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睿
(南京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摘 要: 《漢語大字典》是一部優(yōu)秀的大型歷史性漢語工具書,為閱讀文獻提供了很好的參考。2010年的第二版更是全面提升了質量。然而,由于材料復雜、卷帙浩繁,再加上出于眾手,難免出現(xiàn)一些大大小小的問題。文章指出了《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中“朝”字在義項設置、書證理解、引例年代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期對相關修訂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 《漢語大字典》 朝 字義
一、“朝徹”之“朝”非通假
《漢語大字典》“朝”(zhāo)義項⑤這樣寫道:
⑤通“昭”。明?!豆茏印こ廾摇罚骸白鹱嬉跃醋?,聚宗以朝殺?!惫舻燃R卤朐疲骸俺斀铻檎?。”《莊子·大宗師》:“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备吆嘈鹿{:“奚侗曰:《說文》‘朝,旦也。旦,明也。朝徹,明徹也。(《莊子補注》)亨按:奚說甚合莊旨,但余謂朝當讀為昭?!保ㄐ熘惺?, 2010:2236)
筆者認為《莊子·大宗師》中的“朝徹”之“朝”并非通假,試述其因。
(一)“朝”表示“明”義時,是由本義引申而來的。
“朝”的本義是“早晨”。《爾雅·釋詁下》:“朝,早也?!薄墩f文·倝部》:“朝,旦也。”《廣韻·宵韻》:“朝,早也。又旦至食時為終朝?!绷_振玉先生在《增訂殷虛書契考釋》中結合“朝”的早期字形進一步解釋:“此朝暮之朝字,日已出茻中,而月猶未沒,是朝也?!笨梢姟俺痹谧畛踉熳謺r就與太陽初升的意象緊密聯(lián)系。金烏初照,月猶未沉,世界由暗夜轉至白晝,表示“早晨”之義。由太陽初升的“早晨”義引申為陽光普照的“天亮,明亮”之義是很自然的。奚侗《莊子補注》:“《說文》‘朝,旦也。旦,明也?!瘡刂^‘明徹也?!薄稘h語大詞典》中“朝”第三個義項即“天亮;明亮”,并引晉潘岳《哀永逝》“聞鳴雞兮戒朝,咸驚號兮撫膺”及晉陶潛《挽歌》“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為例,也可作一佐證。
楊琳曾經(jīng)指出:“用通假說去疏通文義其實是一種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做法,在原字可通的情況下再去找出一個所謂的本字,是沒有理由也無從證明的?!币虼?,在“朝”表示“明亮”義原字可通的情況下,用“朝”通“昭”來解釋是不妥當?shù)摹!俺钡拿髁亮x可由本義引申而來的,此時,“朝徹”就是一種如太陽初升般明朗通徹的境界。不少《莊子》注者認同這樣的解釋。如唐成玄英《莊子注疏》:“死生一觀,物我兼忘,豁然如朝陽初啟,故謂之朝徹。”宋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朝徹者,胸中朗然,如在天平旦澄徹之氣也?!鼻逍f《南華經(jīng)解》:“朝徹,如平旦之清明?!标惞膽獙⒊瘡亟忉尀椤靶稳菪木城迕鞫磸亍?。用“朝”表示“明亮”,原義可通,因此《漢語大字典》引高亨語,認為“朝”表示“明”義是假借“昭”字之說不可取。
(二)“朝徹”之“朝”用本義訓釋更為妥當。
前文成玄英、林希逸、奚侗等人將“朝徹”解釋為一種清明透徹的境界,這樣說似乎通順無誤,然而通觀《莊子·大宗師》全文,筆者認為,將“朝徹”之“朝”釋為本義“旦,早晨”,將“朝徹”釋為“一朝通徹”,表示較短的時間概念其實更妥帖。試證明之。
1.義理求義
楊琳指出:“義理指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邏輯關系,包括詞與詞之間的搭配、上下句子之間乃至上下段落之間的意義關聯(lián)等。義理求義法就是利用詞語在具體上下文中意義之間的制約作用考求詞義的方法?!?/p>
