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南校區(qū) 崔恒劉
杜絕“拿來主義”,改編推進發(fā)展
☉江蘇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南校區(qū) 崔恒劉
備課是每個老師必做的課前準備工作,布置給學生練習的題,習慣上也喜歡自己先計時做一遍,學生考試時只要有可能必與學生同考,我的感覺是只有自己親自做了,才能知曉試題,明確教學目標,講解時才會有針對性,打造高效的課堂.最近在做我市《2017中考說明與訓練》的綜合訓練三時,對于填空壓軸題,做后感悟頗多,在此與大家交流,原題是:
如圖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l平行于x軸,交y軸于點A,第一象限內的點B在l上,連接OB,動點P在直線OB上運動且滿足∠APQ=90°,PQ交x軸于點C.點D是直線OB與直線CA的交點,點E是直線CP與y軸的交點,若∠ACE=∠AEC,PD=2OD,則PA∶PC=_______.
圖1
解這題整整用了25分鐘,首先遇到的是審題上的困難,題目中有條件“動點P在直線OB上運動”,而題目配的圖形中“動點P不在直線OB上”,是提供的圖沒有用,還是另有玄機?再三讀題,確信我們必須重新畫圖,如何畫出大致準確的示意圖是我遇到的又一難關.做題積累的經驗告訴我準確的幾何圖形能提供幾何直觀,發(fā)現(xiàn)幾何關系,有利于觀察、分析、探索思路,專家說“先有直覺感知,后有邏輯推理!”但畫出滿足題目條件的準確圖并非一件順其自然的事,難度很大.因為經過原點的直線有無數(shù)條,因此直線OB的位置沒法確定,從而點P的位置也難以確定,動中取靜,先大體估一個位置,按要求畫出直線OB、在直線OB上取點P,連AP,畫出∠APQ=90°,交X軸于點C,如圖2,但這樣的圖形難以滿足條件“直線CP與y軸交于點E,且∠ACE=∠AEC”,因此調整畫圖順序,分析條件“∠APQ=90°、∠ACE=∠AEC”,這實質上告訴我們AP垂直平分線段CE,因此理順題目的語句,先畫直線CE交x軸于點C,交y軸于點E,再作線段CE的垂直平分線交y軸于點A,再過點A畫直線l平行于x軸(其實直線l是一條無用的直線,點B也是無用的點,讀到此我們必須排除這些干擾因素),連AC、OP交于點D,畫出圖3,滿足題目條件的圖形大致畫出了(問題是不一定正好滿足最后的條件PD=2OD,這是后面改編試題的思維起點).圖有了,解題的思路也出來了,由于點P是Rt△COE的斜邊CE的中點,由中點聯(lián)想中線的有關性質,因此取OC邊的中點M,連PM交AC于點F,則線段PM是Rt△COE的中位線,所以,且PM∥OE.根據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F(xiàn)也是線段AC的中點,所以FM是△COA的中位線.設FM=x,則AO=2x.由PM∥OB,得△OAD∽△PFD.由于PD=2OD,所以PF=2AO=4x.又PF是△CAE的中位線,所以AE=2PF=8x.由于∠ACE=∠AEC,所以AC=AE=8x.
圖2
圖3
在Rt△COA中,AO=2x,AC=8x,根據勾股定理得:
圖4
由于題目條件是動點P在直線OB上運動,因此還要考慮點P在線段OB的反向延長線上.類比思考分析,同樣的困難仍然是“圖”,橫仿第一種情況畫出草圖,如圖4所示.由于點P是Rt△COE的斜邊CE的中點,因此取OC邊的中點M,連PM交AC于點F,則線段PM是 Rt△COE的中位線,所以,且PM∥OE.根據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定理,F(xiàn)也是線段AC的中點,所以有FM是△COA的中位線.設FM=x,則AO=2x.由PM∥OE,得△OAD∽△PFD.由于PD=2OD,所以PF=2AO=4x,PF又是△CAE的中位線,所以AE=2PF=8x.由于∠ACE=∠AEC,所以AC=AE=8x.
在Rt△COA中,AO=2x,AC=8x.
中考說明在老師心目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大市的中考說明是指導全市中考復習的綱要,老師必然會認真研究學習中考說明,了解中考命題的指導思想,掌握中考復習的考試范圍與能力要求,研究中考說明提供的綜合訓練,掌握考試的形式及試卷結構,根據研究中考說明的心得體會制訂中考復習的目標方向,指導中考復習.綜合訓練三的第16題是填空壓軸題,試題來源于何處?考查目標是什么?對我們復習教學有什么啟示?
1.命題切勿“拿來主義”.
本題在求解時好象沒有用到條件“直線l平行于x軸”和“第一象限內的點B在l上”,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是我解錯了,還是題目條件多余?審查我的解答過程,步步有理有據,看看書后提供的答案:“或”,也沒有錯,因此我想條件“直線l平行于x軸”和“第一象限內的點B在l上”是多余的,放在此處會干擾學生的思維.我嘗試進鳳凰數(shù)學網02號VIP群交流,浙江紹興酈興江老師告訴我“這是他們浙江省紹興市2014年中考卷解答壓軸題的最后一問,命題老師如此設計題目配圖,意在加大對學生動態(tài)圖形作圖能力的考查,優(yōu)秀學生不化上一定的解答時間是得不出準確答案的.”酈老師提供原題如下:
如圖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l平行于x軸,交y軸于點A,第一象限內的點B在l上,連接OB,動點P滿足∠APQ=90°,PQ交x軸于點C.
