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艷
表揚和批評是教育者們常用的教育手段。在越來越關(guān)注受教育主體權(quán)利的今天,相對于批評的“大棒”,教育者們更愿意使用表揚這根“胡蘿卜”?!昂煤⒆邮强涑鰜淼摹币呀?jīng)成為當今眾多教師的共識。為了能夠培養(yǎng)出好孩子,老師們努力在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中發(fā)現(xiàn)值得夸贊的地方,然后不遺余力地贊賞他們?!氨頁P”成了教育孩子的“神器”。表揚果真有如此奇效嗎?事實告訴我們,并非所有的表揚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我們需要警惕表揚所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同時需要科學地利用表揚,為孩子的發(fā)展帶來積極影響。
一、表揚的負面效應
1.表揚可能會扼殺兒童的興趣
表揚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之所以被廣泛接受和應用,是因為表揚能夠讓兒童更加愿意參與受表揚的活動,也能讓兒童更加自信。然而,大量的研究顯示,表揚可能會削弱兒童的活動興趣。研究表明,對并不特別困難的任務進行表揚,會被個體理解為自己不夠聰明,這種推論會導致個體失去從事該領(lǐng)域活動的愿望和熱情。一些實驗也證明了表揚會導致兒童對活動興趣的降低。比如伊利諾斯大學的麗恩·利普斯·波奇和她的同事們就通過讓孩子們喝果味酸奶飲料的實驗證明,喝過飲料得到表揚的孩子和喝了飲料卻什么也沒有得到的孩子相比,前者對這個飲料的興趣大大減退[1]。
為什么表揚反而會削弱兒童對活動的興趣呢?兒童行為既受到興趣、需要等內(nèi)部動機的影響,也受獎金、表揚等外部動機的調(diào)節(jié)和影響。但內(nèi)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對兒童行為的影響并不是簡單的相加,有時候過強的外部動機反而會削弱內(nèi)部動機。當兒童對活動本身感興趣時,表揚可能會將兒童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對表揚的追求上,對活動本身的興趣反而減退。換言之,當兒童受到表揚并期待再次受表揚時,兒童會認為自己從事某項活動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贊許而不是因為對活動本身感興趣。一旦沒有表揚時,個體就體會不到活動的樂趣,活動便難以堅持。因此,不要被表揚所帶來的受表揚行為的重復出現(xiàn)這一表象所蒙蔽,可能其背后所隱藏的就是孩子對活動本身的興趣在逐漸消逝。
2.表揚可能會導致兒童過度依賴
在現(xiàn)實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些孩子,他們非??粗亟處煹脑u價,只有在得到教師的肯定后他們才如釋重負。他們習慣于以教師的意愿作為自己行動的標桿,離開了教師的引領(lǐng)就六神無主。是什么造就了這些缺乏獨立性的孩子呢?早在上世紀50年代,魯?shù)婪颉さ吕卓怂咕蛯@類現(xiàn)象做過分析,他認為:“表揚能導致對贊同的依賴,如果過度使用,它會增加不安全感,因為孩子們害怕這樣的景象:無法達到期望?!盵1]顯然,在他看來,表揚是一種使孩子永遠依賴成人的方法。
為什么本意是讓孩子體驗到成功、認識到自我價值的表揚,結(jié)果卻導致孩子毫無主見呢?這是因為通常情況下表揚都很寬泛,是諸如“你真棒!”“你真能干!”“你畫得真漂亮!”之類的話語。此類表揚雖然讓孩子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得到了老師的認可,但并沒有告訴孩子具體哪里棒或者哪里畫得好,并不能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判斷或形成對自己所做之事的判斷標準,孩子們只好用能帶給他們所渴望的表揚的種種事物來衡量自己的價值。這樣,孩子的心情會隨著教師是否對他們的所作所為報以足夠的熱忱而跌宕起伏。
3.表揚可能會阻止兒童冒險
在人們的常識中,表揚是對兒童能力或努力的肯定,能夠激發(fā)兒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進而增強兒童對未來成功的期望,并進一步激發(fā)兒童參與受表揚的活動的愿望。也正因為如此,表揚中常常蘊含著教師對兒童進一步表現(xiàn)該行為的期望和要求。然而有研究顯示,重視教師評價的學生比不重視教師評價的學生更傾向于希望完成容易些的任務[2]??梢姡頁P可能促使兒童在完成任務時使用低風險策略以避免失敗。
