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蘊儀
《鶴山集》又稱《鶴山文集》《鶴山全集》《鶴山大全集》《鶴山先生文集》《鶴山先生大全集》《鶴山先生大全文集》《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等,南宋魏了翁撰。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世稱鶴山先生,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進士,授僉書劍南西川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歷官至權(quán)禮部尚書、兼吏部尚書、端明殿學士、同僉樞密院事,封臨邛郡開國侯。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贈太師、秦國公,謚文靖。《宋史》卷四百三十七有傳。魏了翁著述甚豐,有《鶴山集》《九經(jīng)要義》《周易集義》等傳世。《鶴山集》有一百零九卷本、一百一十卷本,是魏了翁的詩文總集,收錄其詩詞歌賦、墓志碑銘、書札奏議等作品,代表了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成就。由于該書集中體現(xiàn)了魏了翁的思想及學術(shù)成就,并且提供了南宋中后期的許多珍貴史料,歷來為學者所重視。宋代以來《鶴山集》屢經(jīng)刊刻,流傳較廣。筆者現(xiàn)依據(jù)相關(guān)文獻,借鑒前人研究成果,對《鶴山集》宋代早期刊本“溫陽本”成書地點進行考實,冀望對《鶴山集》的流傳、刊刻等問題的進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魏了翁的著作,生前偶有流傳,在其去世十二年后,其子魏近思、魏克愚搜集亡佚,刊刻了他的文集。吳淵所作《鶴山集序》稱:“公薨背十二年,而二子日近思、克愚,萃遺稿刻梓焉……淳祐己酉夏,宛陵吳淵序?!保ā栋z宋樓藏書志》卷八十八《重校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此與“四庫全書”本所載有異文?!拜瓦z稿刻梓焉”,《皕宋樓藏書志》本作“稡遺稿刻梓”,據(jù)“四庫全書”本改)
該序落款稱“淳祜己酉”,乃淳祜九年(1249年)。這篇“序”文給我們傳遞了這樣的訊息:魏了翁逝后12年即淳祜九年,他的兩個兒子近思、克愚,將其遺稿編輯完成,當年夏天,吳淵應邀為這本書作序。由此看來,淳祜九年本應是首刻。
據(jù)“四部叢刊”本《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吳潛后序,魏了翁身后十五年,其二子搜其所作,“將鋟梓行于世”,其時當為淳祜十二年(1252年)。
按諸史料,鶴山二子刊刻其文集之舉,共兩次,俱在淳祜年間,一為淳祜九年,二為淳祜十二年。在開慶本卷末所附跋語中,提到了兩種早期刊本:
暇日索先生文集,長翁以姑蘇所刊本垂教……余自顧此行所得良不淺也。惟字畫尚舛訛,費點勘。擬命工刊正……刊正之局方開,嘉定法椽趙與棒以得于先生次翁溫本相過,字畫精,紙圣善,意無以出其右。尋熟讀,則斗誤猶姑蘇本……類成一編。比姑蘇、溫陽二本加詳焉。(《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卷末附)
其中提到兩種版本——“姑蘇本”“溫陽本”。考鶴山行跡,卒于姑蘇(今江蘇蘇州),葬于姑蘇高景山金盆塢。姑蘇有理宗賜鶴山宅第,后魏氏子孫一支世居于此。近思、克愚或嘗于姑蘇刊刻乃父文集,即姑蘇本。據(jù)《全蜀藝文志》鶴山六世孫魏文彝《師友鶴山雅言序》載,淳祜十二年刻本當為鶴山仲子克愚知徽州時所刊,有吳潛后序。據(jù)開慶本《鶴山集》佚名序稱,此刻本“字畫精,紙墨善”,然而“舛誤猶姑蘇本”。此本或依姑蘇本刊刻。據(jù)此可推知,編成于淳祜九年有吳淵序者當為姑蘇本。
至于溫陽本,文獻記載中有三種說法:
1.建陽本
