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格
那時,京城里夠得上吃場的,最盛時有千余家。頂級的稱飯莊,有寬大的套院,還有樓臺亭閣,曲徑通幽的花園能讓客人詩酒留連。這類飯莊都圍著皇城根開設,是清末宮衙京府辦宴的主選地,一開席就是百八十桌。中等的稱酒樓,辦中小型筵席更以便酌為主,如“八大樓”、“八大居”之類。至于小飯館,和二葷鋪是一類,多經(jīng)營風味小吃或特食。京城為各域官宦商賈云集之地,加上歷年赴京趕考的異地學子,所以餐飲市場還不止有北方風味,各式各樣如江、浙、川、湘的小館也應運而生。唐魯孫對京城的吃場那是十分熟知。哪家店址在哪條街哪條胡同,領東和管事的是誰,背景如何,拿手菜是什么,怎么做的,他都說得頭頭是道。
“八大樓”之首的東興樓,常去的主顧頂多知道明面的老板是山東榮城人,唐卻知其內(nèi)幕。他說是“西太后駕前大紅人總管太監(jiān)李連英領東開的”,說東興樓的“‘燴鴨條鴨腰加糟,那是所有北京山東館誰也比不了的……最要緊的配料是香糟。東興樓對面緊挨著真光電影院,有一家酒店叫東三和,大概是在明朝天啟年間就有這個酒店了,傳言天啟帝微服出巡,曾經(jīng)光顧過這家酒店,后柜有一塊匾,寫著‘皇莊老酒,就是天啟皇帝的御筆”。
唐魯孫寫同和居,說他家有道甜菜叫“三不沾”,不沾筷子,不沾碟子,不沾牙齒,“所以李文忠的快婿張佩綸給這道菜起名叫‘三不沾”;并說“同和居的混糖大饅頭半斤一個,也很有名,中午一出屜,真有住在南北城的人趕來買大饅頭的”;還說“這家后院有一排精致的小樓,每間雅座可以遠眺阜成門大街。東華門、西華門三里左近,都不準建造樓房,以免俯瞰內(nèi)廷。同和居后樓,恰巧剛在范圍之外,逢到慈禧皇太后駕幸頤和園避暑,鳳輦都要經(jīng)過阜成門大街西去,小樓一角,看個正著,只要是西太后西山避暑,同和居樓上必定是預訂一空”。
“什錦冰碗”是當年京城北傍著什剎海的會賢堂的招牌菜,選料取自店址左邊十畝荷塘里的鮮物。塘水與附近的北府同一來源。北府即醇王府,是光緒、溥儀的出生地。每逢夏季,唐魯孫是這里的常客。他說,什剎海的荷塘所產(chǎn)蓮藕細嫩透明,清脆香甜,比起西湖的蓮藕尤有過之。還產(chǎn)雞頭米(南方稱“芡實”),一般作藥用,都是等老了才采來擔挑子下街吆喝著賣,賣不完往藥鋪一送。剛剛吐粒的雞頭米,極嫩的煮出來呈淡黃色,但不出份量,藥鋪不肯收,所以誰也舍不得采。可是人家會賢堂為做“什錦冰碗”,要的就是一個嫩,連不老不嫩的二蒼子都不要。唐說冰碗里除了有鮮蓮子、鮮藕、鮮雞頭米、鮮菱角外,還得配上鮮核桃仁、鮮杏仁、鮮榛仁,再綴上幾粒溫卜(注:為北京西山特產(chǎn),櫻桃般大小,是做蜜餞果脯的精品),碗底用鮮荷葉一托,白是白,紅是紅,綠是綠。炎炎夏日,有這么一份冰碗來卻暑消酒,涼咝咝甜津津的一喝,立馬扎汗。唐還特意講了一段軼事,說是有一年夏天,熊秉三、郭嘯麓發(fā)起在會賢堂舉行消夏雅集,當時所有在京擔任過財政部長、次長的,如張弧、曹汝霖、梁士詒、周白齊、高凌蔚、夏仁虎、凌文淵、王嵩儒等各路財神被一網(wǎng)打盡。結(jié)果給香山慈幼院捐了一筆頗為可觀的經(jīng)費。這次雅集,因是“什錦冰碗”招來的財富,京城的一家報紙便稱這是“財神爺大聚會”。會賢堂的東家腦筋一轉(zhuǎn),遂將“什錦冰碗”更名為“聚寶盆”。
唐魯孫還說,有一年張宗昌在南口喜峰一帶,跟馮玉祥的西北軍來了一次直魯大交兵,結(jié)果獲勝。長腿將軍在高興之余,要在南口犒賞三軍,派軍需到北京聯(lián)系飯莊。要應承這趟飯局,無疑是一樁大買賣,但一核計要辦一千五百桌酒席,誰都傻了眼不敢接活兒。后來還是忠信堂的大管家崔六有膽氣,跟店東一溝通,就壯著膽子把這大買賣包下來了。桌椅方面倒不用發(fā)愁,在戰(zhàn)地大擺酒筵,阿兵哥都是席地而坐;至于盛菜用的杯盤碗碟,因為數(shù)量實在太多,著實讓崔六傷了腦筋。后來他終于把城里城外所有跑大棚子上的家伙,全給租了下來??墒浅床说腻仯夏膬赫夷敲创蟮难?!到底人家崔六有辦法,他把果子鋪炒糖栗子的大鍋,連同大平鏟,一股腦兒都運到南口,當炒菜鍋用。一開席,煎炒烹炸樣樣俱全,平時啃窩頭喝白菜湯的阿兵哥一見葷腥,個個狼吞虎咽,有如風卷殘云,一霎時盤底朝天,酒足飯飽。這次南口大會餐,可就把忠信堂的買賣興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