我們來看《莊子·大宗師》中“朝徹”所在的段落: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吾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后成者也?!?/p>
女偊向南伯子葵介紹了修圣要經(jīng)歷的七個階段——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梢钥吹?,從“外天下”到“朝徹”之前經(jīng)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修行過程。以三天為期,圣人能夠擺脫社會的束縛,達到“心既虛寂,萬境皆空”(成玄英疏,后同)的狀態(tài);“天下疏遠易忘,資身之物親近難忘”,因此七天之后方能擺脫萬事萬物的束縛;達到這一階段后,還需九天才能“隳體離形,坐忘我喪”,擺脫自我生命的束縛。三個階段次第展開,達成“死生一觀,物我兼忘”的超凡境界。在“朝徹”之后,從“見獨”到“無古今”,再到“不死不生”、體悟大道,修煉過程不再有時間上的劃分,實現(xiàn)了超越時空和生死的狀態(tài)。由此可見,“朝徹”在修圣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從它開始完成了“漸悟”到“頓悟”的飛躍和蛻變。比較而言,將“朝徹”理解為“明徹”,僅僅強調(diào)了通悟大道的明朗狀態(tài),而將它理解為“一朝徹悟”,則不僅體現(xiàn)了通透的狀態(tài),更與前后文呼應,展示了修圣者通過前面較長時間的積累修煉,在物我皆忘的前提下終于實現(xiàn)了短時間內(nèi)的質變,突出了修圣悟道的關鍵一環(huán)。因此,將“朝”理解為時間概念“旦,早晨”、“朝徹”理解為“一朝徹悟”,顯然更加契合文意。
2.大家佐證
晉代郭象《莊子注》對“朝徹”的理解是很恰當?shù)模骸斑z生則不惡死,不惡死故所遇即安,豁然無滯,見機而作,斯朝徹也。”尤其“豁然無滯,見機而作”八字巧妙精要地闡釋了在三日、七日、九日的修煉之后,物我兩忘、無所掛礙、一朝頓悟的過程。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郭司馬云:‘朝,旦也。徹,達妙之道。李云:‘夫能洞照,不崇朝而遠徹也?!背?,終也,“喻時間短暫,猶言一個早晨”。(羅竹風,1990:847)(劉武,2012:556)綜合考量各家意見,認為“朝徹者,前守之九日,此則不待守而一朝自通也”,并引朱晦庵補大學格致章云:“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贝送猓豆视枀R纂》、《經(jīng)籍籑詁》解釋“朝”時均引《莊子·大宗師》“而后能朝徹”之例,并歸入“朝,旦也”之義。
考察《莊子》一書中“朝”字的用法,可以更加肯定上述諸家的解釋是確鑿無誤的?!肚f子》一書除“朝徹”外還有十二處出現(xiàn)“朝”字:
(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卷一上·第一逍遙游)
(2)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shù)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保ň硪簧稀さ谝诲羞b游)
(3)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何謂“朝三?”曰:“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保ň硪幌隆さ诙R物論)
(4)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與?。ň矶小さ谒娜碎g世)
(5)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xiāng)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卷五中·第十三天道)
(6)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卷六上·第十五刻意)
