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子玉
摘要:上世紀九十年代,馮小剛導演的賀歲喜劇讓大眾廣為熟知,從而他也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喜劇導演。諷刺幽默的風格讓觀眾一度認為他是“喜劇之王”,而馮小剛并沒有因為浪潮式的好評忘記自己心底的情懷。他真正想創(chuàng)作的反而是“小人物、平常心”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影片。在大量的喜劇創(chuàng)作之后也同樣實現(xiàn)了自己的想法,將生活中最平常的人和事搬上了銀幕,也再一次讓觀眾認識了優(yōu)秀喜劇導演內心的世界。
關鍵詞:平民意識;人文情懷;現(xiàn)實主義
一、平民意識與日常文化
1、平民意識的形成過程
“每一個導演的生存環(huán)境和成長經歷都影響著他的作品”,這句話形容馮小剛非常貼切,他的生活環(huán)境、教育背景等等,都是成為影響他電影風格的重要因素。他曾多次在訪談中說道自己是平民階層,而很多觀眾也把他定義為“平民導演”。
人的成長經歷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馮小剛的經歷與其他大導演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沒有家庭的熏陶和早期專業(yè)的藝術教育,和那些經過專業(yè)訓練的天之驕子所不同的是,他像是在夜晚的胡同里輾轉摸索著進入藝術殿堂的電影人。他的生活經驗也對其創(chuàng)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與鄭曉龍一起擔任《編輯部的故事》編劇時獲得多項大獎的提名,也是從那個時候他就萌芽出了平民情懷和關注社會生活的趨勢。而后的電影劇本《大撒把》進一步證明了他的市民意識。他將普通人的生活作為載體,以大銀幕為依托,把電影生活化,將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巧妙的語言結合起來,盡量保持社會生活原貌的同時又不丟失電影本身的文化。
馮小剛在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中提到自己在音樂、戲劇、民間文學等都有涉獵。多次擔任美術設計的經歷為他以后的電影創(chuàng)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能夠在色彩和燈光的運用上充分的表達自己想傳遞的意識和情懷。
2、“小人物”的日常文化生活
“小人物”是馮小剛現(xiàn)實主義題材電影中的典型代表,滲透著平民意識和日常生活的點滴,以“小人物”生活中的情感、欲望、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為發(fā)展線索,將普通人的日常文化生活表達的淋漓盡致。
盡管前期馮小剛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喜劇作品,但其中的人物性格及情感都離不開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豐富的生活氣息和飽滿的生機讓觀眾有貼切的感受,這也是他的喜劇能夠一直受到大眾歡迎的重要原因。從早期喜劇《不見不散》里的劉元和《沒完沒了》里的韓冬,到現(xiàn)實主義題材《唐山大地震》中的李元妮和《集結號》中的谷子地,不同行業(yè)不同時代的人物,但他們有共同的特點:市民形象。馮小剛塑造的這些“小人物”沒有宏大的政治野心,卻在日常生活中充滿了理想,為了精神和物質的一小步提高努力著,他們不是麻木的生存者,有的是對親人的關愛,對身邊人的善良。
二、現(xiàn)實主義中的人文情懷
1、大時代背景下的現(xiàn)實主義
從馮小剛導演的喜劇賀歲大作《甲方乙方》創(chuàng)下了票房紀錄以后,后來的現(xiàn)實題材《一聲嘆息》再到催淚大戲《唐山大地震》,不論是喜劇、災難、戰(zhàn)爭還是溫情,任何一部影片都是以平凡人的生活反映時代特色的。普通人的快樂憂傷在歷史的長河中顯得無比渺小,但他們都曾鮮活的存在,并為之忙碌過。馮小剛在這些影片的表達中,沒有直接將溫情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馮氏幽默”的特色表現(xiàn)的十分明顯?!熬┪秲骸笔愕拇髴颉独吓趦骸分v述胡同里的老北京的故事,同樣也映射了他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關注的永遠是最平凡的市民階層。
在《集結號》中,炮火硝煙的戰(zhàn)場和奮勇抵抗的戰(zhàn)士們都是畫面中不可或缺的。他曾經說過,在戰(zhàn)爭面前任何人都會表現(xiàn)出恐懼和驚慌,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為別人做出犧牲的才是真正的英雄。他把英雄形象弱化,把這些戰(zhàn)士作為普通人的情感表達出來,沒有壯烈場面的悲壯,有的是戰(zhàn)爭年代一個普通人擁有的“情懷”。
同樣的人文關懷在《唐山大地震》中表現(xiàn)的相對明顯,盡管有很多人說,這部影片中的商業(yè)元素太多,但它沒有影響影片的主題。中國人注重溫情和團圓,馮小剛把握住了這一點,災難的場面可怕,但他關注的重點還是災難背后最普通的受難者,而與其聯(lián)系的除了家人的愛還有更多的友誼、愛情,而這正是我們生活中擁有失去又追求的。很多觀眾都為這段歷史所動容,馮小剛成功的把普通人的守候做成了這片區(qū)域的時代標簽。
2、人文情懷下的生命體態(tài)
馮小剛在《唐山大地震》后拍攝了記錄中國大事記的《一九四二》,這部影片真切的讓民眾了解到世界上還存在著這樣的群體,他站在受災民眾的角度上重新審視民族的歷史,也將生者和亡靈的生命價值展現(xiàn)給和平年代的人們。這種災情背后的人文情懷是馮小剛對被遺忘歷史的尊重和祭奠。
影片里的受災場面讓觀眾驚嘆,誰也未曾想過那個時代的人民過著怎樣的生活。重現(xiàn)歷史長河中1942年河南遭受的饑荒,苦難的人民做出的掙扎與抵抗,強烈的悲劇故事情懷讓他將人性和生命的悲劇在大銀幕中完美呈現(xiàn)。
馮小剛對于生命體態(tài)的關懷懷不僅僅體現(xiàn)在人上。電影中空曠的土地和烏云密布的天空給觀眾帶來的是沉重壓抑的氣氛,而后有小孩在逃難的路上被憋死、被燙死,這些都是整個氣氛里的一分子。人與人、動物之間的關系都因為簡單的生存問題變得難以想象,他們無奈又堅強,悲苦卻又堅韌。不論是家境富裕的老東家還是孤苦一人的小姑娘,在天災面前他們相互取暖相依為伴,是對苦難無聲的抗擊,體現(xiàn)的是生命的生生不息。盡管有的人因為這場饑荒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但他們曾用自己的方式證明過生命價值的存在。
結語:
馮小剛從最初的“喜劇之王”到成為一個極有人文情懷的現(xiàn)實主義題材導演,這中間不失他本身對于人情感的關注和關懷。盡管有的影片中商業(yè)因素很多,但其人文情懷并沒有因此減少。在如今這個電影市場發(fā)展迅速的時代,很多人都關注特效大片,而馮小剛導演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在人文情懷的道路上繼續(xù)前進著,關注著“小人物”內心的大世界。
參考文獻:
[1]鄒香紅商業(yè)元素掩映下的人文情懷——馮小剛電影研究《曲阜師范大學》2013
[2]馮小剛《我把青春獻給你》(馮小剛自傳)《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
[3]梁艷論馮小剛電影中市民文化價值形態(tài)的建構《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