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華
一、考情分析
論述類文本主要包括論文、雜文、評論等,是現(xiàn)代文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考查的能力層級主要是理解(B級)與分析綜合(C級)。2016年高考全國9套語文試卷都有對論述類文本的考查,并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
(一)注重文本內容的社會文化價值和人文特性
1.選文文化氣息濃郁,文化特征明顯,給考生以強烈的文化熏陶。如全國新課標卷的《近百年來的殷墟甲骨文研究》《塞壬的歌聲》《歷史中的文學與文學中的歷史》,江蘇卷的《成人不自在》,上海卷的《考據、批評與欣賞》等。
2.選文富有藝術品位,能夠引導考生重視人格或藝術品格的培養(yǎng)。如山東卷的《唐人古體》等。
3.選文關注人類的最新生存狀態(tài),包括科技與創(chuàng)新、新的消費觀念等,緊貼考生生活實際。如北京卷的《自主科技創(chuàng)新,催生“蛟龍”入水》、天津卷的《消費者的文化資本研究》等。
此外,文本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而且語言規(guī)范、文體鮮明,對閱讀教學有良好的導向作用。
(二)題型豐富多樣,與以往相比試題難度增大
1.單項選擇題。如全國新課標卷的第1題: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2.填空題。如上海卷第1題:第②段畫線的詞語“現(xiàn)身說法”在文中是指 。
3.主觀簡答題。如浙江卷第10題:根據相關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指出文言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形式發(fā)展中的兩點作用。
4.應用探究題。如北京卷第8題:請結合上面三則材料,簡要說明從“蛟龍”號到“彩虹魚”號,我國載人深海潛水事業(yè)的發(fā)展有哪些特點。
(三)考查重點明確,考點略有變化,體現(xiàn)了高考穩(wěn)中有變的特點
1.篩選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即要求考生將文中相關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來,加以處理。這類試題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既體現(xiàn)為考查能力層次的綜合,又體現(xiàn)為對文本信息的高度綜合。
2.歸納內容要點?!耙c”是指幾句話、一個段落、一個或幾個層次、整個作品的主要內容或基本觀點。對歸納能力的考查:一是將抽象、含蓄的內容加以闡發(fā)、解釋,使之具體化;二是將具體的內容進行準確的概括,提煉出核心內容。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這類試題側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能力,同時也體現(xiàn)了對考生的思維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關注與考查。
4.考查文章的思路、結構。這類試題多從文章的開篇構思或段落間關系入手,考查考生對作品結構脈絡的把握能力,以及在整體感知基礎上分析段落之間或段落內部的層次關系的能力。
二、趨勢預測
預測1:定位更加清晰,命題難度適中。側重于選取文化教育、文學藝術和歷史學等方面的文章,越來越注重對考生基本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總體上試題難度并不會很大。設題盡可能貼近考生實際,不會過分為難考生。
預測2:命題形式穩(wěn)定,調整幅度不大。對于全國新課標卷而言,論述類文本閱讀的命題形式是3道單選題,且考點相對固定。大多數(shù)省市將會繼續(xù)沿用單項選擇或加上簡答題的命題形式。簡答題的設題策略會盡可能回避一題多問,以使得分點盡可能集中。同時,簡答題將逐步強化分析、探究的成分。
預測3:“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這一新增加的考點在2017年的高考試題中會有一定程度的體現(xiàn)。
三、新題例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支毛筆,負載起了千年的歷史重托,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宣紙上留下的一點一橫、一撇一捺都變幻無窮,點線的奇妙組合,使得空間形式無限擴展。
