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慶+向怡泓
鋦瓷,民間又稱為“鋦活兒”,通俗講就是瓷器修補技術。針對破碎的瓷器,鋦瓷匠人先將堅硬的金剛鉆固定在用竹竿和細線制成的鋦弓上,反復拉動鋦弓在瓷器碎裂處的兩邊鉆孔,再用“鋦釘”——一種銅、鐵等金屬制成的扁平兩腳釘,鑲嵌抓牢,使原本破損的瓷器重新連接起來,故鋦瓷又稱為鋦釘補瓷術、鋦釘修補術。這種古老的民間技藝在我國流傳已久,古人說“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形容的就是鋦瓷。古代人將從事鋦瓷工作的人稱為“鋦匠”“錮爐匠”“鋦碗兒”“補陶工”等。
鋦瓷作為一種市井手工技藝,以師徒傳承的方式流傳民間,雖然在中國分布廣泛,但其起源由于缺少歷史記載而難以考證。鋦瓷技術的產生和流傳與瓷器密不可分。瓷器是一項兼具實用和審美價值的器具。在古代中國,對于尋常人家而言,瓷器有堅固、不易磨損、可以持續(xù)使用等特性,可廣泛應用于餐具、擺設、喪葬明器等方面,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同時,中國是瓷器的發(fā)源地,具有獨特審美價值和觀賞價值的瓷器,脫離了市井生活的應用,被用于贈送、把玩、收藏等方面。作為上流貴族身份的象征,許多人家都會收藏一些珍貴瓷器,彰顯身份,以傳后代。
瓷器雖然堅固,但又有易碎的弱點,一旦破碎很難復原。為使這些瓷器重新得以利用和保存,一些修補技術應運而生。
元末明初的《墨娥小錄》中有關于“粘碗盞條”所用黏合劑制作方法的記載:“未蒸熟面筋入篩,凈石灰少柞百數(shù)下,忽然化開,如水,以之粘定,縛牢,陰干,永不脫開,勝如釘釘者遠矣,但不可于水內久浸?!敝档米⒁獾氖?,這里提到的“釘釘”,指的就是“鋦瓷”。與拼粘修補法這種尋常百姓家庭式修補工藝相比,鋦瓷技藝有專門的修補工具和修補技術,明正德年間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對錫瓷的核心工具——金剛鉆做了明確記述,“其砂可以鉆玉補瓷,故謂之鉆”。
到了清朝,鋦瓷技藝開始得到廣泛重視并有了巨大發(fā)展。這一時間段的器皿造型華麗多變、裝飾繁復華麗、工藝成熟精湛。瓷器內在價值的增加客觀上對鋦瓷匠人的手藝提出了更高要求,鋦瓷修補更為精細化,鋦瓷工具也在不斷改進下更加完善。同時,鋦瓷技藝開始逐漸擺脫對于瓷器單純的拼補修復,講究因勢因形,在修補過程中融入鋦瓷匠人的審美情趣,賦予了瓷器另一層藝術價值。清朝乾隆年間興起的“鋦活秀”,要求鋦匠們在修補瓷器時,重視對器具的裝飾,將冶金、鍛銅等工藝融入鋦補拼接中,對瓷器進行鑲邊、雕花、包口、刻字等修飾。
在法國傳教士殷弘緒的書信中,對“鋦瓷”技術有著詳細描述:“同樣破裂的瓷片也可以用金剛石接合和修補。在中國,修補破瓷是一種職業(yè),有專門把破瓷片恢復成原狀的手藝人。他們用像針似的金剛鉆在瓷片上穿幾個小孔,再用纖細的自然銅絲接合破瓷片。補過的瓷器可以照舊使用,而且也幾乎看不出破裂的痕跡?!?/p>
鋦瓷匠人及鋦瓷場景開始廣泛出現(xiàn)于一些描述清朝市井生活的繪畫作品中,如清代周鯤的《村市生涯圖冊》、鄒匡祖的《風俗圖冊》中,均可看到補瓷藝人的身影。
民國時期,鋦瓷技藝仍廣泛流傳于民間,并在我國許多地區(qū)都有分布,如山東的皮鉆、河北的弓鉆、河南的砣鉆等。但伴隨著中國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鋦瓷技藝日漸式微,淡出人們視野。一些技藝精湛的鋦瓷匠人逐漸轉職古玩行、博物館,投身于古玩古董的修復工作,而更多的鋦瓷手藝傳人則選擇放棄繼續(xù)從事鋦瓷行當,一些鋦瓷技藝因而失傳。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間七十二行當之一,鋦藝在我國古代流傳已久。
