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婷+杜俊萍
【摘要】在當代的美術潮流中,繪畫種類與風格樣式猶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隨著時代變遷,此時人們開始不斷挖掘思考藝術的深層含義。在現(xiàn)代繪畫中,尤其注重人文情愫,注重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思考。孫為民的作品就充滿著人文關懷和自然主義,他的作品可以體會到觸及心靈、感人至深的真誠。在他的作品中,記錄了淳樸的農(nóng)民、肥沃的土壤、明媚的陽光,一切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實和溫馨,在平淡中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人本主義、自然、和諧是他的藝術目標。
【關鍵詞】孫為民;油畫;藝術風格
一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們深知畫家作品中呈現(xiàn)的圖像造型、色彩表現(xiàn)以及運筆方法等藝術形式的背后都和藝術家內(nèi)心世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畫家們用畫筆表現(xiàn)出來的作品,也不過是他心靈世界的載體。孫為民的作品反映了他的成長經(jīng)歷,每一幅作品都映射著他的生活經(jīng)歷。
孫為民畫作題材多為鄉(xiāng)村,這與他長期生活在農(nóng)村息息相關,他熟悉鄉(xiāng)村的寸草寸地、熟悉樸實的老農(nóng)、熟悉五彩的陽光、熟悉清新的空氣。1969年,上山下鄉(xiāng)的經(jīng)歷,對他藝術個性的形成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鄉(xiāng)下淳樸的民風、敦厚善良的老農(nóng)、自然的山川秀麗印刻在他的腦海里,在此時期,他的作品主要分為兩類:一是表現(xiàn)山間風光和老農(nóng)的形象;二是表現(xiàn)畫室中的人物肖像和人體。
二
“文革”結束后,中國打開了國門,隨之西方文化進入了中國,此時國外的學者交流日益頻繁,藝術家們眼界開闊,涌現(xiàn)了一批又一批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1979年孫為民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任教,1984年在中央美術學院就讀研究生,開始了在油畫探索上的“專業(yè)化”道路,研究生期間,歐洲油畫中的人文情愫關懷和繪畫技藝對他的學習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其油畫語言的高度感受能力也是受益匪淺,他的作品在造型、色彩等各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1984—1990年是孫為民寫實古典主義時期,此時的孫為民跟隨靳尚誼等老一輩藝術家,已經(jīng)將光影融入了自己繪畫作品?;叵胱髌贰杜D月》,畫面中淺灰色的老墻,帶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驢兒拖著兩個糞筐在靜靜等待,爺爺把孫子架在肩膀上,父親親吻著自己的兒子,在寒冬臘月中讓人體現(xiàn)了農(nóng)家之情,這也正是人間真情??!畫面中的人物服飾以及驢、小狗、樹、墻等各種事物都刻畫得較為精細,由此可以看出其地道的寫實主義手法。1989年他的作品《暖冬》參加了第七屆全國美展,此畫作主題色調(diào)是黃色的暖色調(diào),給嚴寒的冬天帶來了一絲溫熱,女孩扎著兩小辮,穿著大衣倚靠在樹上,左后方是她的老牛,女孩、樹杈倒影、老牛、遠處的草堆組合在一起,讓畫面多了一絲溫暖之情,畫面運用了寫實古典主義,前景中的女孩,畫面中部的老牛,遠處的草堆和樹木都刻畫得較為細致入微。
綜觀孫為民的《臘月》《暖冬》等鄉(xiāng)土系列作品,所傳遞的均是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作品色調(diào)淡雅,人物刻畫得極為樸實。畫面中的光與色的描繪,感受到的是畫家對村民飽含的溫暖情懷。同時,他運用寫實的方法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狀況,完全符合現(xiàn)實主義最基本的原則,也表達了他堅守的人文立場。
1990年以后是孫為民的印象主義風格時期,1990年孫為民從歐洲回國后,決定開始構思新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了第一張作品——《綠蔭》,從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的他已將目光從室內(nèi)移到了室外,在五彩斑斕的陽光下,盡情描繪光影中人和物的形態(tài),1991—1999年期間,他一直在研究西方印象派的色彩與中國本土鄉(xiāng)村的結合。大自然的豐富多彩給予孫為民無盡的創(chuàng)作靈感,感受陽光下的味道,此間創(chuàng)作了《荷塘八月》和《綠蔭系列》組畫,其中《荷塘八月》這幅作品主要描繪了一對母女坐在凳子上專注地看著手中的書籍,母親的臉上掛滿了慈愛,女孩對著書籍,一臉好奇而專注,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斑駁地灑在母女的身上,光與色使畫面增加了活力,整幅畫面給人以輕松真實之感,畫面充滿了樸素與靜謐的氛圍。
在孫為民的理解中,歐洲古典到近代的油畫體系是以光為基礎的,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的固有色觀念,沒有光就沒有色彩,沒有色彩就沒有油畫的美感。在印象派的作品中,色彩和筆觸的相融合給予讀者留下的感受絕不是單個物體,而畫面整體氛圍會深深打動著讀者。因此孫為民認為,處理光與色彩的關系是貼近油畫品性的通道。作品中的明暗、冷暖對比相輔相成,從而產(chǎn)生了一種雋永且深邃的境界。
三
在繪畫的過程中,孫為民用以真摯的情感,用畫筆描繪著周圍熟悉的人與事,畫面帶來的是最樸素純真的溫情,孫為民的作品并沒有為了迎合市場而畫,在八九十年代,他的《臘月》《暖冬》《人生》等作品的題材是與當時流行的同類題材作品所傳遞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用簡單的繪畫語言去傳遞最樸素的情感。從開始的《臘月》《暖冬》到《鄉(xiāng)間七月》再到《綠蔭》等畫作,我們不難看出,孫為民對于光和色的處理越來越得心應手,絢麗的陽光下,在偏遠的農(nóng)村,他記錄著那里的光與色的自然與和諧。畫面?zhèn)鬟f的心情都是自然真實的,沒有人為的矯柔造作和迎合市場需要,一切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最自然、單純、天真的。
回想一幅幅作品,“老農(nóng)們那長滿老繭且厚實的雙手,站在風中臉頰已被吹紅的女孩,疼愛孫子的爺爺,農(nóng)家任勞任怨的老牛,被風雨洗刷過斑駁的土墻”,這些畫面觸動著我們的心,在農(nóng)村這些看似習以為常的場景,卻成為了孫為民表達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需要,在他的筆下熠熠生輝并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農(nóng)村的所見所聞,他的視覺感受及內(nèi)心感受加以升華,為他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料。孫為民善于消化和汲取外來養(yǎng)料,用自己獨到的才智和創(chuàng)造精神將其消融在自己的畫筆之下,且賦予了作品新的個性和生命力。在燈光與外光系列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油畫中的渾厚感、力度感,與外光中的五彩斑斕相融合,以及他對生活自然純正的激情表達,形成了孫為民近幾年的油畫特色。孫為民贏得贊譽的并不是因為他藝術的題材,而是他對題材的態(tài)度,他在題材中所寄予的人生向往。
參考文獻:
[1]姚宏翔.西方繪畫藝術圖典[M].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0.
[2]陶詠白.中國油畫1700- 1985[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3]王琦.當代中國美術[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
[4]李放.土地、生命和陽光的印象·孫為民[M].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2009.
[5]黃宗賢,彭肜.藝術批評學[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8.
[6]范迪安.孫為民油畫藝術分析[J].美術研究,1993(3).
[7]鐘涵.寫實油畫問題芻議[J].美術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