它無色而有圖畫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一部中國書法史就像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綿延不絕,博大精深。從殷商開始,書法歷經秦漢的輝煌、魏晉的風流、隋唐的昌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榮,直至今天仍百花齊放,盛傳不衰。書法在中國的流行是如此的廣泛,它對知識階層精神生活的影響是如此的深遠。它在世界藝苑獨樹一幟,放射出燦爛的光芒,并從中華大地走向世界,其魅力世所公認,其影響波及日本、韓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甚至讓遠隔重洋、完全生長在另一種文化環(huán)境、對書法藝術知之甚少的西方歷史學家也不得不發(fā)出“神奇而不可思議的東方藝術”的贊嘆。據說,畢加索在觀賞了中國的書法之后,驚嘆其為“藝術中的藝術”,并說:“如果我出生在中國,我想我將成為一位書法家而不是畫家,我希望去寫我的畫?!彼€說:“藝術都是共通的,如果你用文字寫一幅畫,你也可以去畫一首詩?!贝撕?,他的寓所中掛起了書法作品,表明他對中國書法的抽象線條藝術心悅誠服。
中國書法在民族藝術家庭中獨受親寵。長期以來,無論是在世界的認同中,還是在國人的民族情結里,它一直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國的藝術。在幾千年的演變發(fā)展中,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哲學思辨、美學思想乃至人文情懷,都在書法中得到盡情的抒發(fā)和深刻的體現(xiàn)。甚至可以說,在中國眾多的藝術門類之中,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比書法能夠更直接、更深刻地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文化本質和精髓。
書法這門藝術自古以來就深植于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國最有群眾基礎的藝術,而它的境界又遠遠超逸于人們尋常的生活之外:它美化人們的生活,使生活藝術化;它又把藝術融入生活,使藝術生活化。書法之所以千年不衰,是因為它表現(xiàn)的是中國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書法是中國人的獨特創(chuàng)造,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它是世界上最獨特的對應人類心靈的一種表述方式,也只有中國人才以如此美麗的方塊字來表述人文和傳承文化。
數(shù)千年來,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下至販夫走卒、平民百姓,都傾心于書法,陶醉其間,并為我們留下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書法圖卷。中國人,尤其是文人大都有書法情結,對書寫骨子里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表達感情、傳遞思想的工具,而中國的書法是漢字書寫的藝術,文字與書法具有一種天然的血緣關系。所以說,中國書法既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既是實用的又是藝術的。自古以來,人們除了用毛筆書寫交流信息之外,還通過練習書法來修身養(yǎng)性,表達情感意緒,使之具有了藝術傳播的功能。所以,書法既是專業(yè)化的又是日?;模⒃趦烧叩慕蝗谥姓凵涑鋈藗兊膶徝烙^和世界觀。也因此,中國人把“字”看得很重,甚至稱作人的“門面”。
時至今日,隨著電腦的普及,人們用毛筆書寫來傳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人們的表達方式和習慣已經改變,書法的功能已經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漢字書寫的實用功能愈來愈弱化,使書法失去了與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漢字還在被書寫使用,書法藝術決不會在中國消亡。今天,人們對漢字書寫的藝術追求更加強烈。因為書法這門藝術是中國人襟懷、品格、學養(yǎng)和才情的總和。書為心畫、字如其人,這種比喻,只有中國人才能真正感覺得到。書法情結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心理,依然是中國人一個揮之不去的文化雅好、精神家園。
(選自《人民日報》2016年1月17日)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書法,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精神,最能代表中國的藝術,是中國人襟懷、品格、學養(yǎng)和才情的總和。
B.中國書法,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流行廣泛,影響深遠,在民族藝術家庭中獨受親寵,在世界藝苑獨樹一幟,是“藝術中的藝術”。
C.書法是世界上一種最獨特的對應人類心靈的表述方式,只有中國人才能以如此美麗的方塊字來表述人文和傳承文化。
D.中國文人大都在骨子里對書寫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書法情結,作為一種傳統(tǒng)文化心理,它是中國人揮之不去的文化雅好和精神家園。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項說法過于絕對。原文在表達這個意思時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
