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迪明
(紹興市上虞區(qū)上浦鎮(zhèn)中學,浙江上虞 312375)
串聯(lián)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中的妙用
黃迪明
(紹興市上虞區(qū)上浦鎮(zhèn)中學,浙江上虞 312375)
歷史知識一般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個基本要素構成,歷史與社會課教學必須講清這些基本要素。利用年代尺、結構圖、典型人物、時代主題等把相關的知識點有效串聯(lián)起來,可以使學生更加容易掌握這些知識,從而讓課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串聯(lián)法;歷史與社會;運用
初中歷史與社會囊括了古今中外的知識,時空跨度大、涉及領域廣,集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等多個領域于一體,對學生來說學習難度較大。歷史知識一般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個基本要素構成,歷史與社會課教學必須把這些基本要素講清楚。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感悟到用串聯(lián)法幫助學生整合歷史與社會學科知識,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歷史事件時間的學習,大部分學生背了又忘,忘了又背,卻還是跳不出忘的覆轍。在做歷史事件排序組合選擇題中,學生有時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把重大事件放在年代尺上呈現出來,學生既有興趣,又一目了然,而且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
如20世紀30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可以 把“ 九 一 八 ”事 變 、“ 七 七 ”事 變 、“ 南 京 大 屠殺”等事件放在年代尺上,同時把該時期中國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平型關大捷”“臺兒莊保衛(wèi)戰(zhàn)”等事件也串聯(lián)起來,放在一起形成對照,用下面的年代尺進行串聯(lián)教學。
這樣的串聯(lián)教學,學生不僅從年代尺上清晰地看到20世紀30年代日本對中國侵略頻繁升級的史實,而且對中華之仁人志士們?yōu)楸<倚l(wèi)國拋頭顱、灑熱血,誓死捍衛(wèi)國家尊嚴和領土主權的壯舉了然于心,由此激發(fā)民族情感,激勵自己發(fā)奮圖強,掌握本領,長大后報效祖國。這樣的對照與整合,起到了知識、能力、情感三維目標的真正實現。
運用結構圖串聯(lián)相關知識,可以把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最終激活教材,激活學生,激活課堂。
如教學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的“盛唐氣象”一課,可以打破傳統(tǒng)教材的結構,大膽整合知識,給學生完整又清晰的知識結構,便于學生學習、理解、掌握與運用。在復習導入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設問:帝國新政“新”在哪里?一個“新”字把握教材的靈魂,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紛紛回答:新的君民關系、新的君臣關系、新的政治制度、新的民族關系。通過教師的引領,學生在整合知識中提升了能力。教材的整合需要教師有嫻熟的駕馭技能,有對知識的完整把握。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時,教師可以根據學情的需要,大刀闊斧地處理教材,該遷移的遷移,該整合的整合。根據“盛唐氣象”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即氣象的原因及表現,教師可以把相關的“帝國新政”與“盛世文化”這兩目結合起來,具體整合如下:把盛唐氣象中的“貞觀遺風”“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內容整合到“帝國新政”這一目中,構成一個完整的“盛唐”出現的原因、過程和衰落的知識結構,給學生呈現一幅完整的知識結構圖。
這樣的處理,讓學生既探究原因,又熟知盛世的過程,同時為盛世的衰落扼腕嘆息,把知識、能力、情感三位一體深深融入課堂中。教師還可以根據盛唐時期的社會狀況,把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融于一體,略講上目中的政治生活與下目中的文化生活,既承上又啟下,將復習、預習貫穿于課堂之中,真正達到輕負高效。
典型人物在歷史中往往留下自己的印痕,尤其是偉人在推動歷史進程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偉人的光輝形象也易觸動學生的心靈。用偉人串聯(lián)相關知識,容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近代史上,我們可以用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偉大人物的事跡進行串聯(lián)。
如學習孫中山,我們可以把興中會、同盟會、辛亥革命、國民黨“一大”、黃埔軍校等串聯(lián)起來,更好地學習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理解一位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嘔心瀝血。
又如學習毛澤東,我們可以把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立、井岡山會師、遵義會議、紅軍長征、抗日戰(zhàn)爭、中共七大、解放戰(zhàn)爭、開國大典、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一五”計劃、“文化大革命”等事件串聯(lián)起來,由此認識到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共產黨人為新中國的成立建下的豐功偉績,但由于毛澤東晚年的主觀失誤,發(fā)動了“文化大革命”,給新中國的建設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在串聯(lián)比較中,學生加深理解了遵循“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思想路線的重要性,也領悟了依法管理國家,吸取歷史教訓,防止個人崇拜,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性,同時還懂得了評價人物,要用辯證的觀點,一分為二的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夢”,其實在近代中國,無數志士仁人何嘗不是在追逐他們心中的“中國夢”。以“夢想”這一主題進行串聯(lián)教學,近代中國人民的探索便一清二楚。
如從洪秀全領導的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到李鴻章為代表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于1895年拉開維新變法的序幕,追逐君主立憲之夢,到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于1911年樹起辛亥革命的大旗,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君主立憲專制的統(tǒng)治,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以此追逐“民主”“共和”之夢。隨著這些美夢一一流產之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建立了新中國并實踐了孫中山的遺志,真正實現了“民主”“共和”之夢,取得了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
在上述串聯(lián)教學中引導學生得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定論,也讓學生感悟國人的探索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層面的解放,層層遞進,由表及里,從而看到近代中國人民在探索中的艱辛與執(zhí)著。
教無定法,串聯(lián)法并非僅限于這四種,筆者只是拋磚引玉。教師始終要樹立“學生本位”的理念,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接受能力和興趣愛好,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課制宜,選擇所需要的教學方法,從而讓我們的教學真正結合實際,為學生所用,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筆者相信,妙用串聯(lián)法,一定會讓歷史與社會課堂更加生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