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端
(大連外國語大學漢學院,中國大連116000)
比利時魯汶大學漢語教學現(xiàn)狀分析
王 端
(大連外國語大學漢學院,中國大連116000)
根據(jù)對相關文獻的研究和作者在比利時魯汶大學的任教經(jīng)驗,本文闡述了魯汶大學的漢語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特點。本文的理論價值在于作者詳細分析了“魯汶模式”的可取之處,并對其進一步發(fā)展提出建議,為海內(nèi)外其他漢語教學機構提供思考與借鑒。
魯汶大學;漢語教學;現(xiàn)狀分析
比利時魯汶大學創(chuàng)立于1425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同時它也是一所現(xiàn)代化的國際性大學,歷年來,魯汶大學的綜合排名始終處于比利時第一,歐洲前列。
魯汶大學教授東方語言的歷史可追溯到十六世紀比利時王國未獨立以前[1],當時的漢語學習者和傳授者主要是傳教士。十七世紀,比利時的兩位著名來華傳教士柏應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和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1623—1688)都畢業(yè)于魯汶大學。魯汶大學文哲學院漢學專業(yè)(現(xiàn)稱漢學系)成立于1979年。東方學家李倍始(U.Libbrecht)教授為該系的創(chuàng)始人[2]。漢學系每年入學的新生人數(shù)從成立時的十幾人,到之后的幾十人,人數(shù)逐年增加,影響力也不斷擴大,在1987年、2005年和2006年分別出現(xiàn)了三次新生入學高潮,新生人數(shù)一度達到百人左右。目前,每年新生人數(shù)基本保持在40-60人。
魯汶大學漢學系師資力量雄厚,目前有兩位漢學教授,一位語言教授,六位漢語教師(其中包括兩位國家公派漢語教師),還有六位博士生。漢學系的漢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的中歐文化交流;(2)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及其現(xiàn)代詮釋;(3)面向以荷蘭語為母語者的漢語教學研究。漢學博士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教授長期致力于歐洲漢學研究,是漢學系的第二代負責人和學術領頭人,2003年當選為比利時皇家科學院院士。漢學博士戴卡琳(Carine Defoort)教授是國際漢學界研究先秦諸子的著名專家,尤以研究“墨子”而享譽學界。語言學博士趙伊露教授長期專注于漢語語音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有著豐富的漢語教學和管理經(jīng)驗,是魯汶大學漢學系語言教學的引領者。[3]穩(wěn)定的生源和雄厚的師資使魯汶大學漢學系逐漸成為歐洲漢學研究和漢語教學的又一重鎮(zhèn)。
漢學系設四個年級,一至三年級為漢語學士學位課程(根據(jù)歐盟高等教育一體化政策,本科學制為三年),四年級為碩士學位課程。要獲得學士學位需修滿180個學分[4]。為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1995年起新生入學后可選擇“經(jīng)濟組”或“文化組”,除公共課程外,各組還要相應輔修經(jīng)濟專業(yè)或文化專業(yè)的課程。漢學系本科專業(yè)課程具體設置情況如下:
表1 漢學系本科專業(yè)課程設置
146個公共學分中“語言模塊”(即漢語課)占86個學分,這是漢學系的核心課程。三年時間內(nèi),學生們從零起點到漢語流利、聽說讀寫兼能,師生都要付出極大的心血。“區(qū)域模塊”全部是與中國相關的內(nèi)容,包括中國政治、歷史、文化,宗教、法律、社會與組織形式以及中國書法等。“學術技能”中畢業(yè)論文寫作占8個學分,另外還包括信息科學、國學百科兩門課。這部分主要是讓學生掌握學術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比如“國學百科”是由漢學教授介紹如何檢索和查閱中文文獻(特別是古代文獻),授課地點就在魯汶大學的東亞圖書館內(nèi)?!八伎寄K”包括哲學概論和宗教與生命的意義兩門課,該模塊針對所有文哲學院學生而設,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對世界和人生進行思考。[5]
公共學分外,剩余的34個學分兩組課程各不相同?!敖?jīng)濟組”選修經(jīng)濟系的專業(yè)課,與中國相關的有“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概論”一門?!拔幕M”有24個學分與中國古代語言、文學、社會等密切相關,4個學分選修日語系的課程,6個學分自由選修其他院系的課程。學生修滿學分并完成學位論文后可得到畢業(yè)證。三年級畢業(yè)后,學生有機會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到中國留學一年。留學歸來,有人選擇就業(yè),有人還會繼續(xù)攻讀碩士學位。與國內(nèi)不同,這里的碩士學制只有一年,培養(yǎng)的是普通應用型碩士,不過仍有“經(jīng)濟組”和“文化組”之分。