A.自古以來,書法就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它是中國最有群眾基礎的藝術,既是專業(yè)化的又是日?;模扔兴囆g性又有實用性。
B.中國書法是漢字書寫的藝術,千百年來中國人的文化精神、哲學思辨、美學思想以及人文情懷,都在書法中得到盡情的抒發(fā)和深刻的體現(xiàn)。
C.在中國眾多的藝術品類中,書法這門藝術比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能更直接、更深刻地體現(xiàn)中華民族的文化本質和精髓。
D.通過練習書法,可以修身養(yǎng)性、表達感情、傳遞思想,折射出人們的審美觀和世界觀,因而書法具有藝術傳播的功能。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重要信息的篩選和理解能力。D項張冠李戴,遺漏信息。原文相關說法是:“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表達感情、傳遞思想的工具?!薄皶仁菍I(yè)化的又是日?;模⒃诙叩慕蝗谥姓凵涑鋈藗兊膶徝烙^和世界觀?!?/p>
【答案】D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書法藝術的魅力世所公認,影響到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各國,甚至被完全生長在另一種文化環(huán)境、對書法藝術一無所知的西方史學家贊嘆為“神奇而不可思議的東方藝術”。
B.書法之所以千年不衰,主要是因為它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美化人們的生活,又把藝術融入生活。
C.人們用毛筆書寫來傳播信息的功能基本被淘汰,使書法失去了與生活相融相生的土壤,但只要漢字還在被書寫使用,書法藝術就不會在中國消亡。
D.這篇論述文主要采用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論證了書法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其獨特的藝術審美價值,論據充分,思路清晰。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A項言過其實,“一無所知”錯。原文是“其影響波及日本、韓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甚至讓遠隔重洋、完全生長在另一種文化環(huán)境、對書法藝術知之甚少的西方歷史學家也不得不發(fā)出‘神奇而不可思議的東方藝術的贊嘆”。
【答案】A
四、復習策略
1.研讀考綱,明確考點。無論高考命題形式如何變化,論述類文本閱讀考點就是《考試大綱》中提到的幾個方面。明確了考查方向,備考便有了針對性。
2.探究試題,對癥下藥?!犊荚囌f明》上的樣題為我們提供了考試怎么考的典型范例,認真研究、試做這些以往的真題和樣題,有利于我們對高考怎么考形成直觀感性的認識。做題時,要認真研究每一道題目,明確命題人想通過這道題考查什么。
3.細讀文本,把握用意。在答題前,逐字逐句細讀原文,逐段總結。明確文本中作者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喜歡什么,厭惡什么;歡迎什么,拒絕什么,等等。弄清了這些,也就弄清了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
4.審讀題干,明確要求。對論述類文本的考查,除了包括對詞語、句子的理解外,還包括對段落、主旨的理解,即作者的論點、論據和結構安排等。做題時,應當針對具體題目審讀題干,按要求作答。
5.掌握方法,區(qū)分正誤。要依據題干的要求,判斷選項的正誤。答題一般分三步:讀(吃透閱讀材料,把握全文觀點)——找(在閱讀材料中找到與選項對應的文段)——比(將選項與閱讀材料中的對應文段細加對比,求同尋異)。即首先確認與題目有關的信息區(qū)間,然后把所給選項的信息與原文中的語句內容進行對應比較,最后緊扣語境,結合題干中的相關要求準確篩選。
6.善于總結,積累經驗。做題是必要的,但做題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借做題積累解題經驗,努力做到“一題一得,題題有得”。
7.洞悉選項,巧辨正誤。論述類文本閱讀設置的錯誤選項有很大的迷惑性,考生若明確了各種設誤類型,在閱讀選項時就會有意識地揣摩選項容易設置錯誤之處,快速準確地鎖定答案。常見的選項設誤類型主要有:
(1)無中生有。在解說原文或轉述文意時,增添了原文中沒有的信息,也就是選項的內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從原文中推斷出來。
(2)張冠李戴。在表述對象上設置干擾,將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將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將甲的觀點態(tài)度(或行為狀態(tài))說成是乙的觀點態(tài)度(或行為狀態(tài))。
(3)說法絕對。命題者設置選項時,不尊重原文材料中事物的客觀性,故意夸大事物的地位、功能等。
(4)因果關系不當。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因果顛倒,就是把“因”錯斷為“果”,把“果”錯斷為“因”,顛倒了兩者之間的關系;二是強加因果,就是把沒有因果關系的說成有因果關系。
