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多層面的動態(tài)過程。語文活動式教學是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并重,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需要。它的實施,既有利于推動語文教學回歸生活世界,也有利于推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初中語文;活動式教學;誤區(qū);特色;原則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21世紀是課堂革命的世紀,學會學習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重要。語文“活動式教學”以提高語文素養(yǎng)為核心,以學生內在需求和認知規(guī)律為基礎,以學生主體能力發(fā)展為目標,借助學生主動探索、變革、改造的主體實踐活動,來構建具有教育性、實踐性、操作性的教學形式。其外顯形式主要是聽、說、讀、寫,其內隱形式主要是情感、意志品行等身心體驗和人格塑造。
一、初中語文活動式教學的誤區(qū)
(一)語文活動式教學的表面化
語文活動式教學存在一些誤區(qū),具體表現(xiàn)有:有的課堂教學的“動”所張揚的是肢體的“運動”;有時在一節(jié)課上現(xiàn)代教學技術無所不用,學生眼花繚亂;有的課堂教學追求“容量大、節(jié)奏快、變式多”,學生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二)語文活動式教學的狹隘化
膚淺地理解活動的內涵,把“活動”看作一般的外顯活動,用各種簡單的活動來代替文本的閱讀。比如有的教師上《悼念瑪麗·居里》時,用5分鐘時間匆匆瀏覽了課文之后,就開始演講比賽,這樣就狹隘地理解了“活動”的內涵,把“活動”簡單化了。
(三)語文活動式教學的非體驗化
只追求活動形式的熱熱鬧鬧,忽視學習者內心的主動建構。一段時間比較時興課堂討論,有的教師就一味地讓學生去討論,討論的問題沒有一定的探討性、爭議性,最終導致“體驗的缺失”。比如上名著《格列佛游記》時,教師僅讓同學看部分影視作品后討論,如果學生原著文本還沒有看,如何能有一個準確深切的體驗?
二、初中語文活動式教學的特色
(一)基于學生自主意識的喚醒
教育的價值在于喚醒,學習是一種自主能動的活動,絕不是教師片面灌輸?shù)谋粍拥幕顒?。傳統(tǒng)的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往往處于被動接受,活動式教學力求參與程度高、思維程度深、探究空間大,學生活動是課堂的主旋律。在活動式教學中,教師要轉換角色,只在活動中起“導”與“托”的輔助作用,不以自己的認知體驗代替學生,要寓思維訓練于教學過程中,有充分的思維活動量,引導學生多方位的思考,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我在教學莫言《賣白菜》一文時,依據(jù)初一學生的學情,通過分步組合式活動方式,探究理解作者謀篇布局的精妙;在對話中推敲關鍵詞句在語言情境中的意義,在思維的碰撞中理解故事中的矛盾點,建構感知性閱讀思維,融合生成新的思考。
(二)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活動式教學讓教師從知識占有者轉變?yōu)榛顒咏M織者,從知識的傳授者變?yōu)閷W習的引導者?;顒又械脑u價不是泛泛而評,而是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內容、不同方式的認同,結果評價轉為過程性評價。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更是推動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我校新課程改革中推行的“思維導圖”,由于學生自創(chuàng)的認知結構圖被允許帶進考場,發(fā)揮了自我評價的功能,也被學生成為“小抄”。學生做“圖”時不是簡單的知識羅列,而要關注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將知識進行選擇、重組,以個性化的方式展現(xiàn)自己的認知結構,讓思維可視化。
(三)聚焦學生語文思維的建構
1.對改進閱讀教學有良好的借鑒
閱讀活動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為普遍的活動,閱讀策略直接影響著學生參與閱讀的主動性以及閱讀活動的有效性,我們應高度重視對活動的方式和過程優(yōu)化的研究,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悟性、靈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讓課堂真正成為兒童素質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主陣地。在教學《享受生活》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收集海倫·凱勒的有關資料,為課文的學習作鋪墊,使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快樂與成功。對于課文最后作者真實坦誠地向讀者介紹另一種情緒,她用沉郁的語言寫出了自己的孤獨與寂寞,恐怕學生理解起來有難度,在備課時設計好引導方案,將質疑的權利還給學生。既尊重了教學實際,又提高了閱讀效率。
2.對改進文言文教學有良好的借鑒
初中文言文以故事性為主,人物角色分明,便于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實踐活動。表演活動便于學生理解抽象的語言文字,對于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可讓學生當小演員,尤其是課文的情節(jié)空白、濃縮處,啟發(fā)學生通過想象拓展補充,以此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課時,我讓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進行分工,再讓學生仔細地研讀課文,然后寫成劇本形式,還要求學生表演結束后評出最佳演員、最具創(chuàng)意獎。要完成這一活動,學生必須從更深的層次上把握人物,研究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諸多因素,而且整個過程還得要求組員之間要很好地合作。
三、初中語文活動式教學的原則
(一)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原則
有人說“教育是人學”,語文教學更是如此。語文活動式課程最終目的就是促使人的發(fā)展。開展語文活動要有計劃,要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fā),有針對性開展語文活動,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結構以及教材教學進度而進行,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初中學生更適合外在活動和感性活動,比如初一新生,知識結構還不夠豐富,諸如辯論會之類的語文活動還不太適宜。
(二)遵循語文教學自身規(guī)律的原則
新課程語文,要培育的是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學目標就不能是單一的知識與能力,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設計,必須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語文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理解語言、感悟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還應該滲透德育、情感,培養(yǎng)習慣等,此所謂“文道結合”。
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多層面的動態(tài)過程。語文活動式教學是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并重,突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需要。它的實施,既有利于推動語文教學回歸生活世界,也有利于推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