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茂維
血府逐瘀湯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
程茂維
目的 觀察血府逐瘀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急性腦梗死病人82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2例)與對照組(40例)。對照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西醫(yī)常規(guī)療法;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結果 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總有效率為93.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綜合療效總有效率為95.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人治療后總膽固醇、三酰甘油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且治療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血府逐瘀湯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顯著,安全可靠。
腦梗死;血府逐瘀湯;中醫(yī)證候;血脂;中風
腦梗死是指由于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等引起的腦功能障礙。腦梗死多發(fā)于中老年人,其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是危害人類健康常見的嚴重疾病之一。目前,治療本病主要是改善腦循環(huán),恢復損傷的腦組織,防治腦水腫,治療合并癥。腦梗死屬中醫(yī)的中風范疇,臨床中傳統(tǒng)中醫(yī)藥對治療腦梗死有一定的效果,近年來,我科采用血府逐瘀湯治療腦梗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自2012年3月—2015年3月門診及住院的急性腦梗死病人82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2例,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44歲~75歲,平均58.3歲;對照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43歲~71歲,平均59.2歲。兩組病人在性別、年齡、病程、中醫(yī)辨證分型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中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制訂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2]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發(fā)病2周以內(急性期)腦梗死;中醫(yī)辨證屬中風中經絡證型;經顱腦CT或MRI確診。排除標準:合并急性腦出血或其他急性腦血管疾病病人;非首次發(fā)病且伴有后遺癥者;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等系統(tǒng)疾病者;未按規(guī)定治療,無法判斷療效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首次300 mg,以后每日75 mg,阿托伐他汀鈣片40 mg,每日1次,同時配合急性腦梗死其他常規(guī)治療;營養(yǎng)支持治療,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酌情給予腦保護和降低顱內壓治療;積極控制血壓、血糖。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血府逐瘀湯方組成:柴胡12 g,生地20 g,當歸12 g,川芎15 g,赤芍15 g,桃仁12 g,紅花12 g,枳殼10 g,桔梗6 g,川牛膝12 g,甘草6 g。肢體麻木甚者則加秦艽、豨薟草、六路通、桑枝;若頭暈甚者則加天麻、葛根、僵蠶;若言語不利者則加石菖蒲、郁金;年輕病人,舌質紫暗,瘀滯明顯者加水蛭、地龍;若舌苔厚膩,頭腦昏蒙則加半夏、天南星、石菖蒲;若血壓較高,有肝陽化風之象則加生龍牡、白蒺藜、天麻;血脂高者則可加入生山楂、草決明等調脂之品。臨床變化復雜,總以活血化瘀之血府逐瘀湯為基礎。兩組均以7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分析兩組病人治療前后臨床癥狀、中醫(yī)證候、血脂指標變化情況。
1.5 療效判定標準
1.5.1 綜合療效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90%以上為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46%~89%為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18%~45%為有效;評分降低18%以下或上升為無效[3]。
1.5.2 中醫(yī)證候療效 中醫(yī)臨床癥狀表現(xiàn)消失,相關證候積分降低95%以上為痊愈;中醫(yī)臨床癥狀表現(xiàn)明顯改善,證候積分降低70%以上為顯效;中醫(yī)臨床癥狀表現(xiàn)得到控制,證候積分降低30%以上為有效;中醫(yī)臨床癥狀未得到明顯改善或者加重,證候積分降低未達到30%為無效[4]。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治療組42例,痊愈7例(16.7%),顯效23例(54.8%),有效10例(23.8%),無效2例(4.8%),總有效率為93.0%;對照組40例,痊愈2例(5.0%),顯效18例(45.0%),有效12例(30.0%),無效8例(20.0%),總有效率為80.0%。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血脂水平比較 兩組病人治療后總膽固醇、三酰甘油較治療前均明顯改善,且治療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結果比較 (±s) mmol/L
2.3 兩組綜合療效比較 治療組42例,痊愈8例(19.0%),顯效22例(52.4%),有效10例(23.8%),無效2例(4.8%),總有效率為95.2%;對照組40例,痊愈2例(5.0%),顯效17例(42.5%),有效12例(30.0%),無效9例(22.5%),總有效率為77.5%。治療組綜合療效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腦梗死屬于中醫(yī)的中風范疇,中風有中經絡、中臟腑之分,而臨床以中經絡多見。中醫(yī)對中風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早在《內經》即有“偏枯”之記載,《金匱要略》有“半身不遂”的論述,至于病因,唐以后有“營衛(wèi)稍衰”“其氣去”“絡脈空虛”,均從“內虛邪中”而論,認為本病是外風乘虛而入。金元之后則有進一步認識,如劉河間、朱丹溪、李東垣等,從內因的理論上,創(chuàng)立主火、主痰、主虛的學說,認為風、火、痰、虛是內在的重要因素,從臨床上豐富了各有所長的特色內容,為辯證施治繪畫了藍圖。至清代,王清任則以血瘀立論,創(chuàng)立名方補陽還五湯?,F(xiàn)代醫(yī)學認為腦梗死是各種原因導致腦動脈血流中斷,局部腦組織發(fā)生缺氧缺血性壞死而出現(xiàn)的神經功能缺損,即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機,活血化瘀法是治療本病的基本大法。
但為何不選用補陽還五湯而用血府逐瘀湯呢?腦梗死急性期多有肝陽化風之象,大多病人因病郁悶急躁有化熱之象,大劑黃芪有助陽升火之慮,有研究表明,活血藥多有溶栓、擴血管、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對腦梗死早期有促進血運重建的作用,但可使腦中自由基增多,甚至促發(fā)出血性梗死,引起缺血性再灌注損傷,使病情更進一步惡化,補氣活血藥有更強的血管擴張作用,有致出血之虞。血府逐瘀湯活血養(yǎng)血同用,理氣養(yǎng)血并行,方解如下即可知其中之妙:心主血,肝藏血,淤血內阻血液循環(huán)障礙,精明之府為之蔽塞而為腦梗。方中桃仁、紅花、赤芍、川芎、牛膝活血祛瘀,治血分的瘀滯,牛膝還有引瘀血下行之功;枳殼、柴胡、桔梗、甘草調氣疏肝,治肝氣的郁結,郁舒而諸證得以緩解,且桔梗有載藥上行之用。然肝為藏血之臟,若只活血不養(yǎng)血恐陰血損傷,故用當歸、地黃補血調肝,使活血無傷血動血之慮,理氣而無傷陰之弊。合而用之使瘀去氣行,絡脈通暢,隨證加減治療急性期腦梗死,真可謂一良方也。
[1] 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xié)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
[3] 米全喜.黃芪加血府逐瘀湯治療急性腦梗死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4,10(1):101.
[4] 喬淑茹.血府逐瘀湯臨床應用舉隅[J].光明中醫(yī),2012,27(11):2296-2297.
(本文編輯郭懷印)
山西省和順縣人民醫(yī)院(山西和順032700),E-mail:frzkl001@126.com
信息:程茂維. 血府逐瘀湯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觀察[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10):1274-1276.
R743 R289.5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0.041
1672-1349(2017)10-1274-03
2017-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