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屬底棲雜食性的小型淡水經濟魚類,具有體形優(yōu)美、刺少無鱗、肉質細嫩、營養(yǎng)豐富、風味獨特和適應性強、養(yǎng)殖范圍廣、群體產量高、市場需求大、銷售價格高等特點,是當前最具市場競爭力的名貴水產養(yǎng)殖品種之一?,F將相關養(yǎng)殖技術與試驗案例介紹如下,供養(yǎng)殖者借鑒參考。
一、養(yǎng)殖技術
1.養(yǎng)殖條件。①塘址選擇。選擇在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排灌方便,水質符合國家漁業(yè)用水標準(GB11607)要求,周邊無污染源,電力配套,交通便捷的地方開挖(改建)池塘。
②塘口條件。池塘面積以10畝左右為宜,池埂寬2.5-3.0米,池坡比為1:(2.5~3),采用30目的聚乙烯網片護坡,水深為1.5米左右,土質為偏堿性的黏壤土,池底基本平坦。在靠近排水口端挖出一個底于池底20-30厘米的洼坑,面積為50平方米左右,以便成魚捕撈。池中應配有相應的自動投飼機、進排水泵、葉輪式增氧機等機電設備,并建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
2.養(yǎng)殖準備。①清池藥塘。冬季排干池水,鏟池邊雜草,挖除池底過多淤泥,保留淤泥10厘米左右,凍、曬池底整個冬季,以加速底泥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于放養(yǎng)前15-20天,先用100千克/畝的生石灰干法藥塘。5~7天后,向池內加水0.8厘米左右,再用100克/畝的溴氯海因(24%)消毒,以迅速、徹底殺滅病原菌、寄生蟲(卵)及野雜魚等敵害生物。
②培育生物餌料。魚種放養(yǎng)前5-7天。向池內投施高效生物肥水寶,用量為200-250克/畝,以促進浮游生物、有益藻類及微生物的大量繁殖與快速生長,為接將入池的黃顙魚種提供適口天然生物餌料。然后每隔10-15天,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膏,用量為0.5-1.0千克,畝,以激活水體中各種環(huán)境生物的活性,加快池塘生態(tài)系統物質循環(huán),增加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和密度。
3.魚種放養(yǎng)。①黃顙魚種放養(yǎng)。黃顙魚種的放養(yǎng)規(guī)格為20克/尾左右,密度為6000-8000尾/畝,時間在4月份。
②“調水”魚種放養(yǎng)。在池中放養(yǎng)部分濾食性的鰱、鳙魚種,利用其攝食浮游生物的特性,讓其司職“水中保潔工”,以控制池水肥度,防止池水富營養(yǎng)化,改良水體環(huán)境。鰱、鳙魚種的放養(yǎng)規(guī)格為60-75克/尾,密度為100尾/畝(其中鳙魚20-30尾),時間在4月底。
③“改底”魚種放養(yǎng)。在池中放養(yǎng)部分鯽魚種,利用鯽魚翻動底泥,尋食池底碎屑、殘餌的特性,以分解富營養(yǎng)化底泥,阻止池底致病菌維生物生長,修復和改善底質環(huán)境。鯽魚種的放養(yǎng)規(guī)格為50克/尾,密度為100-150尾/畝,時間在5月初。
④魚種消毒。魚種放養(yǎng)前需用3%~5%的食鹽水浸洗消毒10左右分鐘,以殺滅體表粘細菌及寄生蟲。
4.養(yǎng)殖管理。①投喂管理。根據黃顙魚喜歡集群攝食的習性,在投飼機前方用密眼網圍成一個20-30平方米的食場。圍網四周用竹竿固定,上緣用塑料瓶、泡沫塑料、PVC管子等做浮子,下緣入水40-50厘米,以防飼料隨風浪飄散流失。黃顙魚種入池前2天,主要攝食池中先前培育的生物餌料,從第3天起,使用自動投飼機投喂蛋白含量為38%-40%的黃顙魚膨化飼料,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為主,占日投飼量的60%-70%。4~5月份,投飼率為2%-3%,6-9月份為5%-8%,10月份以后為3%-5%。具體的投飼量應根據天氣、水溫及魚的攝食生長情況靈活調整,一般以投喂后20-30分鐘內基本吃完為宜。鰱、鳙魚以浮游生物為餌,鯽魚尋食池底碎屑、殘餌,均無需單獨投喂飼料。投喂應遵循定點、定時、定質、定量、定人的“五定”原則。