從課程設置可以看出魯汶大學既注重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兼顧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和概況介紹。經(jīng)濟組與文化組的劃分,使學生在學好語言的同時,又多學一門專業(yè)知識,從而增加了就業(yè)競爭力,為將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此外,魯汶大學漢學系也與歐洲其他大學有著密切的交流,他們可以互換學生聯(lián)合培養(yǎng),并互相承認學分,為學生提供更為寬廣的視野和更豐富的教育資源。
作為比利時漢學研究和漢語教學中心,魯汶大學漢學系培養(yǎng)了大批高級漢語人才。一直以來,該系的畢業(yè)生以良好的語音面貌、較強的漢語交際能力著稱。漢學系在語言教學中體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強調(diào)語音訓練,注重應用型漢語人才的培養(yǎng)。漢學系將漢語課分為“語法”和“練習”兩大部分,“語法”部分以精讀課為主(包括寫作),強調(diào)語言知識的學習,“練習”部分包括語音輔導、口語、聽力、閱讀、翻譯等課程,側重對所學漢語知識的消化和運用。一年級漢語課課時最多,其中“語法”和“練習”比重相當,隨著年級升高“練習”課的比重逐漸大于“語法”課。到了碩士階段,只設讀寫、翻譯、口語和聽力四門課程,全部以語言技能訓練為主。漢學系的新生從入學起就開始接受嚴格而密集的語音訓練,一年級的口語、聽力課都承擔語音教學的重任,而且還專門開設了語音輔導課,便于師生一對一的糾音。為鞏固一年級語音教學成果,二年級上學期的聽力課中還會有一部分時間用來訓練學生的語音語調(diào),因此稱之為“聽力語音課”。到了三、四年級,口語課教師還會不斷強調(diào)發(fā)音,讓學生始終不敢松懈。這種不斷循環(huán)鞏固的語音教學原則,使得漢學系大部分學生語音語調(diào)都比較好。魯汶大學漢學系學生在歷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總決賽中共獲得一個特等獎、兩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和一個三等獎。這是學生漢語水平的客觀反映。
歐洲傳統(tǒng)的漢語教學以培養(yǎng)研究型漢語人才為主,多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學習者能夠閱讀中文文獻也能寫出不錯的文章,但是在聽說方面卻非常薄弱。有不少老一輩的漢學家,漢學研究成果豐碩,卻只能用英語講學或著文。魯汶大學漢學系強調(diào)知識與技能并重,不是孤立地學習語言知識,而是利用語言知識提高交際能力,有效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啞巴”漢語的弊端,更好地適應了社會發(fā)展對新型漢語人才的需求。
第二,實現(xiàn)各課型之間的緊密配合。漢學系除語法課和一年級語音課有參考教材外,各年級練習課中皆無固定教材。語法課教師一般以教材為依托,重點講解詞匯和語法,并根據(jù)教學需要選做相關練習題。練習課需要任課教師自行組織和選擇教學材料。選材原則有三:典型、鮮活、原汁原味,也就是說選擇新近的、未經(jīng)過加工的、有代表性的語言材料。如聽力課選用的全部是原聲中文歌曲、新聞、訪談或電影電視劇的片段;閱讀課直接節(jié)選網(wǎng)絡上或報刊雜志上的新聞或文章,為貼近生活實際,閱讀課還練習辨識中國人手寫體的便條和信件;口語課會模擬現(xiàn)實語境進行會話、討論甚至辯論,另外,拍攝漢語視頻是口語課的常態(tài)作業(yè),學生在鏡頭前用漢語介紹自己的衣食住行,侃侃而談,豪不怯場。雖然不是在中國學習漢語,但是漢語課堂給他們提供了接近真實語境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鮮活語言的同時,也獲得了有關中國的最新信息,了解了中國的國情和文化。
當然,自主選擇并不意味著簡單隨意,各年級各課型所選的學習材料在橫向和縱向方面都要相互支持和配合。橫向方面,同一年級所有的練習課均要配合語法課的主題和語言點來進行,這樣不僅能有效地實現(xiàn)詞匯與語法的復現(xiàn),而且也可以讓學生多視角地加深對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v向方面,不同年級之間也要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安排。比如一到三年級的寫作任務,要由三個年級的寫作課教師共同商討,而寫作課都是由語法課教師兼任,所以他們對學生的漢語水平和詞匯量非常了解,從句段到篇章,從留言條、請假條到邀請函,從記敘文、說明文到議論文,由易到難,制定出相應的寫作任務,各階段寫作內(nèi)容既有相關性又絕不重復。