(1)當動點P與點B重合時,若點B的坐標是(2,1),求PA的長.
(2)當動點P在線段OB的延長線上時,若點A的縱坐標與點B的橫坐標相等,求PA∶PC的值.
(3)當動點P在直線OB上時,點D是直線OB與直線CA的交點,點E是直線CP與y軸的交點,若∠ACE=∠AEC,PD=2OD,求PA∶PC的值.
原來我市中考說明上的這道填空題直接截取紹興市2014年中考題的第三問而得,圖是直接復制粘貼的.紹興的壓軸大題有第(1)和(2)問鋪路,多少給解題者(學生、教師)指明點方向,在輔助線及構圖上也有一定的鋪墊,包括審題、理解題意.直接截取其最后一問,圖也直接復制粘貼,用來作填空壓軸題,難度就放大了,等于你要學生上二樓,但抽掉了樓梯,看看學生上樓的非凡本領.解題時單把符合題意的圖形作出來就會把讓解題者搞暈,而現(xiàn)在的學生,畫圖能力普遍較差,(現(xiàn)在的作業(yè)用的是印刷精美的書,不用抄題,不用畫圖,最多就是在圖上作作輔助線而已,老師普遍不重視或不需要學生抄題),因此不少地市這幾年也加大對學生的動態(tài)作圖能力的考查力度,這可以理解.但命題老師希望不出現(xiàn)滿分(或說希望有高分的學生涌現(xiàn)出來,但不希望出現(xiàn)大量的滿分學生來)也可以理解,但不考慮學生的實際,任意加大難度,命題直接采用拿來主義,想通過此題抑制99%的人得分,基于這樣的目的,就不能理解了.另外,命題直接采用拿來主義也有失公平.考卷中所謂的難題能不能拉開差距,要看命題人的水平,最好的難題應該既不要是超級難題,又不要是陳題,要有思維含量,更要有一定的靈活性,有一定的探究梯度,這樣的考題可能才會真正考出學生的思維層次,能夠拉開差距,考試時才有區(qū)分度.像這樣的題目,應當給出示意圖,因為題目的本意是考查分類思想、思維的嚴謹性,以及如何運用其解決比值問題,因此不必在示意圖上再去“刁難”“學生”.
2.改編推進發(fā)展.
這是一道改編的偽坐標系題,它是先平面幾何思構,再放在平面直坐標系中定相關位置,題目好像賦予動態(tài)變化背景而成命題,其實沒有動態(tài)變化.我結合自己做這道紹興市2014年中考壓軸題的思考,也嘗試以此題為母題改編幾題:
(1)試題改編.
題1:如圖5,在Rt△ABC中,D是斜邊AB的中點,DE⊥AB交直角邊BC于E,連AE、CD交于點G,若DG=2CG,∠CDE= α,則cosα=_______.
圖5
圖6
題2:如圖6,在Rt△ABC中,D是斜邊AB的中點,DE⊥ AB交直角邊BC的延長線于E,直線AE、CD交于點G,若DG=2CG,∠CDE=α,則tanα=_______.
題3:在Rt△ABC中,D是斜邊AB的中點,DE⊥AB交直角邊BC所在直線于E,設直線AE、CD交于點G,若DG= 2CG,則tan∠BAE=_______.
題4:如圖7,在Rt△ABC中,D是斜邊AB的中點,DE⊥AB交直角邊BC于E,連AE、CD交于點G.
①若DG=CG,求∠CDE的度數(shù);②若DG=2CG,求sin∠CDE的值;③若DG=nCG,則sin∠CDE的值是_______.
(2)改編意圖說明.
改編試題1、2,直奔主題,為學生畫好圖形,考查學生的幾何推理能力,學生運用所學的三角形的中位線、勾股定理、銳角三角函數(shù)、圓等知識,嘗試作出一條輔助線解決.改編試題3實質上是本文話題起因中的原題,但語言敘述簡潔,學生沒有閱讀障礙,題目沒有提供圖形和條件中的“直線”都指明學生要分類討論問題.改編試題4,條件從“DG=CG”到“DG=nCG”,由特殊到一般,體驗課題探究的條件.以這樣的方式給出的改編題目,敘述簡潔,同時在示意圖的幫助下,理解上沒有任何困難.下面只要“專心致志”研究如何解答.
圖7
其實改編試題,如何取材選題,如何添加、生成,如何整合、創(chuàng)新,如何為學生設計思維臺階,如何體現(xiàn)新課改理念下考核的評價功能、導向功能及選拔功能,都值得思考.改編試題必須在對原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問題的重新整合或創(chuàng)新,改編試題必須要利于學生的發(fā)展,老師要多做做題,多思考思考題的來源、本質,嘗試改編題.
(3)改編試題答案.
題1:
題2:
題3:或
題4:①∠CDE=30°.
②sin∠CDE= .
③sin∠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