②水質管理。4~5月份水溫較低,控制水位在0.8-1米;6~9月份,水溫較高,控制水位在1.2-1.5米;10月份后保持最高水位。定期加、換新水,保持池水透明度為35厘米左右。適時開啟增氧機,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讓黃顙魚在享受“氧調”的情況下快樂生長。當pH值高于8.5時潑灑降堿靈,用量為200克/畝·米;當pH值低于7時潑灑生石灰,用量為10千克/畝·米,穩(wěn)定pH值在7-8.5之間,有利于黃顙魚的快速生長。每半月潑灑1次微生物益水素,用量為200-300克/畝·米,以快速分解水體中的殘餌、排泄物及其它腐敗有害物。每20-30天潑灑1次底毒凈,用量為200克/畝·米,以分解富營養(yǎng)化底泥,抑制其變黑發(fā)臭和致病菌維生物的生長,改善池底養(yǎng)殖生態(tài)環(huán)境。
③病害管理。黃顙魚具有較強的抗病力,養(yǎng)殖過程中發(fā)病較少。但由于魚體表面無鱗,全靠皮膚黏液保護,一旦操作不慎,加之有時投喂不當,在水質變壞的情況下,容易引發(fā)水霉病、腸炎病、車輪蟲病和“一點紅”病等。水霉病治療:潑灑硫醚沙星或水霉靈,用量分別為100克/畝·米和200毫升/畝-米。腸炎病治療:拌料投喂腸炎靈,每100千克飼料用量為100克,每天2次,連喂3~5天或潑灑碘王,用量為100-130毫升/畝·米。車輪蟲病治療:潑灑車輪滅或新殺車靈,用量分別為110毫升/畝·米和220毫升/畝·米?!耙稽c紅”病治療方法:拌料投喂氟苯尼考,每100千克飼料用量為25-30克,每日2次,連用5~7天。或潑灑紅點暴頭靈,用量為200克/畝·米。在使用上述漁藥治病時,應詳細查閱產品使用說明書,根據魚塘的實際水量,準確計算下藥量,避免用藥中毒事故和發(fā)生。
④日常管理。堅持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仔細觀察池魚的活動、攝食和生長狀況,以便及時調整投飼量。定期檢測池水的透明度、酸堿度、溶解氧、氨氮等水質指標,發(fā)現水質變壞,及時采取相應的改良措施,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穩(wěn)”。發(fā)現池魚有患病癥狀,應及時診斷,查明病因,快速治療,將病害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平時要認真填寫塘口記錄,詳細記載放養(yǎng)、投喂、用藥、捕撈銷售等生產情況,以便總結提高。
二、養(yǎng)殖案例
2016年,江蘇省金湖縣銀涂鎮(zhèn)高郵湖村科技示范戶馮正濤在8畝池塘內養(yǎng)殖黃顙魚,實現了4964.75元/畝的較好養(yǎng)殖效益,為當地加快轉變漁業(yè)發(fā)展方式,調整優(yōu)化養(yǎng)殖結構,推動漁業(yè)轉型升級,促進漁(農)民增收又闖出了一條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養(yǎng)殖生產情況如下:
1.放養(yǎng)模式。放養(yǎng)規(guī)格為20克/尾的黃顙魚種1120千克(7000尾/畝),規(guī)格為50克/尾的鯽魚種60千克(150尾/畝),規(guī)格為65克/尾的鰱、鳙魚種52千克(鰱魚80尾/畝、鳙魚20尾/畝)。
2.養(yǎng)殖投入。放入黃顙魚種1120千克,單價為24元/千克,金額為26880元:放入鯽、鰱、鳙魚種112千克,平均單價為3.5元/千克,金額為392元;投喂飼料12.5噸,單價為8500元/噸,金額為106250元;塘口租金為600元/畝,金額為4800元;支出藥、電、人工等費用為6400元。平均畝投入為18090.25元。
3.養(yǎng)殖產值?;夭饵S顙魚7980千克,售價為21.5元/千克,產值為171570元:捕獲鯽、鰱、鳙等魚類1430千克,平均售價為9元/千克,產值為12870元。平均畝產值為23055元。
4.養(yǎng)殖收益。養(yǎng)殖總產值為184440元,總投入為144722元,總利潤為39718元。平均畝利潤為4964.75元。
211600 江蘇省金湖縣魚種場 韋愛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