(7)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卷七上·第十九達生)
(8)故朝夕賦斂而毫毛不挫,而況有大涂者乎!(卷七上·第二十山木)
(9)臧丈人昧然而不應,泛然而辭,朝令而夜遁,終身無聞。(卷七下·第二十一田子方)
(10)招世之士興朝,中民之士榮官。(卷八中·第二十四徐無鬼)
(11)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卷八下·第二十五則陽)
(12)君曰:“令余且會朝。”明日,余且朝。(卷九上·第二十六外物)
其中,(1)(2)(3)(4)(8)(9)例表示“早晨”義,其余六例均指“朝廷”。由此佐證將“朝徹”之“朝”釋為“旦,早晨”,表示較短的時間概念,更符合《莊子》一書的語言規(guī)律和表達習慣。
3.契合思想
《莊子·大宗師》在介紹修圣悟道之前有一段對于“道”的描述: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
其中對“道”的闡發(fā)玄妙深邃,令人難以捉摸,頗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奧義。通悟大道這樣一種常人難以企及的境界顯然不是光憑三日、七日、九日的修煉,不加任何“技術手段”就能“明徹”,就能豁然開朗。若將“朝徹”單純解釋為一種明朗的境界,則修圣過程中較為具象可感的“外天下”、“外物”、“外生”與抽象艱澀的“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之間就缺少了必要的過渡。章炳麟引《大宗師》此例,認為“朝徹猶言頓悟”,并將其與佛家思想相聯(lián)系:“佛家最重現(xiàn)量,陽明亦稱留得此心?,F(xiàn)在。莊子云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者,亦此意也?!睙o獨有偶,劉武解釋“朝徹”義時也提到佛經(jīng)佐證:“楞嚴經(jīng)云:‘生滅既滅,寂滅現(xiàn)前,忽焉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生滅既滅,外生也。忽焉者,與一朝之義同。十方圓明,徹之謂也。蓋道家于虛極靜篤時,自現(xiàn)此種境界,釋家亦然也?!笨疾烨f子的思想,為了達到他所主張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必然對內(nèi)在靈性有著極高的要求,而為了保障這種無條件的精神自由地實現(xiàn),他往往會強調(diào)一種神秘的直覺性的審美體驗方法。這恰恰就是本章中提到的“朝徹”。只有將“朝”釋為“旦”,才能突出在硬件成熟的前提下,憑借靈性和機緣方能一朝徹悟,完成修圣過程中從量變到質變的重要飛躍。
二、“朝服”義項值得商榷
《漢語大字典》朝(cháo)義項⑦為“朝服”:
⑦朝服,古代君臣朝會時所穿的衣服。《詩·檜風·羔裘》:“羔裘逍遙,狐裘以朝?!笨追f達疏:“朝是諸侯視朝之服,名曰朝服也。”《管子·立政》:“天子服文有章,而夫人不敢以燕以饗廟,將軍大夫以朝,官吏以命,士止于帶緣。”(徐中舒, 2010:2236)
通過閱讀原典、比對各家注疏、查找其他佐證,筆者認為義項⑦所引兩例“朝”,均不是“朝服”義,而應解釋為“上朝;處理政事”。以下分別論述。
(一)“狐裘以朝”之“朝”并非指“朝服”。
首先,《漢語大字典》引用孔穎達疏有斷章取義之嫌。通讀《毛詩正義》“羔裘”一篇可知,孔穎達并非認為此處“朝”是指“朝服”,而是明確指出“朝”乃人君“上朝”義:“上言‘以朝,謂日出視朝,此云‘在堂,謂正寢之堂。”另外,在“羔裘逍遙,狐裘以朝”一句后,孔穎達引《毛詩故訓傳》之語:“羔裘以游燕,狐裘以適朝,”即穿著羔裘衣服去逍遙游燕,而穿著狐裘皮襖去上朝聽政。在“豈不爾思,勞君忉忉”之后,孔穎達繼續(xù)闡明文意:“逍遙游燕之事輕,視朝聽政之事重,今先言燕,后言朝者,見君不能自強于政治,唯好逍遙,忽于聽政,故后言朝也?!睆摹耙暢犝薄ⅰ昂鲇诼犝?、“燕”“朝”對舉等語,可以看到孔穎達所理解的“狐裘以朝”之“朝”表示動詞“上朝”義是十分明朗的。至于《漢語大字典》所引孔穎達疏“朝是諸侯視朝之服,名曰朝服”,其實是出自孔穎達對于《禮記·玉藻》中一段話的解釋,而非對“狐裘以朝”的解釋:
