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庚(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文化與教育】
高校課堂管理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
李 庚
(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課堂管理是教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直接進行交流與接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課堂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本文以內蒙古某師范類高校為例,通過觀察法、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其課堂管理進行了深入調查,并總結出當前高校課堂管理所存在的問題,以及高校課堂管理問題解決策略。
高校;課堂管理;課堂評價
課堂由教師、學生、課堂情境三大因素組成,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將這三種要素協調起來的課堂管理則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課堂管理是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課堂管理可以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師對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與教學效果的評估也需要通過課堂管理來支持。當學生處于不同的學習階段時,其所適合的課堂管理方式也是不同的。中小學階段的課堂管理強調教師的引導和監(jiān)督作用,而高校課堂中教師會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因此,高校課堂往往體現出較高的自由度。按照埃里克森人格發(fā)展八個階段理論,多數大學生的年齡處于成年早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學生之間相互信任,關系親密。
筆者在對內蒙古地區(qū)某師范類高校的調查中,就該校學生對所開課程的認識、對課堂管理的看法及對課堂的滿意度等方面設計了高校課堂管理調查問卷,問卷共有23個題目,采用隨機抽樣法抽取內蒙古某師范類高校3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6份,21份問卷無效,3份遺失,回收率為92%。在回收的有效問卷中,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在被調查群體中所占的比重較大,達到了76.09%。大學四年級學生由于在學校已經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學習生活,其調查結果可以較為客觀地反映學生對課堂管理的總體認識。
(一)學校制度中學習評價體系存在問題
制度層面對學生課堂管理影響的一方面在于,高校對學生進行學業(yè)成績的評價方式單一。從構成學生一門課程成績的各部分所占比重來看,期末考試或考察對成績的影響往往是最大的,作業(yè)與出勤率則構成了學生平時的課堂成績,而與課堂管理相關的平時成績所占的比重較小,并且教師往往輕視課堂上生成性問題的處理,對學生學習缺乏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評估。因此,過分強調終結性評價而輕視形成性評價的結果就是學生對平時課堂學習的輕視,這也為學生逃課提供了一種潛在的心理基礎。
在筆者針對高校課程成績期末檢查方式的調查中,贊成任選課考試的學生占13.04%,贊成必修課考試的為35.87%,贊成任選課考查的學生占69.57%,贊成必修課考查的學生占36.96%??梢姡鄶祵W生認為課程終結性評價以考查的方式更加適合自己,而贊成課程以“考試”方式進行期末檢查的學生并不多。在數據匯總時筆者發(fā)現,認為修讀任選課可以學到知識的學生占71.74%,為了湊夠學分的學生占68.48%,這表明學生迫于學分的要求而不得不選課,同時也表明學生對能通過選課而學到知識的期望。研究表明,多數學生贊同課程以考查方式進行終結性評價,而考查類的課程不像以考試形式進行終結評價的課程,其對學生期末復習的把關不嚴格,但這并不表明考查類課程會重視形成性評價。通過對學生的訪談可知,多數考查類課程對學生的課堂要求十分松懈,很少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
(二)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控制力方面存在問題
1.教師缺乏課堂管理意識,責任心不強
高校教師普遍尊重學生的課堂自主性,對學生上課出勤、聽課狀態(tài)的要求也不像中小學那樣嚴格,很多教師對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采取了放任的態(tài)度,缺乏課堂管理的意識。高校的教學多受限于課時緊張,教師主要的教學方法為講授法,課堂教學的流程常由教師來掌控,師生互動交流較中小學來說非常少。教師對于課堂問題行為的糾正制止也缺乏力度,更有些教師對課堂問題行為置之不理。高校很多公共課采取大班化教學、統一課程表、統一教學內容的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少有對知識的自我選擇權,這忽視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在筆者所做的問卷調查中,公共政治理論課上選擇“機械式聽課”和“偶爾聽一下”的被調查學生占總量的73.91%,這一方面說明教師講課缺乏生動性,另一方面則體現了教師課堂上對學生形成性評價的缺失。
