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振宇
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焦慮
□ 羅振宇
我們這一代人,面臨一個與過往完全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時間碎片化、信息大爆炸、知識跨界融通、階層正在固化,“知識焦慮”已經不是“謀生”問題,而是一個“求存”問題了。如何克服知識焦慮?在這個碎片化、終身化、跨界化學習的時代,又該怎樣學習呢
一
我想講一個長久以來一直想講的話題——這一代人的學習。
先從一個詞說起,叫“學習焦慮”,每個人都有,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它在不斷加深、進化。
我上中學那會兒也有學習焦慮,無非是怕考試沒考好,將來考不上大學,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所以這個焦慮的本質是“謀生”,是低級的焦慮。
但是社會發(fā)展到了今天,這個焦慮已經不是“謀生”的問題,它是一個“求存”的問題。
比如說,中國的很多老人,有錢,也有社會地位,有社會閱歷,為什么老被騙子騙?因為新出現(xiàn)的那些技術,他們不知道了。
不出意外,我們這一代人活個100歲稀松平常。如果我們的身體健康,但是頭腦萎縮,收集信息的能力下降,也許我們的晚景非常凄慘,即使你年輕的時候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你沒有能力在極其復雜的環(huán)境下保衛(wèi)這筆財富。
現(xiàn)在是一個體驗消費的時代,體驗是你去說服人、跟人協(xié)作的重要工具,沒有知識你哪來什么體驗,你所有的利益都將受到損害。
知識的爆發(fā)性價值有可能改變你的一生,關鍵在于你是不是能夠完成認知升級。所以,你說我們這代人的知識焦慮能不大嗎?更何況現(xiàn)在知識爆炸。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知識焦慮。
二
過去,你有知識焦慮很好辦,讀書看報加上學,只要勤于用功,肯花錢,你的焦慮是能解決的。
今天,這些解決方案本身就在出問題,為什么?因為社會的底層因素正在發(fā)生重大變動。
第一,人的時間在碎片化。
現(xiàn)在我們干什么都動不動要去摸下手機,刷個微信,刷個微博……當然,這賴不著人家微信,這是我們社會協(xié)作關系極度復雜化的結果,我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同步運行,分頭照料,所以拿不出整塊時間了。
可是讀書上學這種事是要花整塊時間的。一本書20萬字,怎么也得搞個三四天吧,上個學得幾年吧,你越來越花不起這個時間。
第二,學習越來越終身化。
過去有個詞叫“學業(yè)有成”,大學畢業(yè)基本上算學業(yè)有成吧。但是今天有學成這件事情嗎?新的知識像海浪一般涌來,你一輩子都要在里面奮力前行,永遠成不了。
第三,學習越來越跨界化。
這是一個知識大融通的時代。
不信你看身邊的那些牛人,誰現(xiàn)在干的活還是他大學本科的那個專業(yè)呢,他都說不清自己現(xiàn)在是什么專業(yè)。對很多領域的知識都有強烈的興趣,這樣的人才叫牛人。
但是我們的社會可沒有為這樣的人準備好服務系統(tǒng),因為我們的知識仍然是“分科治學”,在某個領域越專精的人往往越跟外行沒法對話。
在這個碎片化、終身化、跨界化學習的時代,我們應該怎么學習?我給大家五個建議:
第一個關鍵詞“人格”。
我們過去往往以為閱讀就等于學習,其實不是,閱讀是跟書學,但是我的體會是跟人學效率更高。
知識是啥?知識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信息網(wǎng)絡,它的真實存在場景是牛人的大腦里面,翻江倒海不斷在迭代。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所以我們這代人學習首要的條件就是盡可能和牛人在一起。
第二個關鍵詞“概念”。
即通過不斷地搜集新概念來高效地學習。
李笑來老師講,上初中的時候他媽就告訴他,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教科書發(fā)下來,先預習,掌握那些關鍵概念,那之后到課堂上聽課、做作業(yè)就輕松得多。
我們人類是一個超級模式化的動物,世界本身非常復雜,它怎么變成知識?就是沉淀為一個一個的概念。掌握知識本質上就是掌握概念。
第三個關鍵詞“縫合”。
知識是自己的事,是從內心向外界盛開的一朵花,外在的知識從你眼前飄過,你必須縫一針才是你的。
怎么縫合?很簡單,表達一次。很多人在網(wǎng)上看到一些文章,覺得特別好,收藏。這個收藏沒有用,過了幾天,你全忘了。這個時候應該干什么?寫一句話。就像我每天寫隨筆一樣,看完之后寫一句,這個知識我覺得哪兒有趣,這就叫縫合,這就叫讀書筆記,這就和你原來的知識體系長在一起了。
第四個關鍵詞“碎片”。
這個爭議比較大,很多人都反對,說學習就應該體系化、系統(tǒng)化地學,你碎片化學習,最后一地雞毛,什么也學不著,也搭建不起知識大廈。
我不是說系統(tǒng)化學習不好,而是它不現(xiàn)實。前面講到,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在被劇烈的碎片化,手里拿著一大堆碎片時間怎么辦?
碎片化時間是一個基本事實,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練成一個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拿到實實在在的知識。
首先,知識的產生就是碎片化的。再聰明的大腦,一時一刻也只能產生一個念頭,一個假設,一個結論,然后可能當論文就發(fā)表出來了,這就是知識真實的產生場景。你看《論語》,就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間一些碎片化的對答。
還有一方面,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碎片化是一個最終的結果,不是新事兒,一直如此。比如說你去讀一本書,學一個學期的課,最終留下來的是啥?不就是一些碎片化的印象嗎?幾個動人的場景,幾個金句,幾個精辟的結論,讀完一本書能夠留下這些東西已經不錯了。
如果學習結果的呈現(xiàn)碎片化,那碎片化學習有什么問題?
第五個關鍵詞“目標”。
和菜頭說過一段話:“不計成本,成敗利鈍的追求知識,這是專業(yè)學者干的事情??墒俏覀儾皇牵覀兪瞧胀ㄈ?,普通人是要面對一個一個的目標去行動的。行動一步獲得反饋,調整行動,再繼續(xù)往前走,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知識是什么?
知識就是偶爾亮起來的一小片天空,這是我們要抓住的線索,然后據(jù)此行動。
和菜頭打了個比方,我們就像是一個戰(zhàn)士在海灘上伏擊正在要登陸的部隊,這個時候一顆照明彈上了天,這就是知識,片段,非常的短暫,抓住這個瞬間,咱們干什么?有槍開槍,沒槍有彈弓打一下子,彈弓都沒有,抓把沙子也撒過去了。
立定目標,然后隨時扣動扳機,這就是我們面對知識的態(tài)度。
(摘自《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