正義曰:《玉藻》云:“諸侯朝服以日視朝于內(nèi)朝?!笔侵T侯視朝之服名曰朝服也。《士冠禮》云:“主人玄冠朝服,緇帶素韠。”注云:“玄冠,委貌。朝服者,十五升布衣而素裳。不言色者,衣與冠同色”……檜君志在游燕,祭服尊與朝服,既用祭服以朝,又用朝服以燕,是其好絜衣服也。逍遙翱翔,是游戲燕樂,故言燕耳,非謂行燕禮與群臣燕也。《禮記》云:“燕,朝服與寢。”若依法設燕,則服羔裘可矣。今用以游燕,故大夫刺之。游燕之服,于禮無文,不過用玄端深衣而已,必不得用朝服,故刺其羔裘也。事有大小,今朝事重,燕事輕,作者先言燕,后言朝,見君之志不能自強于政治故也。
此段孔穎達從《禮記·玉藻》入手,根據(jù)《儀禮·士冠禮》“玄冠朝服,緇帶素韠”、《儀禮·郊特牲》“皮弁素服”、“黃衣黃冠”及《論語》“緇衣羔裘”等對于服飾的描寫,推斷出羔裘、狐裘的不同用途:“故知羔裘是視朝之服,狐裘是息民祭服也,”由此疏通了《羔裘》一詩的文義,旨在描寫檜君顛倒祭服與朝服之別,穿著視朝聽政的緇衣羔裘逍遙游樂,穿著大蠟祭民的黃衣狐裘上朝處理政事,本末倒置,從而表現(xiàn)檜君的荒謬昏庸。這段關于“朝服”“祭服”的論證環(huán)環(huán)相扣,撥開了“羔裘逍遙,狐裘以朝”背后的深層含義,不可謂不精彩。而《大字典》斷章摘句,將“是諸侯視朝之服名曰朝服也”直接“移植”、用來解釋“狐裘以朝”之“朝”,實在有??追f達本義。
其次,根據(jù)上下文可推知“朝”為“上朝”之義。請看《檜風·羔裘》全詩:
羔裘逍遙。狐裘以朝。豈不爾思。勞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豈不爾思。我心憂傷。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豈不爾思。中心是悼。
首章、二章句式相近,以“逍遙”、“翱翔”對舉(《毛詩傳箋》:翱翔,猶逍遙也),以“狐裘以朝”與“狐裘在堂”相對,以“勞心忉忉”與“我心憂傷”呼應?!睹娬x》有言:“人君日出視朝,乃退適路寢,以聽大夫所治之政,二者于禮同服羔裘。今檜君皆用狐裘,故二章各舉一?!笨梢?,為了表達對檜君徒好修絜游樂、不強政治的擔憂和責備,詩中這兩章以反復的修辭手法突出主旨,因此,將“朝”解釋為動詞“上朝”正與二章“在堂”對應,更符合語義和語法形式的連貫性。
最后,翻閱各家注疏及相關詞典,陳奐《詩毛氏傳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等都贊同毛亨“羔裘以游燕,狐裘以適朝”的說法,高亨《詩經(jīng)今注》也解釋“朝”為“上朝”。此外,向熹《詩經(jīng)詞典(修訂本)》、楊合鳴《詩經(jīng)詞典》、莊穆《詩經(jīng)綜合辭典》都將“狐裘以朝”之“朝”收入“入朝,上朝”義項當中。將“狐裘以朝”之“朝”解釋為“上朝”當無疑義。
(二)《管子·立政》例疑點頗多,恐不能成立。
對于《管子·立政第四》中“天子服文有章而夫人不敢以燕以饗廟將軍大夫以朝官吏以命士止于帶緣”一句,向來眾說紛紜??疾楦骷医忉?,筆者認為,用這樣一句晦澀難通、疑有闕誤的句子作為義項⑦朝服的例證,是缺乏說服力的。
首先,句讀尚未統(tǒng)一。清戴望《管子校正》這樣斷句:“天子服文有章。而夫人不敢以燕以饗廟。將軍大夫以朝官吏。以命士止于帶緣?!鳖伈龒i《管子校釋》、黎翔鳳《管子校注》劃分為:“天子服文有章,而夫人不敢以燕以饗廟,將軍大夫以朝,官吏以命,士止于帶緣?!本渥x相差甚多,句義的理解自然也大不相同。
其次,此句疑有闕文誤字。戴望《管子校正》認為“命”上“以”字是涉上文而衍。洪頤煊則根據(jù)《春秋繁露·服制篇》更定此句,認為存在脫訛,“饗”字下應有“公以廟將軍大夫不得以燕卿以”十三字,并將“朝”字都變更為“廟”(廟)字。聞一多在洪頤煊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官吏下奪‘不得二字,‘以下或奪數(shù)字”,但他認為“以廟”無義,應當為“朝”。同時指出古時“卿”、“饗”同字。(郭沫若,1984:126)究竟此句原貌為何,尚無定論。