(5)以偏概全。命題人在設置選項時,故意增刪、改動文中表示范圍限制或程度輕重的詞語,造成選項與原文敘述不同。具體表現(xiàn)為以部分代整體、以個別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等。
(6)偷換概念。選項用一些似乎等同的概念偷換了原文中的概念,實際上卻改變了原文中概念的修飾語、適用范圍、所指對象、屬性等,造成概念的屬性、本質特征、具體作用或發(fā)展趨勢等發(fā)生改變。
(7)混淆時間。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故意把事物產生或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弄混,如把“前期”表述為“后期”,把“后期”表述為“前期”,將“前期或后期”表述為“前期和后期”等。
8.積淀文化,有備無患。要適當積累一些文化知識,哪怕是在做題中,也要關注文本討論的對象;對于文化交流與碰撞和社會科學的新發(fā)現(xiàn)、新觀點等熱點話題都要適當關注,略知一二。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開闊視野,觸類旁通,對解題大有裨益。
五、備考指導
(一)對文中重要概念含義的分析與理解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義豐富、深刻,能夠蘊含文章重要思想、體現(xiàn)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概念。通常指:①體現(xiàn)全文主旨的關鍵概念;②體現(xiàn)作者意圖或感情傾向的概念;③重點代詞的指代內容;④有深層含義的詞語。理解重要概念的含義,往往是指理解其深層內涵、隱含義和語境義。
這一考點的設題重點一般是:①概念術語類詞語。這類詞語多指在閱讀文本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術語,它們常常是文章的寫作對象。對這類概念的考查以理解為主,要求正確把握概念的內涵或外延。②指代類詞語。考查對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代詞指代內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圍的把握,以弄清其具體含義。對文中重要概念含義的分析與理解,幾乎每年各省市的考卷都有所涉及,考查頻率較高,而且大都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
解題注意事項:
1.審清題干要求,看清是選正確的一項,還是選不正確的一項。
2.對概念含義的考查,命題人往往通過轉換表述角度、改變陳述對象等方式設置陷阱,所以一定要抓住概念的本質特點進行判斷。
3.對概念的理解,還要抓住概念含義的外延,不能寬泛,也不能縮小。重要概念是作者論述說明的重點,要注意把握它與其他相關概念的聯(lián)系,尤其注意辨別相近概念之間的區(qū)別。
4.聯(lián)系語境理解。對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的句子,從而判定概念的內涵。具體而言,即將各個選項還原到原文,找到對應的文字,一一對照。主要看選項與原文所闡述的概念的本質特征是否一致;如果改變了,則要看是語言形式改變了,還是概念的本質特征改變了。
(二)對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與把握
“重要句子”是指對語段、意義層次、篇章結構等的內容或形式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①從內容上說,指那些內涵較為豐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導性的語句,能揭示文章題旨或主旨(文眼)、概括段意的句子。②從結構上說,指能領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能承前啟后的過渡句。③從表達方式上說,指那些比較含蓄的、有深層含意的語句。④從修辭上說,指運用了比喻、對比、象征等手法的句子。⑤從位置上說,指段首的觀點性、提示性或引導性的句子,段末的總結性、論斷性的句子。
這類試題或結合有關句子設置選項,或針對具體句子要求理解其含意,常見的設問形式主要有:①結合文章內容,簡要闡釋某句的深刻含意;②從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③依據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話,等等。常見設誤方式有:擴大或縮小概念范圍,混淆與其他概念的關系,更換句子的修飾、限制成分等。對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與把握,在每年各省市的考卷中也經常出現(xiàn)。
解題技巧:
1.由詞語而句子,即抓住關鍵詞語,理解句子含意。
首先找到主要句子中的關鍵詞,將對句子的理解縮小到對詞語的理解,再弄清詞語與詞語之間的關系,最后根據關鍵詞來理解句子。這些句子一般都不太長,關鍵是句中個別詞語用得別致、有特色,使整個句子顯得非同一般。所以,只要抓住了關鍵詞語,整個句子的含意也就很好理解了。
2.由位置而句子,即根據句子所處的位置,理解句子含意。
