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冉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康復科 鄭州 450000)
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對比觀察
潘冉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康復科 鄭州 450000)
目的:探究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方法: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來我院就醫(yī)的5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5例。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實驗組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應用針灸治療,對比兩組的臨床療效、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結果: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2.00%,顯著高于對照組(64.00%),且治療后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具有較顯著的療效。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針灸;療效
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趨勢,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1],該疾病易使患者并發(fā)其他的疾病,其中周圍神經病變就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臨床發(fā)現(xiàn),較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麻木、肌肉萎縮、酸軟乏力等癥狀,這些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實施有效治療十分重要[2]。我院采用針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進行了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來我院就醫(yī)的5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5例,實驗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均數(56.57±7.25)歲;糖尿病患病時間2~11年,平均(7.35±2.61)年。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均數(56.62±7.31)歲;糖尿病患病時間為2~12年,平均(7.41±2.58)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區(qū)別(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50例患者均實施常規(guī)降糖治療。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具體為:每天給予500 μg彌可保,分3次口服,連續(xù)治療1個月;實驗組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應用針灸治療,常規(guī)西藥的治療方法同對照組,同時給予患者針灸治療:主要對脾俞穴、胰俞穴、陽陵泉穴、環(huán)跳穴、足三里穴等穴位進行針灸,脾俞穴、胰俞穴和足三里穴用提插捻轉補法,環(huán)跳穴和陽陵泉用提插捻轉瀉法,每個穴位均行針1 min,留針20 min,出針時再次對穴位行針,每2天1次,連續(xù)治療1個月,同時可結合患者的證候對阿是穴、曲池穴、太溪穴、三陰交穴等穴位實施針灸。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療效、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
1.4 診斷標準[3]采用中醫(yī)癥狀量化計分,分為無、輕、中、重,通過0、2、4、6分表達:0分為癥狀消失;2分:癥狀偶見;4分癥狀每日都發(fā)生,但頻率不高;6分為患者癥狀在夜間明顯加重,服用藥物后自控效果不良好。隨后按照分數將所有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肌電圖測定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均明顯加快或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較治療前有所改善,肌電圖測定感覺神經傳導速度較治療前加快;無效:未符合上述評估標準??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分析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2.00%,顯著高于對照組(64.00%),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實驗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s)
表2 兩組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m/s,±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05。
腓總神經治療前治療后實驗組對照組組別n正中神經治療前治療后25 25 47.23±5.32 47.34±5.40 54.10±5.61*49.35±5.63 37.68±2.44 37.72±2.39 43.03±2.13*39.32±2.58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臨床常見的病癥之一,患者常存在疼痛、灼熱等現(xiàn)象,嚴重者可出現(xiàn)肢體麻木等感覺缺失現(xiàn)象,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及工作。以往,臨床對患者實施常規(guī)西藥治療,但效果欠佳,患者滿意度不高。
中醫(yī)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血痹、麻痹”的范疇,主要以機體消渴久病、外邪入侵、脈絡空虛等因素引起脈絡阻痹,導致機體肢體出現(xiàn)麻木、疼痛等現(xiàn)象。因此,中醫(yī)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主要以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為原則[4]。本研究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在常規(guī)西藥的基礎上實施針灸治療,胰俞、脾俞、陽陵泉、足三里等穴位具有活血散瘀、溫經通絡的作用,二者合用能有效改善神經傳導功能,顯著增強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2.00%,顯著高于對照組(64.00%),且治療后正中神經及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亦顯著高于對照組,這表明在常規(guī)西藥的治療基礎上對患者加用針灸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傳導功能,緩解其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偨Y以上研究結果,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具有較顯著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陳麗,梁鳳霞,陳瑞,等.“標本配穴”針灸結合甲鈷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 2014,22(4):178-181
[2]王麗.針灸理療治療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探討[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8):116-117
[3]魯茜,孔德明,崔瑾,等.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60例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6(2):58-60
[4]秦麗影.探討針灸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神經傳導功能的影響[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8):82-83,119
R587.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3.034
201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