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民
童心,是生命的本真。時間給了我們童年,而童年給予了我們童心,童心也賦予了孩子豐富的想象和歡樂。關于小學生作文,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見聞和想象寫出來”,此標準旨在避免孩子喪失寫作的樂趣,建議教師應該主張學生在習作時讓童心飛揚,不拘形式,暢所欲言。如此寫出的作文,定會出乎你的意料,并且充滿了童心童趣和“異想天開”。
童心可師
中午時分,小明讓爸爸帶他去河邊捉蝌蚪,他們走著走著,經過一棵梧桐樹,忽然爸爸停下腳步,將食指放在唇邊,神秘地說:
“噓——小聲點!螞蟻在‘放牛呢。”
小明壓低嗓子問:“螞蟻怎么會放牛呢?”
“不信,你自己看。”
小明的好奇心油然而生,于是蹲下來順著爸爸手指的方向看個究竟。
只見一群螞蟻驅趕著芝麻般大小的蚜蟲井然有序地向樹上爬去。不一會兒,便到了樹頂,蚜蟲像餓虎撲食一樣各占一處,伸出尖嘴,插入嫩芽,貪婪地吮吸起來,而螞蟻卻站在一旁警惕地給蚜蟲放哨。
“真好玩兒!”
父子兩人聚精會神地看了好久,差一點忘了要做的事,還是爸爸先醒過神,對小明說:“別看了,我們還得捉蝌蚪呢!”爸爸催促著小明,父子倆依依不舍地向遠出走去……
這是一個有趣的場景,更是一個意味深長的教育故事:父親帶著孩子一起興致勃勃觀看螞蟻“放?!薄5?,如果我們仔細想一想的話,應該是孩子帶著父親去看更加貼近實際,因為像這類“無意義”的事情,如果不是孩子帶引,成人很少會主動去做,我們久已生活在一個功利的世界里,不暇地做“有意義”的事情,哪里還有功夫和興致去玩,去看昆蟲的生活呢!
孩子、成人、游戲……學生、教師(成人)、作文……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作文與游戲一樣,孩子玩得快樂,寫得也快樂;我們看著快樂,讀著更快樂。
天真去雕琢,童心寫萬象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那種單純地著力于語言文字斟酌推敲而放棄了對生活的召喚與體驗,則是習作教學的一種短視行為。”因此我們對平時活躍的、“無法預約”的即時性資源要具備開發(fā)與利用意識。若愿園中花木長得美,須有深厚的土壤培植。游戲就是學生成長的“深厚的土壤”,引領學生作文就是要在這片“深厚的土壤”上播種綠色,發(fā)現綠色,耕耘綠色,收獲綠色——讓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
清明前后,晴空碧凈,鳥語花香,正是放風箏的好時節(jié)?!皟和W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备叨Φ脑娫缫寻押⒆拥男奈搅恕安蓍L鶯飛”的原野之上。如果此時教師還去嘮叨著:“早春二月,陽光明媚,春意盎然……東風吹來,孩子們一手拽著線,一手舉著風箏,在草地上飛快地奔跑著……”試想這時的孩子是否已經有點“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怦動。
“鳶飛蝶舞喜翩翩,遠近隨心一線牽?!弊尯⒆印巴渡砥渲小薄腔邸?chuàng)意、情感,當然也包括“以我筆寫我語,以我語抒我情”的欲望,而一旦有了對生活的獨特的體驗,就不怕孩子“玩”不出詩意的習作!如在一段時間內,你會發(fā)現孩子們對“四驅車”情有獨鐘,課間的教室、走廊道成了車的世界,玩的花樣更是一天一變——“智力沖刺”“飛越峽谷”“百米接力”“狹路相逢”……學生不僅玩出了激情、玩出了創(chuàng)意,也玩轉了精彩童年。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彼皇墙處煘橥瓿勺魑慕逃A設好的或特意安排的“準備活動”,為文而文的做法只能讓孩子對生活產生厭倦,對作文產生恐懼。淡化作文指導就是要求教師要有一顆靈動的心、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鏡,去洞悉一切,既要“看”著孩子玩,又要利用這種活躍的、無法預設的資源即興開發(fā)與利用,要具備強力的資源意識,多關注孩子作文的“原始生成”,留住孩子的精彩創(chuàng)意。