2.教師的課堂管理方法不當或管理能力不足
圖1 學生被提問并回答問題后的聽課狀態(tài)
如圖1所示,在數據收集過程中筆者發(fā)現,在課堂上如果學生被教師提問并回答問題之后,有高達43%的學生會不再認真聽課,這屬于“隱性逃課”的范疇,亦反映出教師在課堂管理互動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存在著一定的不當之處。[1]當然,這也只是高校教師課堂管理方法不當的一個方面,但由點及面,教師的教學方法、課堂紀律管理、課堂環(huán)境管理等許多方面都存在著相應的問題。傳統上,高校重視教師的教學能力而輕視教師的課堂管理技能很常見。在學校招聘教師時,其很少對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進行考察,且在對教師進行職業(yè)培訓的過程中也缺少與課堂管理相關的培訓內容,使一些教師課堂管理能力存在某種程度的不足。
(三)學生對學習的認知和自控力存在一定的問題
當學生升入大學開始進行集體生活時,他們不再像中小學那樣處于教師與家長的雙重監(jiān)控下,這種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往往會使自控能力不強的學生產生懈怠心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一些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則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的課堂行為。
調查表明,在276名學生中,有22.83%的學生選擇不會逃課,有事會跟老師請假;63.04%的學生表示,無特殊情況不會逃課;14.13%的學生表示,自己會選擇性地逃課;34.88%的學生表示,逃課是由于教師的課堂管理方式不當??梢姡蟛糠謱W生還是會選擇出勤的。在對學生遲到率的調查項目中,65.22%的學生表示,會提前或準時到教室;33.70%的學生表示,自己偶爾會遲到,而極少數學生會經常遲到。因此,課堂管理也應該針對學生的逃課和遲到情況來進行改進。在專業(yè)課程認知上,有51.09%的學生表示,本科學習的知識有用,或多數課程有用;46.74%的學生認為,本科學習的部分課程有用;也有極少數人認為,本科所學課程完全沒有用。這些數據表明,學生自身對高校課堂教學內容的認識存在著偏差。
為構建合理的課堂管理體系、提升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標,關鍵在于學校、教師、學生三個維度的交流與互動,在于課堂上教師、學生與課堂情境之間的協調?!罢n堂既然是由教師、學生和環(huán)境共同組成的小型社會,課堂就不應由教師獨自主宰,而應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共同構建?!盵2]
(一)學校層面應對學習評價體系進行改革
學習成績量化是學校制度層面改革的重點。“培養(yǎng)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務,促進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是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價值訴求?!盵3]學校要改進課堂教學質量,一定要對學習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在筆者的調查數據中,有11.96%的學生認為,即使教師經常點名,他們也要看心情去上課;更有3.3%的學生認為,教師如果不經常點名,他們就不會去上課。這表明,高校對學生缺勤的懲戒力度不夠,使學生產生僥幸的心理,這就需要在學校制度層面建立起嚴格的、常態(tài)化的課堂管理要求與規(guī)范,建立基于學生發(fā)展的教師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以及基于學生發(fā)展的課堂教學評價機制,以此來促進教師的課堂管理,也為學生的課堂行為提供準則。[4]
學習結果評價的片面性為教師的課堂管理造成了一定困難,改變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調整有關課堂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比重,加強制度約束。可以將出勤率、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次數、學生聽課狀態(tài)等計入學生學習總成績,并注重形成性評價,避免期末終結性評價所占分值比例過大而使學生不注重日常的學習表現。
(二)教師方面的調整與改變
1.樹立以人為本的課堂管理理念
人本主義注重人的發(fā)展,即在人的發(fā)展中關注人的主觀能動性與不同個體的適應性。在高校課堂中,教師應該遵循人本主義原則,關注學生的聽課狀態(tài),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限于課時的安排,很多教師不能與學生進行及時地交流與溝通,筆者經過調查認為,在班級容量大、教師不能顧及每一位學生的情況下,通過學生合作與討論的學習方式可以解決上述的許多問題?!拔覈宕逃伊簡⒊珜Ы虒W方法改革時,要求教師用‘討論式的講授’,以‘培養(yǎng)自學能力教學法’進行教學;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主張‘一個人到學校上學,不只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應該是獲得多方面的學習能力,學會思考’;毛澤東同志的‘十大教授法’中第十條就是‘干部班要用討論式’”。[5]2012年出臺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也明確提出,高校教學應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6]