有些句子所處的位置很獨特,或在文章開頭,有總領下文的作用;或在文章中間,有著承上啟下的過渡功能;或在文末,概括總結全文,揭示某種意義。對于這樣的句子,一定要根據它的位置來分析,準確把握其含意。
3.由形式而內容,即根據句子的結構或修辭手法,理解句子含意。
句子的結構和其所用的修辭手法,也是我們理解句子含意的重要依據。對于長句,可以根據它的成分構成、分句間的關系來理解句子含意;對于使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要結合修辭手法的作用來理解分析句子含意。
4.由篇章而句子,即結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意。
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句子才能產生一定的意義。理解句子含意,當然要把句子放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分析。
5.客觀性題目,要將選項與原文進行細心比照。
具體來說,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符合文意,即將每一個選項逐一進行比照,比照該選項與原文意思是否相同。②符合題意,即在判斷選項符合文意的前提下看看該選項是否符合題干的意思。③排除陷阱。命題人常常通過設置陷阱的方式對考生進行干擾,考生應了解命題人設置陷阱的方式,適當?shù)剡M行排除。解題時,要認真對照原文,核查每個選項有沒有或增加或刪減或偷換詞語,是否犯了強加因果條件、隨意判斷、以偏概全等錯誤。
(三)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主要考查辨別、篩選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昂Y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高考的一大重點,經常在各省市考卷中出現(xiàn)。做此類題目時要準確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與思想傾向,用探究概括的思維方式進行整合。
(1)命題角度主要有:
①文章的基本觀點、最新知識和基本概念。文章論述的基本觀點、最新知識和基本概念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價值所在,也是閱讀時首先要關注的地方,要注意辨析、篩選出這些內容包含的深層意義。
②闡述重要概念、知識的材料。論述類文本中,對概念的解說、知識的闡述大多采用事例說明的方法。有時對有關材料進行的辨別或評價,表現(xiàn)在闡述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上,這是理解文章的關鍵和難點。要在抓主要信息、把握概念本質特征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具體辨析、認真篩選信息。
③體現(xiàn)作者觀點或作品主旨的句子。文章的語言材料中往往蘊含著作者的思想傾向、觀點態(tài)度等,如在作者的評說中一般蘊含著文章的主旨,在對事物的評價中體現(xiàn)著作者的觀點。
(2)解題步驟:
①把握全文主要內容?!昂Y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涉及的內容范圍一般比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內容是基礎。具體來說,要探究文章的觀點,把握作者在文中體現(xiàn)的態(tài)度,篩選出文中使用的論據等。
②把握題干,確定答題區(qū)間。明確題干要求后,要回到文本上來,迅速找到對應區(qū)域,找準與試題選項對應的原句,將選項直接與原句掛鉤、對照。如果對應原句無法找到,就要根據命題意圖,提煉對應區(qū)域的句意和文意。
③將選項信息與原文語句內容進行對應比較。選項與原文語句內容在表述上往往有一定的區(qū)別,命題者常通過改變敘述的方式來設置一些干擾項,如夸大其詞、以偏概全、無中生有、曲解原意、混淆是非、張冠李戴、偷換概念、因果倒置等。做題時要認真核對,找出符合題干的選項。
2.“歸納內容要點”,指對具體的現(xiàn)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幾點認識。
(1)主要考查:①概括、歸納文章的中心(或中心論點);②揭示寫作文章的意義、價值、目的。做題時,要從分析句子間的語境關系入手,揣摩文中的隱含信息,從材料出發(fā),推求作者的表達意圖,進而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2)解題技巧:
①“去粗取精”,即緊扣材料中的關鍵語句,重點理解關鍵詞、中心句、重點段,由點帶面。
②“去偽存真”,即綜合句意法。有些文段,沒有明顯的中心句、重點段(句),我們就必須對每個獨立句或幾個相對重要的句子的意義進行綜合歸納。
③“緊扣題目”,在組織文字進行表述時,要緊扣題目要求。要有針對性,并注意回答角度、詞句來源(有的要求用原文語句,有的要求用自己的話)、字數(shù)限制等。
3.“概括中心意思”,可以遵循從文內到文外、由客觀到主觀的原則。
