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璘 王德民 鄭義凡 卜 洋
小組學習模式在高校學生干部培訓中的研究與應用
——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學院為例
李沁璘 王德民 鄭義凡 卜 洋
學生干部在高校學生工作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是老師與學生聯(lián)系的紐帶。但現(xiàn)在高校學生干部卻存在著一些問題,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學院針對這些問題,利用小組學習的模式對學生干部進行培訓,培養(yǎng)學生干部的團隊意識和自身能力。培養(yǎng)一支綜合素質(zhì)高的學生干部隊伍是高校的工作目標,各高校若能運用小組學習的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高校學生干部的綜合素質(zhì)。
小組學習 隊伍建設(shè) 思想建設(shè) 能力培養(yǎng)
國內(nèi)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合作學習進行了闡述。羅伯特?斯萊文(Robert Slavin)教授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合作學習是以合作小組為基本單位,系統(tǒng)并且動態(tài)地利用各因素之間的互動,并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為獲得最大化個人和小組習得成果的互助合作學習策略體系。在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從而使學習者在合作學習上能夠促進自身在認知、情感和態(tài)度等方面得到積極發(fā)展的學習活動。[1]
小組學習讓每個成員能夠切身參與到各種活動或者培訓中去,讓成員們能夠?qū)W習真正學習到知識,從而提升自身能力。小組學習縮小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加強了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讓每個學生能有自己的想法并得到展示。因此信息與通信學院引用小組學習的模式對學生干部進行培訓,希望可以借此種模式改善學生干部中團結(jié)意識不強、缺乏創(chuàng)新、積極性不高、服務(wù)意識欠佳等問題。
學生干部在小組學習模式下學習,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團隊意識,營造一種學習氛圍。小組成員在學習過程中可互補互足,進而使學生干部更有效地提升自己綜合素質(zhì),在之后的工作中能夠更好的服務(wù)同學。
學生干部作為學生工作的主力軍,他們是學校聯(lián)系學生的系帶,還是學校建設(shè)的先鋒隊。[2]身為高校學生干部,責任就是為同學服務(wù),急同學之急,幫同學之需,為同學做力所能及的事,滿腔熱血地為班集體、學校服務(wù)。[3]而且學生干部還是學生中的骨干,學生干部在學生中具有示范帶頭作用,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起好帶頭作用,提高學生整體的綜合實力。[4]
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學院為例,引用小組學習的模式對學院學生干部進行了培訓,通過團校培訓從各個方面加深學生干部對小組學習的認識。具體方案如下:
(一)分組方案
學生干部自由分組,每組8到10人。第一次素質(zhì)拓展活動先自由分組,活動過后再針對各小組之間存在積極性情況加以調(diào)整,使各小組成員合理搭配,學生搭配達到基本平衡。我們采取“以一帶多”的方式,讓積極的干部帶動整個小組積極性,從而達到整體提高的目的。每次培訓后,各組課下自行集合,對培訓內(nèi)容進行交流并自行制定實踐方案進行實踐,寫下小組交流體會和實踐體會,并上交團委記錄培訓效果。
(二)培訓安排
表1 培訓安排情況一覽表
小組學習是在大量觀察、實踐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歸納、概括而得出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方法。在上述原理下,我們可以看到小組學習這一模式將會給合作學習注入新的活力。它可以使小組與個人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讓學生干部們在較為輕松、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習,提高了學生主觀的制造和客觀上能被人普遍接受的能力,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促使學生互相學習,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目的。
為了將理論落實于實踐,信息與通信學院將小組學習模式運用到了團校培訓。培訓針對學生干部們存在的若干問題,開設(shè)了室外活動和室內(nèi)講座一體的知識傳遞、技能傳遞活動,從各方面鍛煉學生干部的能力。本次團校培訓共開展了兩次室外活動、三次室內(nèi)講座。其中素質(zhì)拓展活動極大地增強了團隊意識,思想政治建設(shè)講座給干部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洗滌,能力培訓講座讓干部們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禮儀培訓講座規(guī)范我院學生干部的禮儀,素質(zhì)拓展活動極大地增強了團隊意識。小組學習模式,通過交流和實踐讓小組中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提升。
經(jīng)過團校培訓的實踐,對于小組學習這一模式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并且在此基礎(chǔ)上還發(fā)現(xiàn)了新的效果:通過小組合作的模式,學生干部互相交流和學習,學生干部們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高。因此,廣泛地推廣小組學習模式對于高校教學有著極大的益處。
小組學習指導實踐,也經(jīng)受住實踐的檢驗。它能培養(yǎng)學生干部的團隊意識,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在小組中找到自己價值的存在,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也能加強學生干部之間的交流,在交流和實踐中提高完善自己,進一步提升學生干部們的思想境界和能力。
