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峰
(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北京 100120)
考試與評價
學生學業(yè)水平評價實施策略
姜峰
(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北京 100120)
關注評價,加強教學診斷是近年來國內外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要做好對學生學業(yè)成就發(fā)展的評價工作,需具有綜合設計的意識,用好主題檔案袋的自我評價方法,同時利用活動表現評價促進學生的多樣化學習,并提高紙筆測驗的效度和質量。
學業(yè)評價;綜合設計;主題檔案袋;活動表現;測驗效度
關注評價,加強教學診斷是近年來國內外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認真學習教育教學評價理論和測量評價方法的應用,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展教學測量與評價的研究,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自是題中應有之義。
新時期,人們倡導采用多種方式、更全面、更促進發(fā)展地對學生的學業(yè)水平進行評價。因此,教師需立足本學校及學生實際特點,依據課程標準中的評價建議,進行系統(tǒng)設計和規(guī)劃,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組織多層次、有針對性的評價內容。
評價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做好對學生學業(yè)成就發(fā)展的評價工作,必須具有綜合設計的意識,要全面考慮評價的目的和功能、內容和目標、方式方法,評價的工具、時間間隔、組織實施、標準和指標,以及評價結果的呈現、分析、反饋方式等各方面。這些方面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需要進行系統(tǒng)設計。比如,做一個關于“學生單元學習評價”的設計方案,至少要包括:學生自我評價、活動表現評價、認知評價;具體到每一項評價,都應該分別列出其評價項目、具體內容、收錄及評價方式等。
單篇文本的教學,也需要綜合的評價設計。以蘇軾的《赤壁賦》為例:
(1)學生對文章題目、作者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了解多少?——可采用診斷性評價方式,如師問生答、教師總結。
(2)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程度以及預習情況如何?——可采用表現性評價與診斷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如學生現場誦讀,教師根據誦讀效果進行評判。
(3)學生對文章大意的理解程度以及重點字詞句的掌握情況如何?——可采用診斷性的評價方式,如在課件中設置相關填空題留待學生解答。
(4)學生能夠準確找出文中景物描寫的句子并進行恰當的賞析嗎?從文脈的角度看,上下闕是如何連接起來的?——可采用形成性評價與表現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先讓學生自己闡述表達,而后經過教師點撥,再進行有感情的誦讀。
(5)作者在下闕中引用了什么人的什么事例?為什么要舉這個事例?——可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如讓學生先自己理解并表達,教師點撥后,學生再總結。
(6)作者的感情變化是怎樣的?蘇軾在文中表達了什么樣的人生感慨與生活態(tài)度?找出相關語句,進行品讀賞析?!刹捎眯纬尚栽u價與表現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如教師在學生自己理解與表達的基礎上進行點撥、總結。
(7)這首詞的豪放風格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類似的宋詞篇目應該如何賞讀?——可采用形成性評價與表現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先行總結,教師點撥后加以完善明確,最后學生齊讀全詞,教師根據誦讀效果進行評價。
檔案袋評價的評價理念與方式真正發(fā)揮了評價促進發(fā)展的功能。它全面呈現了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過程,使評價更加主體、更加客觀地衡量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學生針對學習檔案記錄的內容進行自我反思和小結,有利于提高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習由外在的壓力逐步轉向內在的需要,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習質量。教師通過學生學習檔案和自我評價資料,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特點,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在觀念和方法上的進步,并及時地給予針對性指導。學生成長檔案袋對學生有一定的約束性和激勵性,他們會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激勵自己努力學習。但時間長了,學生會對此產生厭倦,同時它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涉及面也很廣泛,教師操作起來也困難不少。
