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艷
摘要:大學校園本是一座神圣的象牙塔,然而近年來頻繁爆出的校園性騷擾事件,讓學生、家長以及社會感到失望,校園環(huán)境的純潔性和安全性讓人懷疑和擔憂。高校性騷擾事件的頻發(fā),在很大程度上強烈沖擊高校學生的道德觀、法律觀等,對他們形成健康的戀愛觀、價值觀等均有負面效應。本文通過對大學校園性騷擾事件的分析,探索其發(fā)生的原因和防治辦法,希望能對避免此類事件的發(fā)生起到一定作用。
關鍵詞:性騷擾;校園性騷擾;原因;措施
一、性騷擾及校園性騷擾的界定
最早提出“性騷擾”這一專業(yè)術(shù)語的是美國女權(quán)主義法學家凱瑟琳·麥金農(nóng),她在 1974 年擔任一名職業(yè)女性的原告律師,該女性由于在工作中經(jīng)常受到上司的性挑逗和騷擾,無奈辭去工作,麥金儂在此案件中認為:“性騷擾是因為女性處于權(quán)利不平等條件下,被強加的違背本人意愿的討厭的性要求,同時她認定性騷擾就是性別歧視的一種。”凱瑟琳·麥金儂教授 1979 年出版的《職業(yè)婦女性騷擾:一個性別歧視案例》中對性騷擾概念進行了修改:是一種在公共領域,借助權(quán)力采用威脅、控制、利誘、欺凌的手段對女性進行一切與性有關的言語和行為。聯(lián)合國 1993 年通過了《消除對婦女的暴力宣言》,把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分為身體上的、心理上的和性暴力三種暴力行為。2005年,《婦女權(quán)益保障法修正案草案》性騷擾首次進入我國立法者的視野,也向公眾傳達了一個重要信息,即性騷擾行為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校園性騷擾是性騷擾中的一種類型,國內(nèi)多數(shù)學者對校園性騷擾進行定義時主要強調(diào)的是騷擾及被騷擾行為的主體,即校園的主體,包括所有教職工和學生,只要是屬于校園主體之中的,那么無論性騷擾事件發(fā)生在何時何地,都屬于校園性騷擾。為了有針對性的進行分析,本文研究的校園性騷擾是狹義的校園性騷擾,強調(diào)被騷擾的主體是學生,即學生遭受到的一切違背其自身意愿,挑逗、侮辱和侵犯了其個人性自主權(quán),對其造成損害的侵權(quán)及暴力行為。
二、大學校園性騷擾的現(xiàn)狀
2015年,在美國、英國的大學校園,“性騷擾”算得上一個關鍵詞。5月19日哥倫比亞大學畢業(yè)典禮上,女學生舒爾科維克茲在同學的幫助下,抬著抗議床墊走上講臺,表達對學校處理性侵投訴結(jié)果的不滿;1月,英國《郵報》發(fā)布調(diào)查報告,指出近1/3的英國高校女生在大學期間曾遭性騷擾;哈佛等大學女生發(fā)表公開信,控訴自己被性騷擾的經(jīng)歷……2015年9月21日,哈佛前教務長黑曼給校長發(fā)出一封長達14頁的公開信,信中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讓校長看完后深感不安,并下定決心要改變現(xiàn)狀。美國媒體也對此推波助瀾,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一部從2015年5月開始上映的紀錄片《獵場》,把校園性騷擾的雙方比作獵手與獵物,讓受害者在鏡頭前說出自己的名字與遭遇,向校方與司法部門施壓,還校園一片安全的凈土。在這些壓力下先后落馬的有西北大學哲學教授路德羅、伯克利大學天文學教授及前宇航員馬西等等。
國內(nèi)爆出的大學校園性騷擾事件比較分散,也很少有專門針對這類事件的系統(tǒng)性調(diào)查。近年來影響比較大的此類事件有:2014年7月廈門大學教師吳春明長期猥褻誘奸女學生事件、2015年8月安徽巢湖學院學生處處長拿畢業(yè)證威逼利誘女學生事件和2016年8月北京師范大學校園性騷擾事件等。2016年8月29日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康宸瑋在微博和微信上發(fā)布的歷時4個月完成的調(diào)查報告《沉默的鐵獅——2016年北京師范大學校園性騷擾調(diào)查紀實報告》,康宸瑋和他的團隊通過北師大校內(nèi)論壇、微信、微博及與本人核實描述等渠道整理了從2007年到2016年間60起性騷擾事件。2016年9月,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和中國計劃生育協(xié)會在北京聯(lián)合舉辦2016年世界避孕日主題宣傳活動,中國計劃生育協(xié)會發(fā)布的《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調(diào)查報告》顯示,逾3成在校大學生曾遭性暴力或性騷擾,性暴力或性騷擾的實施者絕大多數(shù)為同學、朋友或男(女)朋友。