我們對參加過小組培訓的學生干部們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顯示,本次培訓引入了小組學習模式,學生干部們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達到甚至超出了我們預期的效果。學生干部們加深了對干部職責的認識,增強了大家的團隊意識,思想上得到了顯著地提高,真正的了解了為集體服務(wù)的含義,而且本次使用小組學習模式的團校培訓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我們在調(diào)查問卷匯總,之后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得出了小組學習對于提升學生干部的各項能力最為有效,學生干部們從團隊合作中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彼此之間交流協(xié)作的重要性。
在沒有運用小組學習模式前,對學生干部進行培訓后的效果不佳。為了團委運用小組學習的模式將學生干部進行了小組分配,讓他們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干部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干部整體素質(zhì)。未采用小組學習模式的培訓中,積極性高的學生干部一直在參與討論與思考,而一些不太積極的學生干部卻沒有進行太多思考,在培訓中學不到知識。而采用小組學習的模式后,大多數(shù)的學生干部積極參與了進來,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較積極的學生干部帶動了不太積極的學生干部,且每次培訓的講師都會觀察各個小組的討論,引導積極性較差的同學發(fā)言,爭取讓每個同學都能參與其中。該新模式的應用,使得培訓取得良好的效果。這次小組學習模式的應用在時間管理上存在不足,可將培訓時間縮短,來提高學生干部們的學習效率。
我們所運用的小組學習模式,不僅僅讓他們分組進行合作學習,還讓他們進行組間競爭。組間競爭使每個組的成員都可以充分加入到討論中,這樣可以增強作為小組成員的集體榮譽感,這在以往的團校培訓中是不存在的。未采用小組學習模式的培訓只對那些想要提高自我、想要學習更多的學生干部有所助力,而大部分干部積極性不佳,大多抱著得過且過心態(tài)來參加培訓,因此效果不盡人意。積極上進的學生干部人數(shù)太少,這也導致了培訓枯燥無聊,最后造成了課堂氣氛不佳的不良效果。而本期團校培訓采用的小組學習模式則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干部積極性,提升了學生干部之間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意識。稍微加入的一些具有競爭性項目,提高了諸位學生干部的積極性——適當?shù)男〗M間競爭可以從側(cè)面引導學生干部去學習與提高自我。
小組學習的模式能彌補培訓中一直無法顧及到所有學生干部的漏洞,通過這次的團校培訓中小組學習模式的試用,學生干部們緩解了自己的壓力,并提高了個人能力,不僅發(fā)揮了自身的優(yōu)勢及特點,而且學習干部們能在活動中通過交流取長補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彌補自身的不足。
從長遠看,小組學習有利于學生干部們提升自我。由于大學生步入社會后,工作單位、社會職位對其團隊協(xié)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都有較高的要求,所以我院引用小組學習來加強學生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小組學習中能夠充分展示和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為大學生步入社會打下基礎(chǔ)。
在應用小組學習模式之前,我們已對這一模式進行了探究,綜合各方面來分析,我們認為如果將小組學習模式應用到高校學生干部培訓中,運用了小組學習模式培訓了的效果會比不應用小組學習模式的培訓效果更加有效,更能讓他們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zhì)。
小組合作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yǎng)小組成員之間的感情,促進學生干部能力又好又快地提升,本次小組學習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小組學習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學習,也學會了如何與他人交往與溝通。當然小組學習模式還需要在不斷探索中提高,不斷完善,廣大高校應該結(jié)合本校的情況,不斷創(chuàng)新,讓小組學習模式能更加適合學生群體。
這一模式在我院的成功應用,也希望小組學習這一模式能在各高校的培訓中多多應用,從而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5]但是與此同時也要正確認識小組學習和獨立學習的關(guān)系,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并不是對立的,在小組學習中每個成員都應該將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團隊學習中,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
[1]董瑞婷.大學英語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研究[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3(01):107~109.
[2]陳亮.淺析新時期高校學生干部的培養(yǎng)[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05):49~51.
[3]杜妍,盧俊.在學生管理中如何發(fā)揮學生干部的作用[J].文教資料,2014(21):134~135.
[4]徐曉珊,朱瑩.淺談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發(fā)揮主體能動性的方法[J].科技信息,2010(09):131.
[5]臧峰.淺談新時期合作教學模式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06):215.
(作者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本文系2016年創(chuàng)優(yōu)計劃項目資助。
李沁璘(1989-),女,廣西桂林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學院,教師;王德民(1991-),男,海南臨高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學院,團委副書記,輔導員;鄭義凡(1996-),男,廣西貴港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學院,學生;卜洋(1996-),女,河北石家莊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