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曠怡
千百年前,達摩面壁坐禪。雙腿盤曲,雙手作彌陀印,兩目下視,五心朝天,飛鳥筑巢走獸行經(jīng)而不知。如此九年,得《楞伽經(jīng)》四卷,使禪宗得以在中國流傳。感嘆于達摩的定力與專注,俯身自視,自愧不如其百分之一。
所謂專注力,就是我們常說的注意力,是指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知覺集中在某一事物上的能力。保持良好的專注力,是大腦進行感知、記憶、思維等認識活動的基本條件。人們的專注力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特別是當下網(wǎng)絡充斥于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影響尤其明顯。
而今,聯(lián)網(wǎng)不知不覺改造著我們的時代,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的發(fā)展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網(wǎng)絡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個無限的多姿多彩,以及所展現(xiàn)的五彩繽紛的環(huán)境。人們可以在網(wǎng)上找到自己發(fā)展方向,也可以得到發(fā)展的資源和動力。人們又有著超強的好奇心和對自由獨立的渴望,這時專注力極易被網(wǎng)絡游戲、色情和聊天中充斥的刺激、驚險和浪漫所吸引。我們每天沉浸在微信的朋友圈、各種平臺的網(wǎng)購信息,不斷變換的網(wǎng)游軟件,眾多的社交軟件。我們深陷在網(wǎng)絡時代的虛擬世界里漸行漸遠以致自我迷失。
在當今,激烈的競爭,快節(jié)奏的生活,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強烈追求物質生活的欲望給人們增加了無形的壓力,使一些人的心態(tài)浮躁得宛若湯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著匠氣、俗氣、躁氣,心煩意亂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著急上火者有之,歸根結底就是缺少應有的專注力。我們深度閱讀的習慣、專注事情的能力和縝密思維的方式也在網(wǎng)絡時代悄無聲息地變化著習慣了碎片化閱讀,習慣了一目十行的瀏覽方式,習慣了同時著手于許多事情,習慣了同時將思維伸向多個方向。卻也總感到時間不夠用,時常迷茫彷徨。就像Oliver Emberton的比喻:我們的大腦就像是灌滿了蜂蜜的沙球,上百個互相矛盾的沖動想法將我們推向不同的方向。
古訓有言“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而思不達”,從反面詮釋了專注的重要性。試想,如果王羲之不寫黑一池清水,又如何換得一字千金,如何成就“書圣”之榮耀。還有那個被看做傻子的阿甘,他沒有常人的智商,卻取得了常人取不到的成績,究其背后原因,便是專注使然。戰(zhàn)場上,他的眼里沒有炮彈,沒有敵人,只有戰(zhàn)友和目的地;乒乓球賽中,他眼里沒有對手和比分,只有飛來需要拍擊的球。阿甘的人生確實充滿了戲劇色彩,可將一件事情做到如此專注又怎能不堪稱奇跡?
在專注力之母艾倫?朗格的眼里,“專注力”是一種簡單的實踐。喝茶的時候,就只管喝茶,享受茶香縈繞鼻尖,享受茶湯溫潤入口,不將瑣碎的煩惱寄托于此,耽擱了滋養(yǎng)與享受。然而我們每天都會陷入無窮的瑣碎之中:不得不做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想要在規(guī)定時間完成的事、還有各種突然發(fā)生的事情。我們每天匆忙轉換著自己的角色,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想著那件事,做那件事情的時候又想著這件事還沒做好,如此反復,即便最終所有事情都勉強完成,可是又有多少精彩的內容呢?我們總是在趕著時間處理事情,為了任務而完成事情,卻忽視了思考最大的敵人就是混亂,當大腦里塞滿了處理指令,唯一的結果便是運行緩慢直至死機。
這并不代表我們缺失了“專注能力”,事實往往是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忙亂的生活,習慣了嘈雜的內心環(huán)境,而不去努力改變自己。
坐在大學的課堂里,能夠感受到老師言語與板書之間的睿智,能夠感受到窗外大樹帶著故事的呼吸,能夠感受到教室里溫文爾雅的韻味……可再也感受不到高中時代那種爭分奪秒,埋頭于書本的那種氛圍。大學之前,睡意再濃也要掙扎著趕到太陽升起之前打開書本,課程再無聊也要讓自己靜下心來一道題一道題道地反復練習,好奇心再強也不會理睬自習課上散落的腳步聲。大學之后,陽光再好教室的后幾排也永遠藏著幾個夢中人,課堂再精彩也總有人放不下手機,多深多靜的夜晚也總有人沉湎于游戲……多少人將“上了大學就解放了”當成自己大學生活放縱的借口,自甘墮落;又有多少人把握住了大學自主學習提升的機會,不甘平庸。有時同朋友閑聊,卻常聽到這般言語:“本來用手機是要查資料的,結果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瀏覽器里有趣的新聞,一看就停不下來了……”的確,我們處在一個躁動的時代,一個躁動的年紀,可躁動之中愈發(fā)要尋求內心的安寧。“大學生”永遠是青春與希望的代名詞,又怎能將青春負于大學時光?少年躁動慌亂,又何換此生安穩(wěn)。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睂W⑹且环N力量,是一種比熱情更偉大的力量。世界上的任何事情,只有全力以赴并投身于決心完成的目標之中時,方可抓住成功的機會。專注更是一種可以養(yǎng)成的習慣。你是否還記得你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就著一杯香茗去讀一本書,多久沒有完完整整聽一場大有裨益的講座,多久沒有安安靜靜的去愛一個人……
在我們認知的過程中,專注力就像是心靈獲取外界信息的門戶,門開得越大,我們學到的東西就越多;而一旦專注力渙散或無法集中,心靈的門戶就關閉了,一切有用的知識信息都無法進入。正因為如此,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天才,首先是專注力?!?/p>
“人這輩子沒辦法做太多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到精彩絕倫。”求學之路亦是如此,當你向前奔跑時,路邊總有絢麗婀娜的野花向你招手,身后總有窸窸窣窣的聲響勸你投降。而你終究是選擇回頭張望,還是心無旁騖一往直前?留戀一時絢麗的野花或耽于內心瑣碎的浮躁,卻可能錯過終點嬌艷美麗的花海與激奮人心的喝彩。
寧靜才能致遠,平心才能靜氣,靜氣才能干事,干事才能成事。涵養(yǎng)專注的過程,就是在追求一種平衡,營造一種和諧,積蓄一種底蘊,成就一種境界
都說專注的人最具魅力,拾一份專注加身,你便會發(fā)現(xiàn),你的背后早已星光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