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慶仁
一
生活中,我們和神住在一起。清明節(jié),是為了和先祖對話。中秋節(jié),吃月餅,想起了嫦娥。
藝術(shù)里,人是孤獨的,一切只能靠自己,而孤獨和寂寞源于激情和想象。
二
人有性別,有男女之分,思想沒有性別,只有差異。
站得高,不是你的高度,坐端正才是真實的自己。
看得遠,也不是你,那是別人的眼睛。
看得見是形,看不見是神,看見了看不見的是魂。
三
藝術(shù)是解決抽象問題的。這個問題解決了,人自然就會變得抽象。而我也可以和藝術(shù)一起生活。
四
畫中見情,情中見理。古人就是一面鏡子,在人生最好的時節(jié)和自己對話,把能說的話說清楚,說不清楚的留給藝術(shù)。
五
看不到來處的畫自有它來的地方。
藝術(shù)不是等有了靈感才去創(chuàng)作,而是在平常生活中和靈感不期而遇,擦出火花。
六
人的生活就是宗教,懂得過去,感恩現(xiàn)在,面朝未來。
七
寫生或者創(chuàng)作,其實都有一種方法,不僅在悟,還在于行。農(nóng)民種莊稼,收獲糧食,畫家搞創(chuàng)作,收獲思想。
八
中醫(yī)是看人不是看病的,看病有西醫(yī)。
人的胃好不好,不要老看鍋里的水開不開,而是要操心鍋底有沒有火?;鹗侨说拿?,是胃的動力,有什么樣的胃就有什么樣的文化。
九
“飲酒念戒,益增其?!?,這是佛說的話。佛是醒著的人,人是睡著的佛。
十
人放不下的是別人,放下了就是自己。
十一
從生活到藝術(shù)再到生活,深入民間鄉(xiāng)土,在傳統(tǒng)中獲得感悟,給藝術(shù)注入新的話語,是我們的理想和精神。我們雖無法在傳統(tǒng)里安身,但又不想流浪得太遠,我們激活不了傳統(tǒng),起碼可以激活自己,在生活里找到安身的家。
十二
文化的存在,使繪畫的食物鏈得以延續(xù),畫好了是精神,畫不好是形式。
十三
畫家熱衷于光和色,是激發(fā)情感時的辯論,情感能超越光和色。光和色在某種程度上是靠不住的,真正到了創(chuàng)作上回歸固有色——本色才是大道。
十四
藝術(shù)的整體性是寫意,是虛相;藝術(shù)的局部性是細節(jié),是實相。
藝術(shù)的意境是留白,是空相。美到了是極品,色到了是極致。
十五
巴爾蒂斯畫的女人躺臥著,手里捧著書,一束光從窗外射進來,很性感,照到女人身上,讓人猜不出她想要什么。屋子里什么都有,安靜、舒服。
巴爾蒂斯坐在沙發(fā)里,看著貓在照鏡子。
十六
書畫是表達,不是表演,表演需要化妝,書畫不需要。書和畫好比生活一樣,是慢慢活出來的。
十七
修改畫的過程,是一種自我身心調(diào)理。畫面修改,就是找到穴位,打通。好比人的身體,氣通了一切都好。
十八
我喜歡兩個人,一是齊白石,一是畢加索。畢加索狂放熱情,把女人展開來畫。齊白石平易家常,把女人畫成白菜,兩個人都是大師。
十九
偶然得了一句話,“哲學是后退一步”,是退于生活還是退于藝術(shù),這好比背起的包袱不放,是放哪兒,放于事還是放于非。
二十
藝術(shù)植入人的靈魂,讓靈魂落地與陰陽相交,產(chǎn)生巨大反差,就像黑與白。
二十一
繪畫是時間的記憶,是用來修復故鄉(xiāng)的,用極簡的方式來修復生活的繁忙。
二十二
在我家鄉(xiāng),老屋頂上的瓦縫隙間長著一種東西,樣子像松果,形狀像火苗,古語叫瓦花,又叫向天草,初長出來能吃,味道酸酸的,甜甜的,當?shù)厝税阉凶觥帮L不浪蕩”。
二十三
小畫解決大問題,大畫解決小問題。人心里有了畫,是藝術(shù)的夢想。畫住在人的夢里,是藝術(shù)的燦爛。
二十四
我的畫是在生活里發(fā)生的,生活惹過我,我也惹過它。為此我高興過,也苦惱過。我堅持著自己的創(chuàng)作,希望我的作品也能惹上別人。
二十五