一方面,對成功的追求導致兒童選擇容易的任務。經(jīng)常受到老師表揚的學生,自我感覺良好,自尊心、自信心極度膨脹,容易建立起不現(xiàn)實的永遠成功的期望,他們承受不了任何可能的失敗,這導致他們?yōu)榱瞬幻翱赡苁〉娘L險而避免困難的任務,會放棄參與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活動的機會。因為害怕失敗,他們變得謹小慎微,從而影響到他們潛力的發(fā)揮。另一方面,對表揚的熱衷導致兒童回避創(chuàng)新。“越是一心一意地追求外部目標,越不可能去探索獨創(chuàng)的可能性?!痹诒頁P的驅(qū)使下,兒童只做得到表揚所必需的事情,不太可能去注意與目標無關(guān)的事情,也傾向于重復曾經(jīng)成功的經(jīng)驗,而避免任何新的嘗試。
4.表揚可能帶來虛假的道德行為
為了促使孩子形成關(guān)愛、分享、樂于助人等道德行為,表揚是老師常用的一種德育方法。但是表揚并不必然導致道德行為的產(chǎn)生,甚至可能產(chǎn)生與預期相反的結(jié)果。心理學家瓊·格魯塞克研究發(fā)現(xiàn),母親對4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表揚與兒童實際表現(xiàn)出來的親社會行為呈負相關(guān)[3]。顯然,表揚并不會讓孩子覺得需要在完成任務后,在沒有表揚的情況下繼續(xù)表現(xiàn)出負責任的行為;表揚也許能使孩子的行為改變一陣子,但不可能使他全身心投入地徹底改變行為。因為孩子在意的是獲得表揚而不是行為本身,更不是行為背后的價值觀。
更為嚴重的是,兒童為了獲得老師的表揚,可能會弄虛作假,導致偽善?!八胁皇浅鲎员灸埽皇强桃獾貫榱耸棺约涸趧e人眼中甚或自己眼中顯得善而作出的善舉 (包括善行、善言和善意),都屬于偽善?!盵4]偽善的行為之所以出現(xiàn),是因為個體想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得有道德,一旦缺少外在的監(jiān)督或缺少外在利益時就可能不會真正按照道德原則行事。在此,兒童所表現(xiàn)出的道德行為已然異化為一種謀取利益(表揚)的手段。父母運用表揚,其本意在于養(yǎng)成兒童的道德行為,結(jié)果效果不僅不長久,而且有可能導致不道德行為的產(chǎn)生,這顯然背離了道德教育的初衷。
綜上所述,表揚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的激勵手段,使用不當就可能導致種種事與愿違的惡果。但這并不是說我們不能對孩子進行積極的評價,在遵循科學原則的基礎上,注意表揚的方法和技巧,表揚也可以成為一種積極有效的教育手段。
二、有效表揚的具體策略
用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表揚是一種外在強化物,其功能在于使受到表揚的行為再度出現(xiàn)。因此,從根本上講,表揚是一種外部動機,其目的在于實現(xiàn)對受表揚者的控制。而從個體發(fā)展的角度來看,相對于外部動機而言,內(nèi)部動機才能提供更持久的發(fā)展動力。對事情本身的興趣——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目的和結(jié)果——是一種最高級的學習方法。同時,人具有一種天然傾向,即希望自己從事的活動是出于自己的意志,因此,人們在從事自主選擇的活動時比從事出于外在目的的活動時要更積極,能體驗到更多樂趣。顯然,表揚作為一種教育手段與個體發(fā)展的內(nèi)在需求之間存在必然矛盾:外部動機與內(nèi)部動機之間的矛盾、控制與自主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因此要避免如前所述的種種陷阱,發(fā)揮表揚的積極作用,表揚既要有助于保護受表揚者的內(nèi)部動機,也要有助于增強受表揚者的自主感。具體做法如下。
1.表揚態(tài)度要真誠
表揚如果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而明顯是有意為之,就會令人反感。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容易被兒童認為是虛假的表揚具有如下特征:使用表揚的次數(shù)過于頻繁,表達的內(nèi)容過于夸張或泛化,或與成人無意流露出來的言語信息不符[5]。孩子是敏感的,能夠輕易分辨出微笑和夸贊的真誠與否,虛假表揚會讓孩子覺得受到成人的愚弄和控制,對表揚置之不理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因此,對兒童的表揚應該真誠,越真誠越能激發(fā)孩子進一步的良好表現(xiàn)。真誠的表揚應該是源自對兒童良好表現(xiàn)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欣賞和贊美,而不是出于控制和管理的需要;表揚的內(nèi)容是真實而具體的,符合兒童的實際情況,并能明確具體地指出孩子的優(yōu)點;表揚是建立在良好的互動關(guān)系基礎上的。