最后,由于句子本身算不上完整,對它的解釋就難免牽強。從各家注解來看,以劉師培、許維遹的看法為佳。他們認為此文當作“而夫人不敢以燕,以饗廟。將軍大夫不敢以廟,官吏不敢以朝,命士止于帶緣”,“因首句‘以燕二字直貫下兩句,故下皆從省”。(郭沫若,1984:127)補充后即為:“夫人不敢以燕,以饗廟。將軍大夫不敢以燕以廟,官吏不敢以燕以朝。”即夫人不敢以燕服而用為祭祀之服,將軍大夫不敢穿著燕服來祭廟,官吏不敢穿著燕服而入朝。以此來看,即使《漢語大字典》要援引《立政篇》此句為例,也應當將“朝”釋為“入朝”義。
(三)先秦文獻中“朝”字無“朝服”義。
筆者所及,先秦文獻中未見當朝服義講的“朝”字。在提及“朝服”時,先秦文獻往往用全稱來表達,試列幾例如下:
(13)朝服雖敝。必加于上。弁冕雖舊。必加于首。周室雖衰。必先諸侯。(《春秋榖梁傳·僖公》)
(14)命婦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國語卷第五》)
(15)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之,解朝服而幕之。(《莊子卷八下第二十五則陽》)
(16)晏子朝服以至,受觴再拜。(《晏子春秋第七卷外篇第七》)
(17)朝服而出視朝。(《禮記·曾子問》)
(18)主人玄冠朝服。緇帶素縪。即位于門東西面。(《儀禮·士冠禮》)
(19)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戰(zhàn)國策卷三十一》)
另外,《辭源》、《康熙字典》、《故訓匯纂》、《漢語大詞典》、《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大辭典》等大型辭書均未出現(xiàn)僅用“朝”字表示“朝服”的。通過檢閱先秦文獻,我們至少可以確定在先秦時還未出現(xiàn)“朝”表示“朝服”的用法。至于《漢語大字典》中“朝服”這一義項是否應剔除,還需要通過更廣泛的語料搜索和分析才能下定論。
三、“朝”不應設立“宮室”義
《漢語大字典》朝(cháo)義項⑨為:
⑨宮室?!独献印返谖迨拢骸按蟮郎跻亩窈脧?,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蓖蹂鲎ⅲ骸俺瑢m室也。”(徐中舒,2010:2236)
王弼將“朝”釋為“宮室”,將“除”釋為“潔好”,意為潔修宮室。持此說者歷來較多。河上公《老子道德經(jīng)章句》將“朝甚除”解釋為“高臺榭,宮室修”;孫雍長《老子譯注》譯為:“宮室是多么清潔;”陸希聲《道德真經(jīng)傳》釋為“修除”;鄭曼髯《老子易知解》釋為“朝廷雖甚潔除”;成玄英《莊子注疏》將“朝甚除”翻譯為“既而除其故宇,更起新宮”。
以上諸家的注解,單就“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這三個現(xiàn)象來說確有一定的因果聯(lián)系:“‘朝甚除則‘田甚蕪,倉甚虛,設一而眾害生也?!保ㄍ蹂鲎ⅲ┑?lián)系上文仔細推敲,則知其抵牾不可通。田地荒蕪、農(nóng)事荒廢、倉廩虛空等都是由于過分潔修宮室而造成的,矛頭指向制定命令的統(tǒng)治者:成玄英“無道之君,好行邪徑,不崇樸素,唯尚華侈”;陸希聲“觀朝闕甚修除,墻宇甚雕峻,則知其君好木土之功,多嬉游之娛矣。觀田野甚荒蕪,則知其君好力役奪民時矣。觀倉廩甚空虛,則知其君好末作廢本業(yè)矣”。但上文“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是指雖然大道平坦易行,但民眾卻偏好旁門小道,批判的對象是民眾。奚侗認識到這一點,故而主張將“民”改為“人”:“‘人指人主言,各本皆誤作‘民,與下文誼不相屬。”(高明,1996:82)這在當時可備一說,但隨著新時期馬王堆漢墓帛書本和北大西漢竹簡本的發(fā)掘,同時參照幾個認可度高的傳世本和敦煌本,可以判定奚侗之說并不正確,“民”字應當無誤:
筆者認為,對本句的理解應采用《韓非子·解老》的觀點:“‘朝甚除也者,獄訟繁也。獄訟繁則田荒,田荒則府倉虛?!边@里“除”與“污”同,高亨指出:“除讀為塗。《文選·西都賦》李注引《廣雅》:‘塗,污也。除、塗同聲系,古通用?!俄n非子·難一》篇:‘左右請除之?!痘茨献印R俗》篇作‘左右欲塗之。即其證?!瘪R敘倫《老子覈詁》亦認同此說。根據(jù)高明對文義的疏通,“馬、高二氏釋‘除為‘污,猶言民之獄訟繁多,官吏忙于審訊,官府污穢骯臟,甚切經(jīng)義”。這樣解釋將“朝甚除”句與“而民好徑”語義貫穿了起來:民眾偏好邪門小徑,導致獄訟繁多,朝政混亂,以致無人用心耕種,因而田地荒、府倉虛,文義甚通。
另外,翻閱詞典可知,《漢語大詞典》、《經(jīng)籍籑詁》、《故訓匯纂》采納王弼注,以為“朝”有“宮室”義,但均只存《老子·第五十三章》這一孤例;《康熙字典》、《王力古漢語字典》、《中文大辭典》等“朝”字下則皆未收入“宮室”這一義項。綜上,筆者認為,“朝”當沒有“宮室”義。
四、“朝”應增加“祭拜、禮拜”一義
對比其他一些大型辭典的“朝”字釋義,筆者發(fā)現(xiàn),《漢語大字典》漏設“祭拜;禮拜”這一義項。
請看《漢語大詞典》(第六卷)“朝”(cháo)的第四個義項:
④祭拜;禮拜?!抖Y記·檀弓下》:“喪之朝也,順死者之孝心也,其哀離其室也?!笨追f達疏:“喪之朝也者,謂將葬前,以柩朝廟者?!痹钗奈怠钝輼蜻M履》第二折:“親赴蒼天朝上帝,奉承敕旨下云霄?!薄肚迤缴教迷挶尽顪財r路虎傳》:“這漢子坐下騎著一匹高頭大馬……滴滴答答走到茶坊前過,一直奔上岳廟中去,朝岳帝生辰。”《花月痕》第三回:“前年三月初三夜,忽來與我作別,說要去南海朝觀音。”(羅竹風,1990:1310)
其中,《禮記·檀弓下》“喪之朝”是指親人過世后,以車載柩,遷柩于廟,以盡孝子之情的祭拜儀式;而后三例中的“朝上帝”、“朝岳帝生辰”、“朝觀音”都是含有信仰和崇敬的朝拜,通常也伴隨一些固定儀式。
查看《漢語大字典》中已有的義項,均不能包含以上幾個用例。其實,表示“祭拜”義的“朝”很早就產(chǎn)生了,請看《故訓匯纂》(宗福邦,2003:1063)中的幾處相關記載:
(20)言朝者,敬辭也?!抖Y記·祭義》“齋戒沐浴而躬朝之”孔穎達疏。
(21)朝,喪朝廟也?!抖Y記·檀弓下》“朝亦如是”鄭玄注。
(22)朝,謂朝祖。《周禮·地官·遂人》“帥六遂之役而改之”鄭玄注?!按髥手讱泦⒊耙睂O詒讓正義。
(23)朝,謂遷柩于廟?!抖Y記·檀弓下》“朝亦如是”鄭玄注。
表示“禮拜”義的“朝”則在元明時期產(chǎn)生。筆者認為,這一用法的出現(xiàn)應當與表示“祭拜”義的“朝”關系甚密。其一,它們的共同點都在于對朝拜的對象(死者、祖先或是宗教神靈)予以極度的尊重和敬仰,這很可能是從朝(cháo)義項①“訪;見”中的“專指卑見尊”這一特定用法引申并獨立出來的。其二,無論是祭拜還是禮拜,發(fā)生的地點都多在“廟”,而“廟宇”的用途經(jīng)歷了由主要祭祀祖先到主要供奉神靈的轉換。在今天的方言中,表示“禮拜神靈”的“朝”在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客家話中依然活躍著,請看《漢語方言大詞典》中的例證(許寶華、宮田一郎,1999:5913):
(24)【朝山】①〈動〉趕廟會。中原官話。甘肅天水。②〈動〉進香。江淮官話。湖北紅安。
(25)【朝廟】〈動〉進香。江淮官話。湖北紅安。
(26)【朝神】〈名〉廟會。客話。江西瑞金。
(27)【朝八月皇】〈名〉八月初二大廟會??驮挕=髭M州蟠龍。
綜上所述,“朝”字表示“祭拜;禮拜”義無論是在古代典籍,還是在現(xiàn)代方言中都確實存在,建議《漢語大字典》增添這一義項,以備萬全。
五、“朝”字介詞義的產(chǎn)生年代判別有誤
《漢語大字典》“朝”(cháo)下第十個義項如下:
⑩介詞。表示方向、對象,相當于“向”、“面對”。唐李白《江西送友人之羅浮》:“桂水分五嶺,衡山朝九嶷?!薄都t樓夢》第十回:“父親遵太爺?shù)脑?,不敢前來,在家里率領合家都朝上行了禮了。”《鏡花緣》第九回:“忽見遠遠有一小人……唐敖一見,那敢怠慢,慌忙追趕。那個小人也朝前奔走?!保ㄐ熘惺?,2010:2236)