自主選擇教學材料,是在不具備適用教材的情況下的常見做法。它可以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與主動性,但對各課型之間的協(xié)同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課型緊密配合源于任課教師之間的積極溝通,不僅在教學內(nèi)容方面,也涉及到教學方法和創(chuàng)新思維上。在魯汶漢學系,一門課的變化勢必會帶來其他課程的相應調(diào)整,在不斷調(diào)整中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歐洲有些漢語教學機構,教師間缺乏交流溝通,各人有一套自己的教學思路,卻沒有對全部課程的總體把握和彼此間的協(xié)同合作,以致教學效果事倍功半,而魯汶的做法為我們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第三,課內(nèi)課外努力創(chuàng)造漢語環(huán)境。海外漢語教學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缺少語言環(huán)境,這就需要教師利用好課堂上的寶貴時間,并努力將課堂有效延伸到課外。首先要保證課上充分使用漢語。漢學系六位語言教師(其中有三位本土教師)全部漢語流利、發(fā)音準確、教學經(jīng)驗豐富,有能力在課堂上使用漢語進行教學,從根本上保證了以目的語為教學語言這一基本原則。在具體安排上,漢學系也有一些人性化的考慮。比如一年級的精讀課一般安排本土教師承擔,授課語言以漢語為主,荷蘭語為輔,這樣有助于零起點的學生克服畏難情緒,特別是在沒有入學考試、學生層次參差不齊的情況下,這是將學生順利領進門的最好協(xié)調(diào)方式。到了二、三年級,語法課由中國教師承擔,讓學生習慣用漢語講漢語的授課模式,擺脫對中介語的依賴。而聽力、語音等課程由本土教師承擔,他們對荷蘭語和漢語都有深入的了解,能有效幫助學生克服母語負遷移障礙。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漢語語感及聽說能力。
其次是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將漢語課堂延伸到課外,通過有趣實用的課外作業(yè)實現(xiàn)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漢學系一年級設有網(wǎng)上漢語論壇,教師是管理員,規(guī)定每個學生每周都要在論壇里發(fā)帖,用漢語描述事物,發(fā)表看法,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都可以互動。開始只是只言片語,后來逐漸積句成段,管理員定期修改病句和進行反饋。二年級設有大家共用的視頻庫,學生除每周都要上傳自己的漢語視頻外,還要分組拍攝一部漢語電影,這個電影要靠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在電影的拍攝過程中,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電影提交后,系里召開隆重的電影頒獎晚會,評選出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編劇等獎項,這是漢學系一年一度的盛事。三年級的閱讀課會有計劃地布置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文小說,課內(nèi)對所讀內(nèi)容進行交流與討論。寫作課教師指導學生分組編寫中文雜志,從組稿、排版到制定目錄,全部是學生自己完成。這些課外作業(yè)既有趣又充滿挑戰(zhàn)性,是對課堂學習的有效補充。
海外漢語教學面臨著語言環(huán)境缺失的問題,魯汶的做法無疑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課上全漢語授課需要穩(wěn)定而過硬的師資,課后的延伸則需要制度的保障。在互聯(lián)網(wǎng)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利用網(wǎng)絡輔助語言學習,彌補語境不足的缺陷,是一個好辦法,不過,只有對課外作業(yè)進行積極指導和有效反饋,才能保證其不流于形式。有些漢語教學機構,往往只關注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忽視了教師在課后、特別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的教學指導與反饋,其實,這部分工作同樣應該計入到教師的工作量中。
第四,嚴把考試關。寬進嚴出是歐洲大學的共同特點,一般來說只要是對漢語有興趣的高中畢業(yè)生到大學注冊后都可以來漢學系學習。由于沒有入學考試,漢學系一年級的考試淘汰率高達40%-50%。漢學系每學年1月初和5月底有兩次考試,除寫作課計平時成績外,其他各科分別以筆試或口試的形式進行,科科都是“量大題難”沒有充分的準備休想蒙混過關??荚嚦煽儼础罢Z法”和“練習”兩部分計,滿分均為20分,10分為及格,14分以上為優(yōu)秀。每位學生最終的成績要由所有任課教師根據(jù)其考試情況和課堂表現(xiàn)共同討論確定。在高標準嚴要求下,想通過考試并不容易,能達到優(yōu)秀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學年末總評中“語法”或“練習”總分不足10分的,則需要補考該項中的所有科目。每學年的7、8月,魯汶大學都有漫長的補考季。補考仍未通過的學生可以選擇重讀一年,也可以先升入上一年級但第二年仍需繼續(xù)補考前一年的課程,直至及格為止,學習壓力可想而知。高淘汰率保證了生源的高質(zhì)量,同時也是督促學生努力學習的重要手段。