根據調查顯示(圖2、圖3),學生更喜歡通過互動性更強的討論方式來進行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應當改變傳統講授法,充分尊重學生的不同個性發(fā)展需要,針對不同的知識類型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激活課堂,進而調動學生參與討論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
圖2 學生喜歡的課堂學習方式
圖3 課堂小組討論時學生的參與情況
學生與教師之間良好地溝通是師生良好關系建立的基礎。課堂交流不僅能夠保證教師將教學內容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同時也有利于把學生吸引在教學中,使他們不偏離課堂教學,達到管理課堂的目的。[7]在課堂管理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課堂事件和沖突,有些是破壞性沖突,有些是建設性沖突,教師要通過與學生溝通來控制沖突,努力減少破壞性沖突的發(fā)生,引導建設性沖突的良性循環(huán),以促進積極的課堂氣氛,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8]
2.課堂紀律的維護與課堂結構設計
在筆者所進行的調查中,有44.57%的學生認為,教師課堂上管理的缺失是出現課堂問題的原因。對于課堂問題行為的矯正,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歸因。如果出自教師自身因素,就需要教師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素質;如果出自學生因素,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和心理輔導;如果涉及學生對課堂管理規(guī)范不滿的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制定課堂管理規(guī)范。
在課堂教學結構設計方面,教學時間、教學過程的規(guī)劃都可以表現出教師的課堂管理水平,需要教師認真對待。高校課堂中往往不給學生安排固定的座位,很多學生上課前提前到教室只為了搶到后排或角落的座位,以便課上搞小動作不被教師發(fā)現。對于這樣的現象,教師可采取讓后排或角落學生登記姓名,在下節(jié)課上課前要求他們坐在教室前排的方式;還可以通過課間調換座位的方式來促進學生課堂注意力的集中,減少“隱性逃課”現象的發(fā)生。問卷調查顯示,在100分鐘的課堂上,有26.09%的學生表示,可以保證的有效聽課時長在50~70分鐘;而42.31%的學生則在30~50分鐘。針對學生上課注意力分散的現象,教師應當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必要時應組織學生臨時休息。
(三)學生層面的教育與促進
1.對學生進行認知層面的教育與引導
在大學,學生既需要提高自己的社會技能,同時也需要系統地接受專業(yè)知識,以為自己的能力打好基礎,因為在學生走向社會的過程中,知識與潛力才是最有競爭力、有價值的,而學生自身對高校課堂上所學習知識的實用性存在質疑、高校課堂教學方式過于枯燥、社會上流傳著的“上學無用論”等,都是許多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原因。這就需要學校、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教育與引導,以糾正其不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2.自律和他律的結合——學生自我管理探索
高校學生中普遍存在著一些非正式群體,這些非正式群體往往是以宿舍為單位進行活動,教師在課堂管理過程中,需要對這些非正式群體進行因勢利導,以使其輔助課堂教學。學生自律與組織他律相結合,更有利于教師課堂管理的實施與教學目標的實現,當學生參與到課堂管理過程中進行自我管理時,課堂問題行為也會相應地減少。因此,可以通過讓學生參與制定課堂管理規(guī)范、學生分組管理課堂紀律、學生自評打分、學生進行課堂教學等方式來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
[1]于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隱性逃課”歸因與課堂秩序重構——基于北京市部分高校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6):55-58.
[2]陳時見.課堂管理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6.
[3][4][6]張文強.建立教師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發(fā)展[J].中國高等教育,2013,(10):37-39.
[5]王華.芻議討論式教學法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0):166-168.
[7]辛繼湘.課堂教學管理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6.
[8]肖東戈.沖突管理視野下高校課堂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
【責任編輯:王 崇】
漢 長毋相忘
2017-04-12
李庚(1994-),男,遼寧葫蘆島人,主要從事政府職能與社會治理研究。
G715
A
1673-7725(2017)06-01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