這一義項下后兩例“朝上行了禮”、“朝前奔走”確為介詞,相當于“向”,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但是首例之“朝”顯然為動詞,表示“對、向”。李白這首詩首聯(lián)對仗十分工整,“桂水”對“衡山”、“分”對“朝”、“五嶺”對“九嶷”。據(jù)《漢語大詞典》,“五嶺”是指“大庾嶺、越城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的總稱,位于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之間”。(羅竹風,1990:390)桂水分開了這五座山,“分”解釋為動詞“分開”;衡山面對著九嶷山,“朝”當釋為動詞“對、向”。“朝”表示動詞“對、向”義不僅此例,南朝齊謝朓《酬王晉安》:“拂霧朝青閣,日旰坐彤闈”中的“朝”也是動詞。
“朝”本義為“旦,早晨”,王力認為,因為臣子朝見君主都在早上進行,因而破讀并引申為朝見義;而朝見這一行為方向性很強,如《易·說卦》:“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币虼藢⒊姷摹俺币隇椤俺稀薄俺薄钡摹俺?。用作介詞的“朝”應當是在“朝”與其他動詞連用之后逐漸虛化產(chǎn)生的。檢閱文獻,這一變化大致產(chǎn)生于元末明初。馬貝加指出,在元曲中“朝”出現(xiàn)了近似于介詞的用例:
(28)不思路遠往難還,忽朝擔子兩頭脫。(《元曲選·忍字記》第一折)
到明代,“朝”的介詞用法已較常見,“朝”后有時還會加上助動詞“著”?!端疂G傳》、《西游記》、“三言二拍”、《今古奇觀》都陸續(xù)出現(xiàn)這一用法,皆早于《漢語大字典》中《紅樓夢》例。請看:
(29)那條大蛇逕搶到盤砣石邊,朝洪太尉盤做一堆,兩只眼迸出金光,張開巨口,吐出舌頭,噴那毒氣在洪太尉臉上。(《水滸傳》第一回)
(30)看宋江時,只低著頭,看女兒時,也朝著別處。(《水滸傳》第二十一回)
(31)原來那呆子把石頭當著唐僧、沙僧、行者三人,朝著他演習哩。(《西游記》第三十二回)
(32)防御回到樓上,天晚,只見吳山朝著里床睡著。(《喻世明言》第三卷)
(33)自向床邊一個斑竹榻上,朝著里壁睡了,暗暗垂淚。(《今古奇觀》第三十卷)
因此,《漢語大字典》應將“朝”(cháo)義項⑩第一例刪去,同時增加《水滸傳》例,以使引例時代更準確。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高亨.高亨著作集林(第五卷)·老子正詁[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高明.新編諸子集成·帛書老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6.
[4]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管子集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劉武.新編諸子集成·莊子集解內(nèi)篇補正[M].北京:中華書局,2012.
[6]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六卷)[K].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
[7]馬貝加.近代漢語介詞[M].北京:中華書局,2002.
[8]王力.王力文集(第十一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9]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K].北京:中華書局,1999.
[10]徐中舒,主編.漢語大字典(第四卷)[K].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11]楊琳.訓詁方法新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2]章炳麟.國學講演錄[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13]宗福邦.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