“應允許兒童有適合他的年齡的自由和自主,不要用不必要的約束去限制他們,不能阻礙孩子的特點,不能反對他們游戲和孩子要做的事情,但是不要讓他們做壞事,除此之外,他們享有一切自由?!北M管有的兒童沉溺于網絡游戲,但是我們不能拒“網絡世界”于兒童生活之外,相反,我們應該由此清醒地認識到,網絡已經走進了孩子的童年生活,就如同踢毽子、跳皮筋、放風箏一樣,已經成為孩子生活的一種精神需要,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剝奪孩子接觸網絡的權利。擺在我們面前的,是要充分利用這一網絡資源優(yōu)勢,為孩子營造一處綠意盎然、健康向上的習作網絡天地。
依其意賞析名篇,理其言吟我佳構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如親”(葉圣陶),入作者胸中之境,享作者心中之情,在人與文的“對話”碰撞中生成帶有個體色彩的思想和語言,再造有我之新境,這“新境”就是學生個性化語言的呈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能否根據占有的課內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闭f白了就是在整合學生課內外閱讀所得,而建立在孩子已有的課內外材料上的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說,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就是在實現閱讀與習作的“嫁接”。給孩子一個支點,孩子就能翹起地球;同樣給孩子一個厚積的歷程,孩子也一定能創(chuàng)造奇跡。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隨與之行,獸見之皆走?;⒉恢F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保ā稇?zhàn)國·楚策一》)
根據自己所占有的材料——《戰(zhàn)國·楚策一》,給狐貍寫訴狀!我們的學生會能做到嗎?能!即使是一只已被許多人定格為“狡猾”的狐貍,他們也未曾放過:
“狐貍為了找回昔日的快樂,決定向‘森林法庭提起訴訟——大家都罵我‘狐假虎威這可是冤枉我呀!落入虎爪,難道你心甘情愿地將性命送入虎口嗎?”(他們由此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狐貍是聰明的;狐貍也是為了生存,僅這一點就值得我們賞識與愛護。)
在“奇文”的疑義處著筆,對孩子來說這并非是“節(jié)外生枝”,也并非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偏頗。原本兒童就是思想和認識發(fā)展參差不齊的個體,而且這種方式的呈現,本身也隱含著評價方式的改變,教師的欣賞既讓孩子發(fā)現了自己的“美麗”——被人賞識;又萌生了情感的內驅力——自我賞識。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哪怕是“淺閱讀”,由于長期的“親密接觸”,也會耳濡目染,如孩子筆下的《狐假虎威新傳》《新龜兔賽跑》《丑小鴨不”丑”》等作文,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生成的精美篇章。
思維的碰撞與語言的交鋒
兒童作文是視界與生命的融合,關注學生獨特的體驗和相對稚嫩的文字表達,就是要在兒童生命與兒童語言之間形成“相似的和諧的振動”。
孩子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無論就其觀察事物的視角還是探究的方式,都與成人不相同,但是他們的視角和方式未必就是錯的,也未必就無可取之處。有時他們的視角和方式表現出一種成人無法豈及的天真和曼妙、獨特和創(chuàng)意……如在一次觀察黃瓜的作文中,我的“下水文”為了避免與學生作文“撞車”,我寫的是中午烈日炎炎下的黃瓜,可謂是別出心裁了。但當我把作文與學生的作文放在一起賞析時,有的同學就對我的“下水文”產生興趣,當場向我“發(fā)難”:
“老師,黃瓜在中午時都是耷拉著腦袋,那害羞的表情你還沒有寫活呢……”
“老師,黃瓜是黃的,她怎么會變成紅的呢?”