①“抓住關鍵”。對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標題、開頭、結尾,文中的抒情句段、文眼都是需要注意的關鍵部位。文題常能反映作者的立意,從多個方面與文章中心相關聯(lián)。文眼更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聚點。只有抓住這些關鍵部位,才能更好地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②“綜合歸納”。從文章中分解出要點,歸納各層層意,進而提煉出中心思想,是一種傳統(tǒng)的方法,也是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最有效的方法。
③“縱橫聯(lián)系”。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狀況和作品產生背景,甚至與文章運用的材料相關的一些情況,都是我們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所不能不了解的。這樣的縱橫聯(lián)系可以幫助我們揣摩作者意圖,對文章內容進行正確定位,從而概括出文章中心思想。
④“扣得分點”。根據題目分值,扣住得分點,抓住有效信息,進行提煉與概括,分條論述。
(四)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是指對文章結構進行分析,并在理解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系、分析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的基礎上厘清行文的思路。
解題技巧:
1.粗讀全文,看這篇文章主要談的是什么問題,或者說了件什么事情,把握大致內容及作者的傾向,分析觀點與材料的關系。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2.以段為單位仔細讀,用簡明的幾句話把段意表述出來。這一步的作用是把幾百上千字的文章濃縮成幾句話,顯露出文章的脈絡。
3.分析段落的內在聯(lián)系,劃分文章層次。這一步的作用是厘清脈絡,把握全文的結構。根據本論部分各分段所用材料的性質、角度,我們要分清它們是并列結構、對照結構,還是遞進結構;也可根據觀點和材料的性質、角度來判斷,引論、本論、結論三者之間是總分式結構(總—分,總—分—總,分—總),還是破立式結構(先破后立、先立后破、邊破邊立、破中有立等)。
4.尋找標志性詞語。
(1)關聯(lián)詞。如表并列的“和”“并且”“以及”等;表遞進的“而且”“甚至”等,表轉折的“然而”“但是”“不過”“其實”“與其相反”等;表因果的“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等。
(2)順序詞。順序詞能表示主次輕重或問題的幾個方面,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時”等。
(3)總結詞?!翱傊薄坝纱丝梢姟?,一般表示是分總關系。
5.尋找關鍵語句。論述類文本常用各類句子來提示文章內容之間的關系。如設問句表示領起下文,展開下一層的論述,“另一方面”表示下文與上文存在并列關系,“總而言之”表示由分到總或得出結論;還有起統(tǒng)領作用的領起句、總起句,起總結作用的小結句,起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以及前后呼應的句子、各段的中心句等。
(五)對文章內容的分析與推斷
對文章內容的分析與推斷,要求學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確把握文意的前提下,根據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象。有時候,閱讀材料沒有直接給出現(xiàn)成的結論,這就要求根據文章已有的內容進行分析,然后做出合理的推斷和想象,這既是分析的過程,也是推斷的過程。
考查內容包括:(1)對文中明確提出的觀點進行分析、闡釋或評價。(2)對文章沒有直接給出的結論進行推斷。(3)對作者在文章中對事件發(fā)展趨勢所做的暗示進行推斷、想象。(4)將作者對某些觀點或現(xiàn)象的看法,或對某些事物的評價、態(tài)度進行提煉、分析、概括,進而做出推斷。
2.分析與推斷四妙招:
(1)全面深入地把握文章內容,針對題目選項,做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和推斷。立足文本,整體解讀。雖然一些推斷題中的觀點無法直接從原文找到,但是只要依據文本,在整體解讀的基礎上進行細致的分析,還是能夠找到正確答案的。
(2)分析材料,把握觀點。論述類文本運用的材料包括事實材料和征引的文獻資料。分析這些材料,正確理解其本身的含義和其在文中的作用,便成了把握文章思想內容的重要手段。
(3)比較印證,辨析正誤。要把選項中的內容與原文的相關詞句進行對照印證,認真加以辨析,找出細微的區(qū)別,從而分析它們在表意方面存在的差異。
(4)梳理信息,準確判斷。在分析文章的中心內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態(tài)度的基礎上,梳理有關信息,如有些內容是文本有的,有的內容是文本沒有的,屬于命題者強加的;有些內容是作者的觀點,有些是別人的觀點。此外,還要識別陷阱,辨清關系,如部分與整體、或然與必然、已然與未然、原因與結果、前期與后期等,全面整合,從而做出準確合理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