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指導
一、議論文
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是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正是由于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的連續(xù)貫通,才使得文章富有說服力。如果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那么所寫的文章就是不完整的,因此在作文中,考生一定要注意三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邏輯順序,絕對不能讓其中的任何一點孤立地存在。然后考生可以根據(jù)寫作需要,巧妙采用以下議論文的構思方式,將作文寫得新巧。
1.正反對比。正反對比,是將兩種性質(zhì)截然相反或有差異的事物進行比較。在議論文寫作時,考生運用這種構思方式,就是要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兩個方面進行對照比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對什么,觀點就顯得格外鮮明。具體來說,就是在論證過程中觀點既要正面說理,又要反面闡述,從而在對比分析中,證明正確的觀點,達到寫作的目的。
2.思維發(fā)散。這種構思方式是把一個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進行闡述。運用這種方式的關鍵,是對一個中心論點從不同的側面來加以闡釋,或者從中心論點分解出若干個并列的分論點,每個分論點獨立成段加以闡述,共同論證中心論點。這樣的議論方式,要求并列的分論點之間有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能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來論證中心論點;分論點之間在內(nèi)容上不能交叉、重復或包容,排列順序要合理,孰先孰后要服從論述的需要并符合讀者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從而使文章論述全面,層次分明,說理清晰。
3.層層遞進。在議論時層層深入,步步推進,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顯示出清晰周密的邏輯關系。這種構思方式一般呈現(xiàn)出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事及理、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由輕到重、由次到主、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的邏輯關系。層進關系反映了事物運動和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也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
二、記敘文
一篇文章的容量有限,要想表現(xiàn)比較豐富的內(nèi)涵,并且表現(xiàn)得與眾不同,考生就必須在構思上下功夫。記敘文要做到構思新巧,有以下五種方法:
1.橫向剪輯法。中學生的日常生活看起來比較平淡,似乎很難寫出震撼之作來,但考生如果能從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中、閱讀過的書刊雜志中、體味過的點滴感悟中機智地“抓拍”幾個特寫式“鏡頭”,并加以橫向剪輯,就能夠收到化平淡為神奇的效果。
2.縱向連綴法。寫記敘文最重要的是要有串聯(lián)典型事件的能力,切忌記“流水賬”。如果考生能在文章“明晰的發(fā)展脈絡”這根紅線上,巧妙地綴上幾顆閃亮的事件“珍珠”,就能逐層拓展文章的內(nèi)涵,使文章迸射出強勁的縱向穿透力。
3.巧設懸念法。運用這種方法,往往是把正在發(fā)展的主要情節(jié)或尖銳的矛盾沖突懸置一下,暫時不把情節(jié)發(fā)展的結局告訴讀者,讓讀者產(chǎn)生強烈的期待心理和追根究底的閱讀沖動,收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效果。
4.抑揚相生法。“抑”是壓低、貶損,“揚”是抬高、褒揚;“相生”是說文章要有“揚”有“抑”,相互生發(fā),富于變化。其中常見的是“欲揚先抑”,即對人欲表揚而先批評,對事欲說對而先說錯,對物欲說好而先說壞。當然,“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充分地“揚”。欲揚先抑的構思方法能通過情節(jié)的起伏、情感的波瀾,激蕩起讀者閱讀心理的落差,從而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5.鏡頭組合法。在寫作過程中,借用電影蒙太奇手法,將有關材料按一定的內(nèi)容或順序分解為一組組、一個個鏡頭,然后將它們有機地組接起來,用連續(xù)的畫面來表現(xiàn)一定的主題。這種構思方法,可以用鮮明的畫面代替煩瑣的敘述和議論,能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可以使文章文學色彩更為濃郁。
考生在構思作文時一定要優(yōu)化內(nèi)容,明晰結構,認真設置論點或主旨句,力求全文渾然一體。在具體寫作時,考生要努力梳理文脈,理清層次。這樣,一篇出彩的文章就躍然紙上了!
【閆濤/供稿】
例文展示
另一種鼓點
江蘇一考生
伊波利特-曼德隆街46號,口袋里帶著參展被拒的微型雕塑,阿爾貝托·賈科梅蒂步履蹣跚地走向那個只有23平方米的工作室。
“這個時代,有個性的人太少?!蔽曳路鹇牭剿膰@息。
長久以來,“個性”一詞似乎背負了太多罵名,于是人們開始掩藏自己的獨特之處,習慣于以大眾認可的模板刻畫自己,個性標識由此喪失。然而真正的彰顯個性并不是追求標新立異的任性、刻意,相反,它是有所思索、有所沉淀后,在屈服于盲從的人流中理性發(fā)聲的勇氣、銳氣,是這個時代所急需的另一種鼓點。
二戰(zhàn)后,恐懼與孤獨普遍存在于大眾心中,卻無人敢于表達。那是一種怎樣的勇氣,使賈科梅蒂大膽用作品發(fā)聲,于雕塑中真實袒露自己內(nèi)心的脆弱與恐懼!他背離當時美術創(chuàng)作的潮流,偏愛整體尺寸比例縮小和不合比例的瘦削雕塑,最終發(fā)展出風格化、似被火燒焦的細長人物形象,以此揭示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他不愿翻模出售作品,也沒有藝術展覽主辦方的賞識與支持,一生都沒有搬出那狹小黑暗的工作室,但他一生從未停止雕琢自己的藝術。
他以單槍匹馬之氣概正視漫天黑暗,以獨立耀眼的燈光照徹心靈,他那特立獨行的生命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大膽出走、無畏發(fā)聲,因而能夠完成灑脫的超越。這樣的生命,連孤獨也變得浩蕩。
同時,作為時代的稀缺品,彰顯個性必是推動歷史的先行力量,因其超越當下的目光,甚至是逆流而行的意識早已成為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風向標,更構成了一種上升到民族與時代精神層面的影響力。
誠然,有個性、有態(tài)度終究免不了遭遇身后異樣的目光、嘲諷的語言,然而無需多言解釋什么,來自他人的冷冽將是你保持清醒的鬧鐘,不至于讓個性淪為草率、盲目求異,真正于眾人無言處有獨特的思想。如果內(nèi)心有獨立和平靜,你會越過一切,把它們轉(zhuǎn)化為另一種培育你的力量。
或許正是出于對其獨立個性的崇敬,多年后,賈科梅蒂的作品與頭像被印于100瑞士法郎的紙幣上,其作品亦成為當今世界最昂貴的雕塑。
沉思于《行走的人》之前,在那于城市中疾行的纖細雕塑形象里,我分明看到了賈科梅蒂沉默獨立于人潮的背影。
我想,他一定聽到了來自遠方的另一種鼓點。
點評
這是一篇頗具特色的人物評傳。文章選材獨特,通過雕塑家阿爾貝托·賈科梅蒂突破傳統(tǒng)、堅持個性,以作品發(fā)聲的事實,表達人們應該彰顯個性、“獨立于人潮”的主題。考生在敘述人物事件時,運用了蒙太奇手法,開篇便設置一個特寫鏡頭,讓作文一開始就富有吸引力。
隨后“評”的部分,作文不止于純粹的議論,而是借人說理,運用對比把兩種對立的行為(賈科梅蒂大膽用作品發(fā)聲與當時美術創(chuàng)作的跟隨潮流)的互相矛盾的兩個方面進行對照比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對什么,顯得格外分明。考生以賈科梅蒂的視角闡釋彰顯個性的獨到之處,具有辯證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