2.表揚對事不對人
表揚既可以是對受表揚者整個人作整體性的全面評價,如“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也可以是對受表揚者所做之事進行表揚,如“你把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玩,這樣做很好”。兩相比較,后者更容易被受表揚者理解和接受。因為受表揚者傾向于把已了解的自己與別人告訴他的相比,如果表揚過于籠統(tǒng),在尋找與籠統(tǒng)的表揚有關(guān)的證據(jù)時,受表揚者可能會遇到與表揚中所包含的評價不一致的事例,這將導致他的自我懷疑,他或者試圖找借口解釋這些事例,或者傾向于拒絕接受表揚甚至有意識地試圖破壞表現(xiàn)。“太多的整體性積極評價,把兒童訓練成全局性思考型的人,無論做什么,他們的自我都成了問題,因此,他們往往是既自大又自卑?!盵1]如果對受表揚者所做之事進行表揚,表揚和他對自己的評價之間出現(xiàn)差距的可能性就較小,兒童也較少出現(xiàn)抵觸情緒。
3.表揚內(nèi)容要具體
研究顯示,與泛泛的表揚相比,可以提供積極反饋信息的表揚有助于提高兒童的勝任感和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說,在表揚時不僅要把關(guān)注的焦點放在行動和結(jié)果上,而且還應該把注意力放在使我們覺得特別新奇或其他值得注意的具體方面,要明確告訴兒童哪里做得好,為什么好,哪里需要進一步改進。這樣做可以引導被表揚者將注意力集中在任務本身而非我們的贊許上,同時,也可以引導被表揚者逐步掌握判斷事物好壞優(yōu)劣或進行自我判斷的標準,兒童對活動的控制感和自主感將得到加強。比如“這幅畫畫得真漂亮!”和“這幅畫的顏色搭配很協(xié)調(diào),內(nèi)容也很豐富,我很喜歡!”相比較,后者就更具體,孩子不僅知道自己的畫畫得好,還明白了好在哪里,并從中獲得了繪畫的判斷標準:畫畫的時候顏色要搭配協(xié)調(diào),內(nèi)容不能太單調(diào)。在以后的繪畫中,兒童不僅可以對能否以及如何得到教師的表揚做出一定的預測和控制,而且即使沒有老師的評價,兒童也能對自己和他人的繪畫形成獨立的判斷。
4.避免設置競爭性表揚
表揚離不開一定的評價標準,既可以是社會比較標準,也可以是個人比較標準。前者是把兒童的表現(xiàn)和其他兒童做比較,后者是把兒童的表現(xiàn)和他的過去或既定的標準進行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在適當范圍內(nèi)把兒童的表現(xiàn)與同伴做比較可以提高兒童的興趣和勝任感,但如果這種同伴比較的標準被過分強調(diào),會導致同伴之間形成競爭關(guān)系,甚至可能讓被表揚的同學在群體中陷入孤立。同時,同伴比較標準會催生視別人為競爭對手而非合作伙伴的想法,并且導致孩子用是否可以打敗別人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導致他難以面對別人超過他的現(xiàn)實。更有甚者,為了避免在與同伴的比較中失敗,他可能會回避挑戰(zhàn)性的任務,只選擇那些可以確保自己獲勝的活動。因此,在表揚中應盡量避免運用社會比較標準,而采用個人比較標準,即把兒童的表現(xiàn)和他的過去進行比較,這樣既可以傳達出兒童能夠勝任的信息,又可以避免與其他兒童做比較,給兒童造成過大的競爭壓力。如果競爭性情境下的表揚不可避免,則應突出強調(diào)學生付出的努力及受到的鍛煉的重要性,弱化結(jié)果本身的價值。
除此之外,有效的表揚還要注意表揚對象的年齡、性別及個性特點。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避開表揚的陷阱,充分發(fā)揮表揚的教育性,對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起到真正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艾恩.獎勵的懲罰[M].程寅,艾斐,譯. 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6.
[2] 李洪玉,何一粟.學習動力[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 范春林.表揚與內(nèi)在動機的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5(9).
[4] 倪梁康. 論偽善:一個語言哲學的和現(xiàn)象學的分析[J].哲學研究,2006(7).
[5] 王桂平,陳會昌.表揚在兒童心里發(fā)展中的作用[J].學前教育研究,2004(7-8).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