“老師,我認為用《黃瓜》這個題目不生動,你看換成《黃瓜,醉了!》怎么樣”……(一語道破天機,“醉”不就是這篇文章的稚趣所在嗎?后來該篇作文經過修改潤色,發(fā)表在《語文導報》上。)
可見,習作指導不能老在一個地方“徘徊”,要善于為學生營造一個“思維碰撞,言語砥礪”的語言實踐情境,構建和諧、平等的“習作相長”氛圍?!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币寣W生去爭,去較量,小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大到文章的題目、立意、選材、構思等等,激活學生思維,拓寬學生視界,讓學生在多維碰撞中張揚自己的個性和觀點,在激烈交鋒中歷練語言文字,培養(yǎng)學生習作的“原創(chuàng)”意識和“版權”意識。
但是,鼓勵學生“找茬”“挑刺”并不能盲目進行,不能因此而傷了學生的心,降低了學生表達的積極性,所以每次作文時教師都要踩好“點”,以利于在“面”上形成思維的擴散,言語的砥礪,避免出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現象,如習作《記一次有意義的比賽》這樣比較陳舊、單調的作文題目時,寫一兩次還可以,若經常寫,思維就會趨于一個方向。但如果我們將原來的題目轉化為習作要求:選擇最有意義的一次比賽寫一寫,題目自擬。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原本學生都趨向于寫拔河、跳繩的現象不見了,不僅將我們課前為活躍課堂氣氛的小游戲寫得栩栩如生,就連在家里開展的“親子游戲”也寫得趣味盎然。
奇崛筆墨腹中情,小巧文思天下事
“我生存,所以我創(chuàng)造?!绷曌鹘虒W是面向心靈成長的活動,在作文教學中不僅僅要關注寫作知識和技巧,更多地要追求一種兒童精神,強化生命的體驗和心靈的愉悅。
一分鐘是短暫的,是因為她匆匆而來,又匆匆走過;一分鐘又是寶貴的,是因為她將生命的激情融進了我們的生活中來。
一分鐘足以扭轉乾坤,足以改變歷史。
一分鐘更是讓我們班的衛(wèi)生形象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陷入了沉思:是?。 耙晃莶粧?,何以掃天下。”……(《短暫的一分鐘》)
童心所及,處處皆文章;情感所至,下筆可成文。“一分鐘更是讓我們班的衛(wèi)生形象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面對狼籍不堪的教室,孩子們的行動雖然有些“滯后”,但是孩子的情感和言語此時此刻并沒有停止運動,因為在這期間習作的背景已經形成,習作的動機已經萌動??梢哉f事事皆素材,時時為契機,處處有文章,關鍵是老師要有一雙慧眼,教師也要給學生一雙慧眼,為學生開辟一方天地,讓學生自由地“圖顏著色”——不拘形式,自由表達,進行積極的內省和反思、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感悟和積淀,讓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拔恼虑Ч攀拢檬Т缧闹?。”學生自己親身參與,親身活動,自己的思想、情感、看法得到充分尊重,沒有什么比這更快樂的事情了!學生快樂,我們看著也快樂。
讓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混沌是什么?混沌就是本真,就是完全和諧的生態(tài)。
而這個“完全和諧的生態(tài)”里,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其內部還會不斷地產生非線性的放大,不斷地同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最終實現整個系統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個到大系統,從外源到自組織,從線性思維到球性思維的轉變,從而產生巨大的系統超能,最終促使系統自發(fā)地進入一種動態(tài)的、功能有序的更為和諧新狀態(tài):
學生在耗散,教師在耗散,過程在耗散,一切的一切耗散,而這一切的耗散必然帶來習作教學活動科學、健康而持續(xù)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北京市豐臺區(qū)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