三、大學校園性騷擾事件發(fā)生的原因
1、校方對性騷擾事件的忽視
高校對性騷擾一般會采用息事寧人的消極政策,很多學校沒有性騷擾事件相應的申訴和處理機制,女學生在遭受到性騷擾后不知怎樣維權(quán),去哪維權(quán),甚至根本不知道可以維權(quán),也沒有針對性騷擾者的懲罰措施。
2、女學生缺乏拒絕性騷擾的教育
很多學校都沒有專門的性騷擾預防的培訓課程,甚至連性健康教育課程都沒有,很多女學生連性騷擾是什么都沒有明確的認知。也許大部分女學生可能親歷或目睹過性騷擾,但什么是性騷擾,其表現(xiàn)形式和真正的內(nèi)涵卻不清楚。
3、傳統(tǒng)文化和輿論的壓力
在“談性色變”的社會背景下,一般來說,我國的女學生及學生家長觀念都比較傳統(tǒng)、保守,認為“家丑不可外揚”,當孩子遭遇到騷擾事件時不敢、也不愿意出聲。社會、媒體輿論對性騷擾的關注往往在吸引眼球的部分,為了賺取點擊率的報道甚至會歪曲事實,公布大量受害者的個人隱私,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4、法律不健全
《憲法》、《刑法》、《民法通則》、《婦女權(quán)益保障法》都有保護女性人格尊嚴的規(guī)定,其中《婦女權(quán)益保障法》還明確規(guī)定了“禁止對婦女實施性騷擾”。然而,性騷擾立法在我國是存在非常明顯的缺陷,對受害者的權(quán)益保護和維權(quán)方法等沒有提出明確的規(guī)定。
四、防治校園性騷擾的措施
1、學校方面:加強關注,完善相應機制
學校對每一起性騷擾事件都應該零容忍,絕不隱瞞、姑息。高校性騷擾的治理應該重在預防,將師德教育作為教師資格認定、新教師上崗培訓和教師繼續(xù)教育的必修課,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
2、女學生方面:加強性教育,提升防范意識
系統(tǒng)的性教育是幫助女學生正確獲得一系列性知識的可靠途徑,良好的性教育能讓女學生了解男女的基本生理結(jié)構(gòu),幫助女學生建立及接受自己的性別角色及職責,更能明白兩性身心的異同。
3、社會媒體方面:進行真實報道,加強責任意識
對性騷擾防治,傳媒應在保護受害人及家屬隱私的前提下,對騷擾事件進行真實的報道,讓社會能夠清楚的了解到事情真相,對事件的處理過程進行監(jiān)督,盡可能的保障受害者的利益。
4、國家方面:完善立法,加強懲治
對學校管理松懈,發(fā)生教師性犯罪案件的,要堅決依法追究校長、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和相關管理人員的責任,嚴重的要撤銷行政職務和開除公職;對推卸責任、延緩報的要追究學校領導的行政責任;對包庇罪犯、隱瞞不報的要堅決依法追究有關領導及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參考文獻:
[1]郭嬌. 獵場 the Hunting Ground--美國大學校園里的性騷擾[J]. 大學生, 2016(1):90-94.
[2]方剛. 校園性別暴力:新的定義與新的研究視角[J]. 中國性科學, 2016, 25(1):76-80.
[3]許龍君. 校園安全與危機處理[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
[4]連蓮. 校園性侵害犯罪案件的特點、發(fā)生原因及防治[D]. 云南大學, 2015.
[5]林杰. 美國大學校園反性騷擾的政策與個案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 2015, 9(2):66-71.
[6]中國計劃生育協(xié)會.《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調(diào)查報告》.2016
[7]韓爽. 性騷擾案件舉證問題研究[D]. 中國政法大學, 2011.
[8]周霞. 大學生對模糊性騷擾情境的認知:性別和吸引力的影響[D]. 華中師范大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