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為載體的地方戲曲有很多版本,基本劇情大同小異。越劇《梁祝》側(cè)重典雅;黃梅戲《梁?!飞燥@活潑。越劇與黃梅戲不同的美學特征使得兩版《梁?!窡o論在人物形象,還是舞臺呈現(xiàn)等方面都有不同的體現(xiàn)。
【關鍵詞】越劇;黃梅戲;《梁?!罚槐容^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0-0041-01
宋元之后,隨著梁祝故事的歌謠、唱本和戲曲大量流傳,梁祝的故事逐漸家喻戶曉。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與黃梅戲《梁山伯與祝英臺》在修改-再演出-再修改的過程中,逐漸發(fā)展成為各自劇種里的代表性劇目。
一、“男耕女織”和“才子佳人”式
黃梅戲的鄉(xiāng)俗氣息,使得《梁?!穾е|(zhì)樸的農(nóng)民氣質(zhì),更濃郁的民間風采,更親切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更秀麗的山光水色。劇中人物形象十分貼近黃梅戲固有的男女模式——男人憨厚樸實,女子熱情開朗。二人相遇柳蔭下,自報家門:一個是山溝里走出來的放牛娃,沒見過世面,胸無大志,憨厚中透露著樸實、忠誠;一個是繡樓上囚禁的籠中鳥,一心想出閨房,追求自由,富有民間女子的開朗、聰慧、靈巧。越劇清新、典雅,強調(diào)程式的力量。劇中人物形象較符合“才子佳人”的古典戲曲創(chuàng)作模式。祝英臺是祝府的千金小姐,“絕色佳人”。梁山伯雖家境未明確交代,但從他隨手攜帶的折扇,溫文爾雅的談吐來看,其境遇明顯比黃梅戲中的男主要好,見識也廣。梁祝二人相遇在“草橋亭”。相較黃梅戲中柳蔭相遇的自然,越劇《梁?!飞燥@講究。
二、“情”與“禮”反抗下性格的變異
兩版梁祝同屬于愛情悲劇主題,黃梅戲版本側(cè)重“情”的較量,越劇版本側(cè)重“禮”的約束。黃梅戲中女主人公不僅大膽制作定情信物紅繡鞋以寄情思,更勇敢地托師母做媒?!短们盎樽儭窌r,英臺“六抗”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后“一抗”甚至以死相逼?!哆的箞A情》中,英臺更是主動叩墓要求山伯開門,讓她“回家”。這一次次“越禮”舉動皆是以情動人。男主人公同屬于性情中人,帶著些呆傻、風魔勁兒?!皹桥_會”是梁祝二人捅破情感窗戶紙后的第一次見面,也是互訴衷腸的一幕。他沖進繡樓第一句話便是喊“九妹”,喜悅溢于言表;但當他聽到英臺改嫁消息時,憤怒“扯簾”,其行雖無禮,卻合情。
反觀越劇,全劇籠罩在“禮教”的束縛下,男女主人公在反抗道路上顯軟弱得多?!秳窕樵L?!肥怯⑴_與祝父對抗的一場戲。當父親把她許配給馬家后,英臺連用“不配”“不嫁”“不愿”三句委婉表達心聲。最后《禱墓化蝶》實際上是祝英臺的委曲求全。這既給了父親,給了祝家,給了封建禮教一個滿意的答復——“出嫁”,又給了山伯與自己生不同時死同穴一份滿意的交待。由此可見,越劇梁祝愛情悲劇的釀造,表面上是祝公遠的阻撓,實質(zhì)上是封建禮法的壓榨。梁山伯更被禮法吞噬?!稑桥_會》中,梁祝二人首次見面在祝父面前,此時二人“端著”是合“禮”的。而后二人私下見面,卻仍舊是彼此“寒暄”。試想,山伯千里迢迢,思祝下山,為的怎是“問安”?由于全文被“禮教”籠罩,真情也自然被包裹起來。
三、“女子越劇”和“男女合演”
“從上世紀30年代大批女子科班的出現(xiàn),到如今的女子越劇,越劇女小生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逐漸成為越劇獨特的藝術個性”[1]。《梁?!肪褪桥釉絼〉拇碜鳌≈辛荷讲疄椤芭缒醒b”的女小生,性格儒雅溫情,無論是大喜還是大悲,都控制在一個“度”里。因是女扮男裝,扮演就帶有一定意義上的“造作”美化成分。特別是《山伯臨終》這場戲,女小生扮演的梁山伯雖然病入膏肓,病態(tài)依然美麗而優(yōu)雅:純白色長衫,一塵不染;頭發(fā)高束,絲毫不亂;因反復咳嗽而體力不支,四九和梁母至始至終陪伴在前,攙扶、安慰,尤顯嬌弱。黃梅戲的表演體制是在“兩小戲”“三小戲”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在表現(xiàn)愛情題材時,大多都是男女合演。黃梅戲中梁山伯是真正的小生扮演,男性本色出演使得角色真實自然,并在一定意義上“丑化”?!渡讲R終》一場,梁山伯形象邋遢:頭發(fā)散亂,衣衫不整,床榻凌亂。在等待四九歸來的過程中,焦急地下床艱難行走,數(shù)次被風吹倒。在聽到英臺同樣病重的消息后,山伯如孩童一般“嚶嚶”哭泣。演員黃新德的表演憨傻、樸實,合乎梁山伯因性格缺陷而導致梁祝二人悲劇結(jié)局的成因。
越劇《梁?!放c黃梅戲《梁?!非楣?jié)基本相似,只是產(chǎn)生的時間不一致。越劇《梁?!肥窃絼〉膫鹘y(tǒng)經(jīng)典劇目,產(chǎn)生的時間較早。黃梅戲《梁?!肥窃邳S梅戲傳統(tǒng)本的基礎上,吸收了皖南花鼓戲、廬劇傳統(tǒng)《梁?!繁炯右跃C合、變革和創(chuàng)造的后出之戲。兩個版本既代表了兩個劇種的藝術優(yōu)長,又代表了兩種不同理念的創(chuàng)作,以及《梁?!肥飞喜煌膶徝烙^。有差異才有特色,有特色才有生命力。不可否認的是,兩版梁祝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視覺盛宴。
參考文獻:
[1]孫麗萍.越劇形體表演風格之探索[J].浙江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4).
作者簡介:
盛卿珊(1991-),女,漢族,安徽淮南人,在校研究生,單位:云南藝術學院戲劇學院,研究方向:西方戲劇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