《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卷十六云,鶴山二子所編《鶴山集》淳祜中刊之,“有姑蘇本,有建陽本”。按《鶴山集》開慶本佚名公后序“建陽”作“溫陽”,關(guān)于“建陽”,查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宋遼金”分冊,“建陽”在福建路,而魏了翁二子終生似無建陽之行。另魏克愚淳祜十二年知徽州時,有大規(guī)??唐涓高z作于紫陽書院的舉動。對于建造紫陽書院的目的,是因為朱熹曾家于建陽,在其寓所建紫陽書院,而此紫陽書院是為了不忘朱熹之教而建。據(jù)此推測,《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作者邵懿辰或以建陽紫陽書院為徽州紫陽書院,故稱“建陽本”??傊?,《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之“建陽”恐為“溫陽”之誤。
2.溫溪本
錢大昕開慶本跋語作“溫溪”,然南宋亦無“溫溪”,只有“安溪”。因土話中“安”和“溫”相近,又加之靠近溫州,恐為“溫州”之誤。
3.溫陽本
由上文可知,編成于淳祜九年有吳淵序者當為姑蘇本,則吳潛序刻于淳祜十二年者當為溫陽本。
對于魏克愚在淳祜十二年刻書一事,方志有以下記載。
弘治《徽州府志》載:
魏克愚,字明已,了翁之子。淳祜壬子以軍器監(jiān)丞出知徽州……嘗刻了翁所著《大易要義》《集義》,置于紫陽書院。
嘉靖《徽州府志》載:
魏克愚,字明已,了翁之子。淳祜壬子以軍器監(jiān)丞出知徽州。乾隆《江南通志》載:
魏克愚,字明已,臨邛人,了翁之子。淳裙壬子知徽州。
另《經(jīng)義考》中《周易集義跋》曰:
魏文靖公鶴山先生了翁……仲子太府卿靜齋先生克愚明已,壬子歲以軍器監(jiān)丞出知徽州,刊《要》《集義》置于紫陽書院。至丙子歲書院以兵興廢,書版盡毀。
據(jù)此推知,魏克愚在淳祜十二年知徽州時,曾在紫陽書院有大規(guī)??虝袨椤D菫楹螞]有刊刻《鶴山集》的記載呢?
經(jīng)查閱史料,在《全蜀藝文志》卷三十一魏文彝《師友鶴山雅言序》中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記載:
伏惟先高祖秦文靖公(魏了翁死后賜秦國公,所以稱為秦文靖公)……有《九經(jīng)要義》《鶴山大全文集》《易集義》三書,昔刊之于徽之學官,已行于世。其他如《周禮折衷》《經(jīng)史砸抄》觀物經(jīng)世說,與夫門人所記《師友雅言》等編,尚藏于家。近吳郡金伯祥父及文彝所藏《雅言》,命子謬繕錄鋟刻諸梓以廣其傳……至正二十四年龍集甲辰夏五月甲子朔六世孫文彝白拜謹識。
魏文彝,元朝人,為魏了翁六世孫,該序雖作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距魏克愚刻書之時已有百余年,然從其家當時還保留有魏了翁的遺稿來看,所講應當可靠。從序文可知魏克愚于紫陽書院刊刻過《鶴山集》。
今人祝尚書先生《宋人別集敘錄》亦認為《鶴山集》為魏克愚知徽州時刊刻。那為何會有“溫陽本”這一版本而不是“徽州本”呢?
《鶴山集》屬鴻篇巨制,而魏克愚淳祜十二年知徽州,故推測其一年內(nèi)并未完成全部刊刻。弘治《徽州府志》卷四記載:“魏克愚,淳祜十二年三月到官,寶祐二年知溫州?!蓖瑫砦遢d:“寶祐甲寅,郡守臨邛魏克愚相繼為之?!?/p>
《宋史》記載:
宜中為人多術(shù)數(shù),少為縣學生,其父為吏收贓當黥,宜中上書溫守魏克愚,請貸之。
《元史》亦有魏克愚自徽州任滿后,于寶祜年間來守溫州的記載。由此可知,寶祜二年(1254年)年初,魏克愚仍在徽州知府任上,同年調(diào)知溫州。從淳祜十二年三月起,至寶祐二年,有約三年的時間。再結(jié)合吳潛序,推測《鶴山集》溫陽本開刻于淳祐十二年,完成時間當于其知溫州時。故“溫陽本”實乃“溫州本”,溫陽或指溫州之北。
既然《鶴山集》確曾于淳祜十二年魏克愚知徽州時在紫陽書院刊刻,那為何只在魏文彝的《師友鶴山雅言序》中記載,別處并無刊刻地點記載呢?
《桐江集》記載:
昔在淳祐六撰之丙午歲,余時午二十,上饒韓公補為新安郡,于城南門之外肇建紫陽書院……故天下稱為紫陽夫子,此紫陽書院之所以建也。后三十年乙亥、丙子之間戍將李銓以北兵將至,詭曰守城乏材而毀之。祭器書版蕩為烏有。
這段話是說紫陽書院始建于淳祜六年(1246年),三十年后的乙亥、丙子年間,即南宋恭宗德祐元年、二年(1275年、1276年),由于戰(zhàn)爭被毀,文物、書版蕩然無存。由此推測,《鶴山集》原刻板或毀于此時,故后世鮮知其始刻于紫陽書院。
綜上分析,魏了翁《鶴山集》溫陽本于其次子魏克愚知溫州時刊刻完成,實乃“溫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