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宇+郭艾武
【摘要】目的 評價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臨床價值。方法 前瞻性選取我院于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200例當作研究對象。按照入院治療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100例。對照組給予氨氯地平進行治療,觀察組給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進行治療。結果 相比較于治療前,治療后2組患者的舒張壓、收縮壓以及每項血脂情況均有所降低,其中治療后觀察組的收縮壓、舒張壓和每項血脂指變化情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高血壓并冠心病患者應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高血壓合并冠心??;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9.0.02
我院應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治療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100例,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前瞻性選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200例當作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收縮壓低于180 mmHg,舒張壓在95~110 mmHg;②心電圖明顯顯示缺血性[1];③近2周,心絞痛發(fā)作≥3次/周,且<3次/天;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心肌梗死[2]、嚴重器官功能衰竭[3]、繼發(fā)性高血壓以及腫瘤患者。男132例,女68例;年齡47~75歲,平均(58.89±11.25)歲;病程1~11年,平均(7.85±2.54)年;穩(wěn)定性心絞痛66例,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134例。按照入院治療的先后順序,遵循隨機、對照以及平均的分組原則,將其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100例,對比2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氨氯地平進行治療,即給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生產廠家: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50224),口服,每次10 mL,每天一次,連續(xù)用藥6個月。觀察組應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進行治療,即給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生產廠家:無錫輝瑞制藥,批準文號:國藥準字J20080048),每片含5 mg氨氯地平、10 mg阿托伐他汀鈣片,口服,每次1片,每天一次,連續(xù)用藥6個月。此外,患者均給予低脂、低鹽飲食,治療期間不服用其他降血脂藥物、降血壓藥物,以免影響實驗效果[4]。分別于治療前、治療6個月后,檢測患者的血壓、血脂情況。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采取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治療前后2組收縮壓比較(見表1)
2.2 治療前后2組舒張壓比較(見表2)
2.3 治療前后2組的血脂變化情況比較(見表3)
3 討 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與此同時,生活壓力也在日趨增大、生活節(jié)奏也在不斷加快,再加上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的改變,使得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發(fā)病率不斷提高,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與生命財產安全[5]。高血壓合并冠心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患者往往需要產期用藥,才能穩(wěn)定病情、緩解病情的發(fā)展。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是一種復方制劑,主要成分為苯磺酸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具有降低血壓、降低血脂、穩(wěn)定斑塊以及抗動脈粥硬化的效果。
本研究中,對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200例進行分組實驗,根據本研究結果:相比較于治療前,治療后2組患者的舒張壓、收縮壓以及各項血脂指標均有所降低,其中治療后觀察組的舒張壓、收縮壓以及各項血脂指標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筆者得出如下結論: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患者應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療效確切,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楊書文,張 晏,付 靜,劉安楠,王蕾蕾.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鈣片對高血壓合并冠心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01:116-118.
[2] 張萬義,宋安洋,周明龍.不同聯(lián)合用藥對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大動脈僵硬度的療效比較[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8(8):829-832.
[3] 李 波,劉景委,胡春陽,等.丹參酮ⅡA磺酸鈉注射液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分析[J].《安徽醫(yī)藥》,2016,20(4):793-794.
[4] 方麗萍,肖展翅,柯紅艷.苦碟子注射液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4(3):93-94.
[5] 郭新俠,羅高國,孟亞萍.補腎生髓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25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導報》,2016,(4):86-87.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