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瓦
鄢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此姓的記載。不過,當時鄢姓的人數(shù)極為稀少,直到宋朝以后,鄢姓的人口數(shù)量才開始穩(wěn)定增長,到了現(xiàn)代,鄢姓的人口總數(shù)約為39萬人,在中國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鄢姓人士最主要的聚居地為湖北省,約占全國鄢姓人口總數(shù)的56%,其次則主要分布在江西、貴州和湖南3省。
根據(jù)《說文解字》的釋義,鄢字由焉和邑組成,為古邑名,而鄢姓的來源就與鄢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相傳,上古五帝之一顓頊的玄孫陸終,膝下有六子,第四子名求言,夏朝時,求言封于鄶(今河南省新鄭市的西北部),建鄶國,鄶國的國君稱“鄶侯”,族人則被稱作“鄶人”。到了西周時期,鄶侯因有戰(zhàn)功而獲封于鄢(今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北),并建立鄢國,其后裔子孫也在這里發(fā)展壯大。不過,到了春秋初期,鄢國被鄭國所滅,變成了鄭國的一個邑——鄢邑。鄢國滅亡后,其后世子孫為紀念先祖,尊求言為得姓始祖,以國名為姓,稱為鄢氏,世代相傳至今。
除求言外,鄢邑還有一位鄢姓的得姓始祖“喦”。公元前720年,鄭國派兵攻打周王朝,一位名叫“喦”的勇士能征善戰(zhàn),在這次著名的“鄭攻周之戰(zhàn)”中戰(zhàn)功顯赫,當時鄭國的君主鄭莊公便將鄢邑賜賞給喦,并賜姓鄢,稱為“鄢喦”。鄢喦去世后,葬于鄢邑境內(nèi),鄢邑也因而被稱為“鄢陵”。秦漢以后,這一支鄢姓族人陸續(xù)遷往今四川省北部地區(qū),成為了川北鄢姓的主要來源。
此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鄢姓人士幾乎都是漢族,直到宋朝,才有回族漢化改姓為鄢。到了清朝初期,部分滿族人以原部落名稱首音的漢字諧音改姓為鄢,而后在兩湖地區(qū),也有土家族人在改土歸流中改為鄢姓,經(jīng)過歷史的演變,鄢姓逐漸發(fā)展為一個多民族的姓氏群體。
歷史上,鄢姓有眾多著名的能臣,根據(jù)《鄢氏流源總世傳·希巽公世傳》的記載,鄢希巽為孔子門下72賢弟子之一的燕伋的子孫,生性聰穎,善謀略,在漢文帝執(zhí)政期間,率兵出擊匈奴,立有大功,文帝拜其為太原將軍。鄢希巽的兒子鄢南云也頗有其父的大將風范,漢武帝時期,他領兵攻打匈奴,一直打過了祁連山,每戰(zhàn)皆獲大捷,被封為鄢陵侯。
不過,在歷史上,鄢姓也出了一位臭名昭著的貪官——鄢懋卿。根據(jù)《明史·鄢懋卿傳》的記載,明嘉靖年間,奸臣嚴嵩當權,鄢懋卿依附于嚴嵩的權勢,行賄受賄、奢靡無度、濫殺無辜,致使百姓怨聲載道。后來嚴嵩倒臺,鄢懋卿也被罷免了官職,發(fā)配戍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