兒的鄰居家、親戚家做客。去的時候給幼兒帶點吃的或一件幼兒喜歡的玩具。做客時,和主人家的幼兒一起玩耍,把帶去的吃的或玩具與他們分享,關系融洽,友誼升溫,幼兒從中體驗到分享的快樂。幼兒教師應經常組織幼兒開展有趣的活動,使幼兒在共同活動,共同分享活動的快樂。
(三)為幼兒樹立分享的榜樣
模仿是幼兒學習分享行為的重要途徑,榜樣具有激勵和導向的作用,家長和老師要使自己的言行舉止成為兒童學習的榜樣,并積極引導兒童由被動的模仿到主動的積極創(chuàng)造與表現。幼兒具有很強的觀察、模仿能力,當看到他人分享行為時,幼兒會去模仿學習。老師是幼兒模仿的對象。老師的日常行為、言談舉止和情感態(tài)度對幼兒的發(fā)展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老師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平時要善于抓住一切時機,為幼兒做好榜樣示范。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和分享行為時,家長要切實發(fā)揮榜樣的力量:媽媽買來水果,把又大又好的拿給爺爺奶奶吃,把美味的菜肴留給工作晚歸的爸爸,把讀到的有趣故事講給孩子聽……幼兒在家長和教師言行的悄然影響下,也會漸漸養(yǎng)成樂于分享的行為習慣。
結論
幼兒分享行為是一種親社會行為,是其社會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家長與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與心理發(fā)展水平,采取不同的策略與靈活多樣的方式來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讓幼兒充分體驗分享所帶來的快樂與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愛。這樣,不僅有利于幼兒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而且有利于提高幼兒的整體素質,從而幫助幼兒順利成長,以適應社會要求。
參考文獻:
[1]徐佳佳. 小班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6(04):260.
[2]周平,楊江鳳. 依托繪本開展幼兒分享教育的建議[J]. 科教文匯(下旬刊),2016,23(07):124-125.
[3]莊潔. 幼兒分享行為的研究[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6(06):77-78.
[4]金繼紅. 讓幼兒在分享中快樂成長[J]. 才智,2016,18(02):114-115.
[5]馬文娟. 利用繪本對大班幼兒進行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J]. 學周刊,2015,32(1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