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歸
近日,一段長達1分15秒的視頻,讓南京市婦幼保健院護士駱福玉火了。視頻中,她緊緊抓住一名身穿綠色衣服的中年女子,一邊打電話叫保安,一邊斥責“人家(病人)都哭了,你還在騙錢!”被抓的是醫(yī)托。很多網友稱贊這位護士為“俠女”。
這一幕,恍然間讓人想起去年年初,同樣在網絡火起來的那個怒斥醫(yī)院票販子的東北女孩:說到最后,女孩哭了,但網友都為她聲淚俱下的“控訴”點贊。
不同的是,“俠女護士”是在幫患者趕醫(yī)托,而東北女孩是在傾訴自己的求醫(yī)經歷;相同的是,她們都對沒有道德的人展露了勇敢的一面。正是她們的不茍且,讓票販子尷尬,讓醫(yī)托赧顏。
正如有句話所說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其實,這話之于普通人,未嘗不可延伸一句:俠之常者,為眼前人。
對醫(yī)托治理而言,監(jiān)管力量有限,警察不可能時刻駐守在醫(yī)院,保安也不可能分辨每一名醫(yī)托和病人。但有一樣東西可以,那就是潛藏在每個人內心的勇氣和俠義感。
但我們這個社會,面對不公之事,往往是默不作聲太多,拍案而起太少;隔岸觀火太多,積極作為太少。沒有人與惡的力量作對,惡行就會被縱容,繼續(xù)生長,到頭來傷害的是公共利益。這名“俠女護士”沒有曳尾于涂,勇敢地站出來,趕走的不僅是一個醫(yī)托,更是樹立了一個俠義的標桿。
在沉悶的陌生人社會,我們需要的正是這樣一種基于義憤的“拔刀相助”,當越來越多的人懷有俠義之心,那些不守規(guī)則、欺負弱小的人就會被驅趕、壓制,正義便大道直行。
報道里有個細節(jié),這名被抓的醫(yī)托,其實是來自一位農村病人的“哭訴式”舉報,并非被“俠女護士”撞見。她見病人可憐,便“拔刀相助”,帶著這名病人去找醫(yī)托“算賬”。所以,真正的“俠肝義膽”不是偶然行事,而是始終將襄助他人作為一種日常的行為習慣,是出于最樸素的“路見不平一聲吼”的價值觀。
正如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里所說的,所有慈愛的情感鼓舞我們做出的那些優(yōu)雅可敬的行為,出于那些情感本身的程度,應該不亞于出自任何對概括性行為規(guī)則的顧慮。
換句話說,“俠女護士”抓醫(yī)托的義舉,不是囿于她醫(yī)者的身份,也不是覺得不幫忙別人會怎么看她,而是發(fā)自她本心的氣憤。
面對不公之事,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義憤,每個人都應保持一份俠義心腸,有了這樣的氛圍,正義才能充盈于這個社會的日常。
(本文原載2017年3月30日《新京報》)
觀點運用:俠女風范;見義勇為;公平正義;內心的勇氣;面對不公之事,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義憤 ……
編輯/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