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才華
(新疆建設兵團第五師八十八團學校)
當前,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偏離語文學科特點、語文味缺失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把閱讀課上成政治課、科學課、藝術表演課、綜合實踐課,課堂上表面十分熱鬧,卻偏離了語文的軌道,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是有害的,實際上教師是“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語文這塊地”。還有就是教學模式固定,教師設計導學案,導學案面面俱到,設有預習字詞檢測、課文理解、局部閱讀、課后練習等內容,學生預習自測,然后小組討論,最后班級展示,學生活動看似充分,但是缺乏語文課應有的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閱讀教學就成了應付考試的閱讀演練課。千篇一律的教法,導致文字優(yōu)美的課文成為冰冷的、干癟的文字材料,語文的詩意和審美情趣消失殆盡,學生學得無味,教師教得無趣。那么,語文教師如何牢牢地抓住閱讀教學中語文學科的特點,努力構建開放、充滿活力、有著濃厚語文味的課堂呢?筆者經(jīng)過探索,尋找到讓閱讀教學回到語文本色的應對策略。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這一點很多人都明白,但做起來不是那么容易,這需要教師下功夫,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細讀文本,研究學情,想一想學生通過學習“這一篇”應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的哪些方面。所以閱讀教學的內容選擇要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要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和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為根本目的。在教學內容選擇正確合理的情況下,設計學生語文實踐活動及教學流程。這樣的語文課語文特色就會比較突出,語文味也就濃厚了。比如,教學《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時,如果將教學內容確定為了解和感受聞一多先生的偉大精神品質,那么教師只是將這篇文章當作了解人物的基本材料,教學活動圍繞這個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從文中事件歸納人物的精神品質,再從聞一多先生的詩作和相關資料印證我們閱讀所獲得的感受,學生這種感受是在架空文本的基礎上得到的,是膚淺的。其實,這種感受在其他學科的課上也能得到,這樣語文學科文學的、詩意的本質就無法體現(xiàn)出來。課堂教學打著語文的旗號,干著其他學科都能干的事,教學離語文的路越來越遠了。我認為此課的教學內容應確定為學習用傳神的細節(jié)描寫人物的真性情和品味詩化語言的表達效果。教師指導學生尋找細節(jié)和品賞詩化語言,感受“這一篇”與其他寫人文章的不同,體會這一篇寫法之精妙。教法實而活,學生的語文能力就會得到實實在在的提高。
二、錘煉課堂語言,讓課堂充滿濃濃的詩味
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教學的靈魂,它可以讓學生在教師語言的感染下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教師修煉教學語言,會讓課堂增色不少,教師曼妙、細膩、唯美、睿智、深刻的語言,不僅傳遞了一種情感,而且傳遞了思想見解、文學的審美,更感染、激勵、喚醒了學生心中的詩意語文、文學語文、生命語文?!遁筝纭氛n例有這樣一則導語:記憶中有一片茂密的蘆葦,她像自由的精靈,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詩意一縷縷地挑亮;她又像衣香鬢影的女子,從《詩經(jīng)》、從《蒹葭》涉水而來。導語生動,富有感染力,有著濃厚的文學色彩,學生受到一種美的熏陶,一下子拉近了與古詩的距離,產(chǎn)生很強烈的閱讀期待,為后面賞讀營造了一個很好的氛圍。
三、注重朗讀品味
閱讀教學中,朗讀品味是訓練語感和閱讀能力最有效的方法。課堂需要朗讀,朗讀是對語言的外部感受,品味分析是對語言的內部理解,朗讀和品味要結合起來,以讀帶析,以析促讀,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語言意味、作品意蘊等。比如余映潮設計《記承天寺夜游》的朗讀品味:(1)用停頓或者角色演讀的方式,將課文讀成兩個層次、三個層次、四個層次。(2)課文中除了“欣然起行”,需要讀出高興的心情,還有一個字得讀得快樂一些,體味一下,應該讀好哪個字?《楊修之死》寫出了人物性格及悲劇命運,可以讓學生寫心得感悟;《端午的鴨蛋》語言平淡有味,可以讓學生寫鑒賞文章;學習《風箏》,可以讓學生仿照寫一篇令自己后悔的經(jīng)歷記敘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利用教材中的寫作資源,把課堂作為語言運用的訓練場,可以切切實實地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以上只是我一些比較粗淺的認識,我們還可以進行更深更廣的探索,不管語文課堂如何精彩,閱讀教學必須抓住“語文”這根主線,還語文本色,多開展關乎語文的實踐,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這才是正道。
參考文獻:
[1]楊仕威.閱讀教學的學情與學理闡釋[J].語文知識,2017(1).
[2]李秀萍.基于高效中的語文閱讀教學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4(22).
[3]余映潮.余映潮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1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