“趷蹴”是關(guān)中方言蹲著的意思,是人在生活中的一種休息方式和習慣,尤其在關(guān)中道上最為常見。人們即使有凳子也不坐,就是要趷蹴在地上,一切圖個方便,圖個舒適,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坐椅。
趷蹴也是修行,好比佛家的打坐。趷蹴的樣子也和胎兒在母體里的姿勢相仿,胎兒在母體里有血脈的滋養(yǎng),來到人間就得和大地相互吸引。
二十六
故鄉(xiāng)于我,近不能,遠不是。近得使人心慌,遠得使人心痛,這便是故鄉(xiāng)。
我一生都要帶著這個痛朝前走,不管走多遠,我注定還在故鄉(xiāng)的手里和眼里。
二十七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里最好的畫面,從有記憶開始,每天都給自己填寫一筆,每一筆記錄的都是自己的成長。只有苦難的橋還在,我們才能走得踏實,走得更遠。二十八
戲里演的是生活,生活是戲的舞臺。要想成為藝術(shù),先得成為自己。面對生活的煩惱,不妨去藝術(shù)里尋求解決,面對藝術(shù)的困惑,需要在生活里尋求答案。
二十九
西路上,有一片野草,燦黃的樣子,似要瘋了,我懷疑那是凡高的麥田。
在這六月的日子里,天空冷得發(fā)藍,突然明白凡高為什么要有一頂帽子。帽子不是為了遮陽,而是讓風進入麥田,麥田在凡高的草帽上,一圈一圈的麥浪,搖得大地醉了。
走在風中的姑娘穿著紅襖,不知道是否與凡高有關(guān),種子必定要回到土地,凡高終要回到麥田。
三十
我來到這個世界,睜開眼睛第一個看見的是母親。
母親離開這個世界,我看著她永遠閉上了眼睛。
一睜一閉一世界。
在這世界里,我每天過的都是生命中最年輕的一天。
累了就放空自己,讓世界在生命里變得更加舒展。
三十一
該站的站著,該流的流著,也許這才是山水畫。真正的畫其實很簡單,只是人想得太過復雜,常把人丟在生活里,把畫丟在自然里。
三十二
人在畫中是迷惑,忘了自己是氣魄。
三十三
一天,我覺得理解了“色”字,還給別人說過,到了用時,卻忘得干干凈凈?!吧庇刑撚袑?,有骨有肉,是我忘了色,還是它變成了彩?
又一天,我在陽臺上看書,眼睛一走神,把“情”字看成一個梯子,而且有人正往上爬,我趕快拿起筆在那頁書的右下角寫下一句話。后來我多次尋找那句話都沒找到。情,是走丟了,還是變成了愛?
三十四
真實是生活,不虛是藝術(shù)。能和心靈對話,又不被浮華的表象影響,不僅需要思想,更需要勇氣。
三十五
人最初都是從學做起,在家學父母,在外學社會,長大了還得學成自己,有自己的樣子。年輕時我們都在畫畫,都在唱歌,年齡大了不再為了畫畫而畫畫,要畫自己,唱自己,說自己。
三十六
掏心窩子的話時常道出自然狀態(tài)下人所具有的野性,只是這些在我們身上已漸漸退去。當曾經(jīng)的美好和幸福勾起我們懷念時,那些藏在心中的無奈、困惑甚至是愚昧,更需要我們清醒。我們只有面對面地說出來,才會走出曾經(jīng)的陰影,懂得高貴、浪漫,懂得藝術(shù)、懂得自己。
三十七
我的畫和我一樣生長于家鄉(xiāng)。面對那片土地,我有許多的話要說,那里有我的夢想,也有我的無奈,不管我走多遠,我都忘不了我的家鄉(xiāng),我的土地。
三十八
欲想了解別人,先得吃透自己,在相同的地方尋找不同。
三十九
面對寫生,要帶著創(chuàng)作的目的和眼光,在寫生中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中寫生。
四十
老子給后世留下《道德經(jīng)》騎著青牛去了哪里我們不知道,但老子就是自己的老師。如果我們要想成為自己的老師,就得自己先陪自己修行,這是一種境界。
四十一
美是情緒的流露,在人的呼吸之間,好比大葷大素大開大合在適當?shù)臅r節(jié)踏上適當?shù)哪_步。
四十二
夏加爾的畫太過自由,巴爾蒂斯恰到了好處,在超越情感之上又生出異樣的凝神和渴望。布列松的攝影在某些地方露出巴爾蒂斯的影子,他一直在等待那個決定性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