第五,漢學研究與漢語教學雙軌并進。魯汶大學漢學系分為兩個團隊,一是著眼于漢學前沿的科研團隊,一是專業(yè)務實的教學團隊??蒲袌F隊包括漢學教授和博士生,他們一方面做課題研究一方面教授相關專業(yè)課程。教學團隊由語言教授和漢語教師組成,他們負責一到四年級各課型的漢語教學,精力主要放在語言知識的傳授、教學方法的改進、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上,而沒有科研成果方面的硬性規(guī)定。語言教師隨時溝通并定期開會,討論研究與教學相關的各種問題。兩個團隊各司其職,相互促進。系主任鐘鳴旦教授對漢語教學十分重視,在師資選拔、教學安排等方面精益求精,漢學系每學期都有教學科研交流會,不論是教授、博士生還是語言教師都會把自己的研究或教學成果展示給大家,同大家一起切磋討論。
有關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高校領導和教師力圖解決和協(xié)調(diào)的關鍵問題。其實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并不是一種線性關系,而是一種充滿變化、多樣復雜的非線性關系[7]。教學與科研分離還是結合,要取決于教學單位的實際情況。在歐洲,像魯汶大學漢學系這樣,教學與科研互分團隊、雙軌并進的做法十分普遍(特別是在語言教學單位)。對于語言教師而言,沒有科研上的硬性規(guī)定,并不意味著沒有對語言本體或教學法的研究,而是這種研究的驅(qū)動力并非是為了完成科研量。正因如此,語言教師才會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對教學質(zhì)量的追求上。
可以說,強大的師資隊伍是漢學系教學質(zhì)量的基本保障。歐洲很多漢語教學單位師資匱乏、漢語教學意識薄弱[6],這極大地束縛了漢語推廣的質(zhì)量和規(guī)模。從“魯汶模式”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經(jīng)驗,漢學研究和漢語教學是漢語國際推廣的兩條路徑,他們各自獨立也相互促進。漢語教學機構的領頭人要加強對漢語教學研究的重視,加大對優(yōu)秀本土漢語教師的培養(yǎng)力度,同時拓寬海外漢語教師的研討平臺,國家漢辦和中國使館教育處應對所在國的漢語教學機構給予更多的技術支持。
作為比利時規(guī)模最大、歐洲頗具影響力的漢語教學機構,魯汶大學漢學系的教學理念和實踐經(jīng)驗對海內(nèi)外其他漢語教學機構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不過我們也看到,魯汶大學漢學系在不斷發(fā)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夠完善之處。
首先,從課程設置上來看,漢語課比重不足,仍有進一步增加的必要。以本科為例,三年180學分中,漢語課僅占86學分,不到全部學分的一半。課時上,一年級漢語課課時最多,每周13小時(另外還有2小時語音輔導),二年級10小時,三年級8小時,學生普遍感覺課時量不夠,這給課后的學習帶來很大壓力。魯汶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它的定位不同于外語院校,不提倡單純學習語言,漢語之外,學生還有繁重的課業(yè),很難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漢語學習中,這從客觀上制約了學生漢語水平的更大提高。
第二,專業(yè)課中有關當代中國的內(nèi)容稍顯不足。歐洲傳統(tǒng)漢學崇尚中國古代文獻和文化經(jīng)典研究,而對現(xiàn)、當代中國研究關注較少[8]。魯汶大學深受這種傳統(tǒng)影響,漢學系現(xiàn)有的兩位漢學教授研究方向側重于中國古代歷史和哲學,學生的專業(yè)課多與此相關,而有關當代中國國情、大眾文化、中比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內(nèi)容涉及很少。雖然三年級畢業(yè)以后,學生都有機會到中國留學一年,通過親身體驗,他們對中國會有一些感性認識,但是,這些認識又會因視角的不同而帶有片面性。如果能在學生去中國留學以前就開設諸如中國文化講座、跨文化交際、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賞析等課程,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當代中國,而且也有助于學生更快地適應留學生活??上驳氖牵髮W領導層已經(jīng)認識到這方面的缺陷,有計劃在未來幾年引進一位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教授。
第三,缺少實用而有效的本土教材。前面已經(jīng)提到,漢學系的教師在自選教學材料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也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自選教學材料有利于教學內(nèi)容常教常新,但是另一方面,沒有教材,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很難得到保障。編寫一套適用于比利時大學生的本土漢語教材勢在必行。本土化教材的編寫應該由有經(jīng)驗的比方教師和了解當?shù)亟虒W情況的中方專家及教師共同完成。魯汶大學漢學系作為比利時漢語教學的領頭羊,要首當其沖,鼓勵中比漢語教師結合自身教學經(jīng)驗,共同合作編寫。中國國家漢辦和中國駐比使館教育處也應積極為中比雙方漢語教師牽線搭橋,創(chuàng)造機會。