鋦瓷是一門細致的手工活,比如紫砂壺的鋦補,紫砂壺的壺壁比較薄,鋦釘眼的深度要控制在壺壁的一半,這種精確到毫米的工作,完全靠個人的手感,用力稍欠,深度不夠,鋦得不結實;用力稍大,壺壁鉆透,茶水會滲出。手工捶打百余次,茶則凹凸的肌理初現(xiàn),這種觸感,往往最能詮釋手作精神的拙樸與可貴。另外,除了基本的修補,如何給這些獲得新生的器物賦予新的意義,則是更深的學問。若是簡單地修復,那是匠活;修復了還有新的觀賞把玩價值,這才是藝術。每一個破損的物件到了鋦瓷師手上,都要仔細琢磨一番如何進行巧妙修補,然后再創(chuàng)作。
鋦瓷重視以鋦合道。每一件作品都有它的氣運,鋦瓷師不能破壞裂紋和鋦釘之間的氣運,而是通過添加和設計排列增加其藝術魅力和韻味。鋦瓷藝術作品雅性自然:破碎紋絡不完全由鋦瓷師左右,紋絡或直,或斜,亦曲亦直,狀如枝蔓,形似閃電,自然而生,看似有為卻無為;紋絡產生后,鋦瓷師有一個藝術再創(chuàng)作過程,發(fā)揮想象和設計空間,借以陰鋦陽鋦、花鋦禪鋦等手工技藝,將藝術審美與鋦補藝術巧妙結合,以達到“殘不失其真,殘不失其美,殘不失其貴,殘不失其值”的境界。
當代社會中,許多民間傳統(tǒng)技藝都面臨社會的淘汰,瀕臨失傳,以至于這些傳統(tǒng)手工藝中所包含的深刻內在價值和人生智慧被人忽視和遺忘。鋦瓷是一門成人之美的手藝,每一次成功修復破損的物件,就像是修復一份破損的情感。
螞蝗絆是歷史上比較著名的鋦瓷藏品,這件原產于我國南宋龍泉窯的青瓷花口碗現(xiàn)藏于東京國立博物館。螞蝗絆中的“絆”是日文古字的“鎹”,江戶時期寺島良安所著《和漢三才圖會》中,提到“鎹”即指鋦釘,據(jù)日本江戶時代著名儒學家伊藤東涯所著的《螞蝗絆茶歐記》記載,平重盛舍黃金予中國浙江育王山,育王山住持佛照禪師隨后便以該青瓷碗作為回禮答謝平重盛,到日本的室町時代包括瓷碗的這些禮物歸當時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政所有。足利將軍十分喜歡此碗,倍加珍愛??梢蛄鱾鲿r間久遠,碗底還是出了沖。于是足利專門派遣使者攜帶此碗來到我國,懇請當時的大明皇帝照原樣再賜一個??杀樵L各窯,已仿不出如此釉色的物件,只好命工匠將沖鋦住,由其使者又帶回日本。因鋦釘形狀像大螞蝗,日本人稱其為螞蝗絆。螞蝗絆鋦補作品是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更將鋦瓷這門工藝技術傳入日本,促進了日本鋦補技藝和鋦瓷藝術鑒賞文化的發(fā)展。
目前,鋦瓷已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盡管在遼寧、山東等地,相繼審批了一批地方性鋦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但我國目前尚未有鋦瓷手藝的國家級傳承人,與傳統(tǒng)音樂、舞蹈、戲曲相比,傳統(tǒng)手工藝的受眾面相對較窄,不易被大眾所接受和欣賞,再加上許多精妙手藝已經失傳,鋦瓷技藝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以及代表性的名師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