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相震
串聯(lián)、并聯(lián)本是物理學名詞,用在此處類比,指在語文教學中對文本內容,傳統(tǒng)文化,各科內容之間的交叉、滲透。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對前后內容的融會貫通。體現(xiàn)出綜合性學習優(yōu)勢。說明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科內外、課堂內外的聯(lián)系,形成“滲透”的學習。
一、注重學科內容之間的交叉聯(lián)系
1.在積累中“并聯(lián)”,在“比”中理解
特級教師余映潮說:“在語文教育中,不注重積累,學生的語文倉庫就會貧瘠,學生的語文泉流就會干涸?!泵钣梅e累,就能起到舉一反三,見葉落而知秋的效果,如在講解蘇軾《水調歌頭》時,我先要求學生預習時了解范仲淹的《蘇幕遮·懷陽》“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中表達的情感,和毛主席《七侓·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的“人間正道是滄桑”,體會詞中作者的情懷。
又如我在教授《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布置從以前學過、聽過的送別詩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很多同學都找到如:“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分析后兩首詩寫的都是朋友離別之情,寫出了對朋友的依依不舍盡在默默無言、翹首凝望之中,但本詩一反前人傷感離別之情的是哪一句呢?學生很快就能得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2.在交叉中“串聯(lián)”,在“想”中理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闭Z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教師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要用實踐的、綜合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語文學習。教師要盡可能將課堂教學、布置作業(yè)與其他學科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在講授《我的知識是有限的》一文時,要求學生弄清楚物理課上發(fā)音的原理、聲音的傳播。自己動手用一張紙、一片樹葉等制作一個簡單的樂器,通過與鋼琴、手風琴等樂器的對比,從而證明中心知識是有限的。
《沙漠里的奇怪景象》聯(lián)系物理課的內容了解光的折射和反射,并且要求學生準備實驗的材料。自己動手做個實驗,來驗證光的折射和反射,理解海市蜃樓形成的原因,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了動手能力,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在學習杜衛(wèi)東《明天不封陽臺》一文時,我用音樂串聯(lián),播放《丹頂鶴的故事》的視頻,用優(yōu)美悲傷的旋律來演繹一個女孩為了挽救一只丹頂鶴而獻出年輕寶貴的生命,又結合八上第六單元的課文在《扎龍保護區(qū)》中中對丹頂鶴的保護讓學生體味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從生活中去找,充分利用資源
1.從影視資源中找資源
電影電視是大眾媒體,特別是電視,覆蓋面廣,信息量大,只要收視得當,學生的益是很豐富的。如《成長在線》等節(jié)目,注意搜集積極向上富哲理的歌詞,節(jié)目串聯(lián)詞等。
如在《棗核》一文中,老友對“我”帶去的棗核如獲至寶。通過儀征電視臺的“凝歲月,凝聚真情”廣告視頻相比對,讓學生理解自己的感受并相互討論,很快就找出文章中心。
2.利用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
儀征自古有“淮南風物第一州”的美譽,歷史悠久文化古跡很多。我校地處棗林灣,風景秀麗,有美麗的“蘇中第一山”銅山,還有大量的濕地、湖泊,有自宋以來中國的名茶,有漫山翠竹,這些自然社會、人文資源是上好語文開展“串聯(lián)、并聯(lián)”的絕好材料。
如:在學習《水調歌頭》時介紹作者蘇軾,也曾在儀征生活數(shù)載,至今仍留有“東坡井”及贊美儀征“東園”的詩數(shù)首,通過PPT展示,拉近了蘇軾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獲得心理的同感。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蘇軾政治上的不得意,從而體味出寫本詞時的情感。
3.開發(fā)利用學?;顒淤Y源
我校的文藝體育活動豐富多彩,在諸多的活動中,也可以進行串聯(lián)與并聯(lián),如在教學《社戲》時,我試問學生:去青少年活動中心拓展訓練兩天,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們紛紛報告:不用讀書,在訓練中增進了友情,開拓了視野。又問:你在那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為什么有這樣深的印象。學生的回答圍繞“人、事、物”。然后讓他們帶著這種心情去體味“我”在平橋的生活。這樣很容易對這篇篇幅較長的文章了解了大致的脈絡,了解文本講了哪些內容,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以及印象最深的原因是什么。
4.利用網絡世界資源
與影視相比,網絡是目前內容最豐富,速度最快捷的傳播媒體,雖然良莠不齊,真假難辨,但我們不能全盤否認她推進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貢獻,關鍵是如何正確引導。我們在組織教學時,正確指導學生如何找內容,找什么樣的內容,與文章怎樣銜接。
“串聯(lián)”還是“并聯(lián)”就是回歸生活、參與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將語文教出味道,教出立體感,這就要求教師吃透教材、抓住重點,平時留心生活,多讀書、多積累、多思考,注重能力與情境的統(tǒng)一,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認知內驅力,達到“語文課外活動課”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棗林灣學校(2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