第四,缺乏對自身的宣傳。雖然魯汶大學漢學系生源一直很穩(wěn)定,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招生觀念客觀上影響了漢學系學生人數(shù)的增長速度。歐洲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方式與中國不同,高中生無需“高考”就可以讀大學。在專業(yè)的選擇上,父母尊重孩子的興趣很少予以干涉。而漢語作為一個年輕的、小眾的專業(yè),往往不為眾人所知,所以必要的自我宣傳是擴大生源的有效途徑。比如充分利用每年一次的漢學系開放日,用心設計更多更好的展示項目,吸引中學生和家長的關注,培養(yǎng)潛在的生源;再比如鼓勵在校學生開展一些與漢語有關的社會活動,特別是走進中學校園,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漢語、了解漢學系。
魯汶大學漢學系是歐洲漢語教學的一個重要陣地,它的教學理念和實踐經(jīng)驗值得推廣和借鑒。我們相信,在國際漢語推廣的大好形勢下,魯汶大學漢學系一定會揚長避短,更上一層樓。
注釋:
[1]張小溪:《比利時魯汶大學東方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8月24日,013版。
[2]W.Vande Walle:History of Sinology[EB/OL]http://www2.a(chǎn)rts.kuleuven.be/info/eng/OE_sinologie/history
[3]Publications of Sinology[EB/OL]http://www2.a(chǎn)rts.kuleuven.be/info/eng/OE_sinologie/publications
[4][5]Bachelor in de taal-en regiostudies:sinologie(Leuven)[EB/OL](此為荷語網(wǎng)頁,中文可譯為:“培養(yǎng)方案:語言與地區(qū)研究學士學位:漢學(魯汶)”)http://onderwijsaanbod.kuleuven.be/opleidingen/n/SC_51016901.htm#bl=01,0101,0102,0103,0104,0105,02,0201,0202,03
[6]朱 勇、孫 巖:《意大利漢語教育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4年第4期。
[7]劉獻君、吳洪富:《非線性視域下的大學教學與科研關系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8]閻純德:《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漢學形態(tài)的歷史演進》,《文史哲》,2004年第5期。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KU Leuven of Belgium
WANG Duan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Dalian 116000 China)
Based on the study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he author’s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s in the Sinology of KU Leuven of Belgium,this paper presents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specifications in teaching practice of KU Leuven.The author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advantages of“Leuven Model”,proposes the productive advices to its future enhancement,and provides the reflec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other Chinese teaching institutions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which is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e paper.
KU Leuven;Chinese Teaching;current situations analysis
H195
A
2221-9056(2017)03-0384-06
10.14095/j.cnki.oce.2017.03.012
2015-11-17
王 端,大連外國語大學漢學院副教授,教育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曾于2012年至2014年作為國家公派漢語教師赴比利時魯汶大學任教。Email:ziyumum@126.com
遼寧省教育廳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東北亞地區(qū)比較文化創(chuàng)新團隊”(批準號WT201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