此時,可以采用主題檔案袋的方式。當碰到重大節(jié)日或是語文課上學習了一篇有啟發(fā)意義的課文時,教師就可以主題的方式布置給學生,由學生自己根據主題布置檔案袋;同時通過可行的空間、渠道和方式號召家長參與,并定時發(fā)放好的檔案袋圖片資料供各方參考,這樣就能充分調動更多的資源。
主題檔案袋可以用于閱讀單部作品的成果小結與交流,也可以用于階段性學業(yè)成就評價。例如“名著閱讀”,經過師生共同討論,可制定學生名著閱讀檔案袋中有待收集的內容清單:
(1)名著閱讀旅行圖??梢杂山處熤谱髀眯袌D模板,讓學生填充內容,并且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裝飾。旅行圖做好后貼在醒目的地方,然后認認真真地照著去做。每讀完一本書就在旅行圖上用顏色標出來,等所有的書都讀完了,旅行結束了,給自己一個獎勵。
(2)閱讀時間累計卡和閱讀進度表。要求學生每天都填寫讀書時間累計卡和閱讀進度表,統(tǒng)計讀書時間,追蹤閱讀進度,小組長每天一檢查,教師每周一過目,而后收入檔案袋。
(3)名著閱讀摘抄本。在閱讀中找準典型細節(jié),進行摘抄,每周一篇,形式內容不限:可以摘抄一些值得積累的精彩語段,然后讀一讀、記一記;可以摘抄一段自己最感興趣的文章內容,當一回小小評論家,把自己的獨特感受表達出來;也可以摘抄一段自己最中意的語段,然后抓住其特征進行仿寫。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選擇其中一種或幾種形式完成摘抄。教師可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在班里交流,并在充分尊重學生差異的基礎上加以肯定和鼓勵。
(4)名著閱讀讀書卡。讀書卡的內容涉及書名、作者、主要人物、閱讀時間、書的主要內容、閱讀者的感受及閱讀者的推薦理由等。要求學生每讀完一本書,就填寫一張讀書卡,收進檔案袋里。
(5)名著常識測驗和讀書檢測題。每月都有一本書讓班級共讀,每個學生精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出讀書檢測題,并給出答案;同時出題者在班級讀書會上當一回小老師,對其他同學進行讀書檢測。教師根據檢測題及答案的質量作出評價,優(yōu)秀的檢測題存入班級題庫。
(6)名著閱讀活動卡。要求學生每參加一次名著閱讀活動,比如個人擂臺賽、小組PK賽、讀書交流會等,就填寫一張活動卡,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價,收進檔案袋里。
(7)名著閱讀反思卡。要求學生每學期填寫一張反思卡,收進檔案袋里。主要反思自己在名著閱讀興趣、習慣、能力方面的成長進步,和反映在習作、口語交際等方面的收獲;同時反思自己在名著閱讀過程中需要改進、克服之處,和希望從老師或同學那里能得到的幫助;此外,提出自己對名著閱讀的建議。
(8)名著閱讀測評表。檢查閱讀量、必讀書目、讀書卡、摘抄本、讀后感的質量與數量是否達到要求,同時對學生在班級讀書會上的表現評級。
(9)與名著閱讀相關的作品、材料。包括學生閱讀經典名著寫的讀后感(可以是結構完整的讀后感,也可以是在讀書過程中隨時寫下的想法和做的批注),參加各種讀書會的音頻、視頻材料,精讀并作圈畫批注的書,自己的名著閱讀故事,以及反映在習作、口語交際、課堂發(fā)言中的關于名著閱讀收獲的例子,還有研究論文、作品、討論或辯論記錄,等等。
(10)給評價者的說明信。主要是對自己閱讀過程的描述,向評價者解釋選取該閱讀文本的緣由,介紹閱讀是怎樣完成的。
主題檔案袋評價的主要意義,在于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學習機會,使學生能夠學會自己判斷自己的進步。這一切都基于一種評價觀念的轉變,即對學生成就的評價是對其進步的連續(xù)考查,而不是對其掌握內容范圍的階段性審計。對教師而言,一個主要的變化是,要把課程與教學評價整合起來,貫徹到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去。這種評價被稱為“嵌入課程”的評價,即運用當前的課程活動達到對成績進行估價的目的。學生在學校生活中進行某種范圍的活動,其結果產品如閱讀筆記、活動報告、設計方案、課后學習感受、單元學習總結等,能夠反映他們學習的情況,從而也就有了評價的意義。
新課程要求采用探究、合作、體驗等多種教學活動,與這些活動相應的是活動表現評價。活動表現評價采用獨立、小組或團體的形式,可以是教師的現場觀測、追蹤調查、訪談,也可以是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互評,還可以是學習小組的評價。活動表現評價包括學生課內外整個學習過程的行為:既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也可以在學習結束后進行;既要記錄評價學生在觀察、資料收集整理、方案設計、活動、討論、記錄上的表現,又要評價學生的活動成果,如探究報告、感受與收獲。
例如,在“經典誦讀”課程中可這樣運用活動表現評價法:
在實施之前,教師們根據課程內容明確評價的目的、目標和評價標準,給每個標準賦分,并確定評價的方式和方法。教研組著力開發(fā)出針對各個 年 級 段 的“ 經 典 誦 讀 ”課 程 :“ 禮 記 選 讀 ”“ 古 文觀 止 ”“ 先 秦 諸 子 名 句 ”“ 弟 子 規(guī) ”。 在 活 動 期 間 ,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提煉出研究問題“如何通過經典誦讀來進行國學教育”,學生開始分組設計活動方案,進行活動探究,并形成探究活動報告單。從初一開始,學生自行選擇合適的范本,在吟誦中領悟國學經典的深刻思想內涵,加深對儒學的了解;然后熟讀并理解、記誦其中的主要段落。在學生活動過程中,教師進行觀察并記錄,配合學校完成新生的行為禮儀導航。每個初一年級的第一個學期舉辦一次國學名篇吟誦會;還可以把“經典誦讀”課程與學科活動課程結合起來,開展傳統(tǒng)文化活動月,把國學知識競賽作為其中一項內容。探究完成之后,開始進行評價,包括學生自評、小組互評以及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在于讓學生反思自己在活動探究中收獲了什么、自己的表現存在哪些不足之處;小組互評采取不記名的方式,對每個同學的活動表現進行評價;教師則根據觀察的結果記錄該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情況并給出評語。評價完成后,教師以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為前提,向學生進行反饋,讓學生通過自己和他人的視角了解到自己存在哪些缺點,并及時改進。
活動表現評價是用來評估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結果的體系,它將學習與活動結合起來,令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綜合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同時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這種評價要求學生實際完成某種任務或一系列的任務,如編故事、演講、辯論、調查、活動設計、制作圖表等,從中表現出他們在理解與技能上的成就,教師要從學生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來分析其掌握情況。實證評價是活動表現評價的一種,它強調將理解與技能應用于真實世界情境中的真實問題,其根本特點是力求在真實的活動情境中測量出學生的行為表現。學生的探究記錄和報告、工作方案、工作表現、工作手記及任務完成的質量和數量等是評價學生探究能力、探究過程以及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發(fā)展的重要依據。
語文新課程所強調的認知評價的重點與以往相比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它通過具有實際背景的綜合性和開放性問題的書面考查,既了解學生掌握有關知識、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考核。對開放性、探究性問題,教師應允許學生有較充裕的時間作答。在聯(lián)系實際考查學生能力時,應根據課程標準控制試題的難易程度。紙筆測驗既要評價學生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也應重視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己说闹攸c是:放在解決實際問題的背景中去評價,從知識的整體聯(lián)系上去考核。
此外,應該學習更先進、更豐富的命題方面的理論知識,例如基于課程標準的考試命題技術。以各學科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為依據命制試題,首先需要了解內容標準的本質特點。綜觀英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及我國頒布的各學科課程內容標準,可以發(fā)現,盡管課程標準的內容各不相同,但基本都是以條目形式出現:每一條目都規(guī)定學生應該學習什么知識、如何學習該知識或學習到什么程度;條目表述的基本形式是動詞+名詞,名詞表述的是需要學習的知識,動詞表述的是學習知識所要求的認知操作,或學習的深度要求。所以,在學科教研組進行的學業(yè)水平測試的命題中,每道題考查的內容和深廣度水平既要統(tǒng)一、明確,又要與教學實際一致。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對于統(tǒng)一認識和界定各種內容標準動詞的內涵有著非常實用的意義和價值。按照以上的認識操作類型,再結合課程標準中的具體學習內容,可以制定單元或期中的學業(yè)水平測試藍圖,為提高命題的效度和質量打下基礎。
多樣化評價,獲取全面、客觀的信息和數據,是為了學習診斷提供參考。學生學業(yè)水平評價的結果是學習診斷的主要依據。學習診斷后,教師要將診斷結果及改進建議反饋給學生。測試后進行的學習診斷和反饋一般可分成如下步驟:
(1)統(tǒng)計全班學生試卷結果,包括各分數的得分人數、平均分等;統(tǒng)計每道題的得分率,有條件的計算區(qū)分度。
(2)依據得分和解題情況分類處理,基本分成全班大部分學生要關注的問題和個別學生要關注的問題。
(3)大部分學生要關注的問題在專門講評課上進行分析,個別學生要關注的問題在課下進行面對面交流。
(4)依據問題進行強化講解和變式練習,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和思維障礙。
反饋策略的復雜程度,關系到測試題的有效性和功能多樣性。如此,在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教育測量理論的前提下,展開教學測量與評價研究,教師方能制訂適合學生特點和需要的有效教學方案,了解學生,知道他們的知識儲備和技能水平狀況,認識到學生學習成功與失敗的原因。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