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讀與寫在語文教學中密不可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要讓學生愛上閱讀,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積累語言文字,感受文字美,做好讀書筆記。在教學中找到讀寫結合點,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關鍵詞】課外閱讀;閱讀習慣;積累語言;讀寫結合
【中圖分類號】G623.4 【文獻標識碼】
一、閱讀——厚積薄發(f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闭n程標準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應該完成400萬字的閱讀任務,這僅是最低要求。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他學習語文,三分得益于課內,七分得益于課外??梢?,課外閱讀已成為他學習語文的主要方式。所以如何引導學生愛上課外閱讀顯得尤其重要。這首先要讓孩子形成閱讀習慣。
我曾經做過這樣的嘗試,在我任教的班級布置了寒假閱讀打卡活動,每天家長把孩子的閱讀時間發(fā)到班級微信群上。我給孩子推薦了一些書目,當然不限如此,只是推薦,不是規(guī)定。常常有家長問讓孩子讀什么課外書,我的建議是尊重孩子的喜好,不要指定他讀哪本書,可以推薦他讀什么書,引導他讀什么書。我就曾教過這樣一個孩子,他很喜歡讀科幻類的書,他的家長非要讓孩子看文學名著,這樣反而磨滅了孩子讀書的興趣。閱讀內容首先是要孩子感興趣的,與孩子內心世界相符合的,如此孩子才愿讀閱讀。在活動期間我也不定時分享閱讀的小方法。鼓勵親子閱讀,建議孩子們交換課外書,讀同一本書交流,幾個小伙伴同讀一本書,興趣盎然。孩子每天的閱讀時間逐漸增加,由開始的15分鐘到30分鐘到一個小時再到一個小時以上……孩子們你追我趕,在假期看了一本又一本的書,讀書的積極性不知不覺提高了。寒假結束了,孩子們每天閱讀的習慣卻沒有結束。新學期開學,我發(fā)現(xiàn)孩子的書包有了新變化,都有一本課外書隨身帶,同學間交流也多了課外書分享的話題。此外我還不斷豐富教室圖書角的課外書,方便孩子想讀書時隨手就有書讀。我也每隔一段時間開一個讀書分享會,同學們談讀后感,誦讀文段,比較閱讀,表演故事情節(jié),等等。同學的閱讀激情也越來越高漲了。
語文教材中的一些課文也很適于開展延伸閱讀,進行同步閱讀,帶動孩子閱讀名著名篇。如教到《爭吵》這篇節(jié)選自《愛的教育》的課文時,鼓勵學生閱讀《愛的教育》;在學到《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這幾篇課文時,鼓勵學生閱讀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在學《冬陽·童年·駱駝隊》時,推薦學生閱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學到法布爾寫的《蟋蟀的住宅》,推薦學生閱讀他寫的《昆蟲記》;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推薦學生同步閱讀《安徒生童話》。
二、積累——信手拈來
葉圣陶先生認為,閱讀語言文學材料可以實現(xiàn)六個“獲得”:獲得間接經驗作為寫作材料;獲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觀點可供思索和立意;獲得作者的情感以陶冶情操;獲得認識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會觀察,會思考;獲得表達方法,布局謀篇,有所借鑒;獲得詞匯有了語言積累。
孩子在閱讀中積累語言文字,感受語言文字美,熟能成誦,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如《秋天的雨》這篇散文文字優(yōu)美,寫出了秋天繽紛的色彩,“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再如《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寫出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景,夏天這一段更是小興安嶺四季景色中最美的一部分,“早晨,霧從山谷里升起來,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草地上盛開著各種各樣的野花,紅的、白的、黃的、紫的,真像個美麗的大花壇?!狈e累這些句子,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獨具匠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把讀書筆記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遇到好詞好句好段就摘錄下來,積累素材,讀中的所感所悟也可以寫下來。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安┯^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對文章理解了,好詞佳句熟讀于心,臨到作文時自然得心應手,信手拈來。
三、讀寫——相輔相成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薄皩嵤┙ㄗh”中強調: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所以閱讀和寫作是緊密聯(lián)系的,沒有閱讀,寫作就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平時教學中要注重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多讀多寫,相輔相成,讓孩子養(yǎng)成更好的閱讀、習作習慣。
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后面都配有“小練筆”,這是很好的讀寫結合范本。如《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后面就安排了寫家鄉(xiāng)一處景物的練筆;《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安排了寫寫玩中的樂趣;《去年的樹》課文后面安排了寫寫對鳥兒說的話的小練筆;《頤和園》課文后面安排了記一次游覽活動的小練筆。這些小練筆可以仿照課文的寫法來作文,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行文結構的理解。
在閱讀教學中還要挖掘教材中的練筆因素,適當進行習作訓練,以寫促讀,以讀促寫。如在教《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想象寫話這個環(huán)節(jié),假如你是一只老人曾經喂養(yǎng)過的海鷗,面對天堂里的親人——老人,你會對他說些什么?或者假如你是天堂里的老人,回憶與“兒女們”海鷗相伴的一幕幕,面對悲痛欲絕的海鷗,你會對它們說些什么?很多學生寫得很好,思敏同學寫道:“你們不要因為我的離去而難過,因為只有你們幸福地活下去,我才能安心地離開?!卞\發(fā)同學寫道:“老人,您一路走好……您就放心走吧,再見了,雖然您不在了,但我會永遠記住您的!再見了,親人!”嘉博同學說:“我的靈魂會與你一起去藍天飛翔?!睂W生哭了,我也感動萬分。如此讀寫結合能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閱讀使人學問淵博,討論使人反應敏捷,寫作使人思考精確?!闭Z文課堂就是要讓孩子愛上閱讀,樂于寫作。
參考文獻
[1]張勇,陳濤.讓語文課堂活起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