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波
〔關鍵詞〕教師;心理成長;尊重;平等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基本上每天都在和孩子打交道。時間久了,思考問題的方式也轉換了一個角度,生活似乎也變得簡單,內心依然保有一份孩子的純真。經(jīng)常會有朋友問我,你還在那個小學校呢?我說,是啊。這有什么可以懷疑的嗎?對于我來說,工作在小學,與孩子們一起成長,是一個很美妙的經(jīng)歷。
一、生而平等:蹲下身子與孩子講話
我看綜藝類的節(jié)目,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少兒節(jié)目主持人,在與孩子說話的時候,單膝跪地,視線大概和孩子的眼睛在一個高度。對于這樣的主持人我總是心生敬意。他們主持的姿勢肯定不舒服,但是卻方便與孩子交流,方便進入孩子的世界。這個細節(jié)給我們一個有益的啟示,就是我們要學會蹲下來與孩子平等溝通,而不是居高臨下地指使孩子。
孩子的世界是個很奇妙的世界。事實上,我們絕大多數(shù)的成年人都錯誤地估計了孩子的智商、情商和理解力。有個很出名的實驗,“still face”,一個關于嬰兒對情緒與表情敏感度的實驗。這項實驗已經(jīng)研究了三、四十年。我看到的案例視頻選擇的是一個一歲左右的嬰兒。前半段,一個愉悅的嬰兒享受著與媽媽的良性互動,媽媽與嬰兒積極地配合呼應。每當媽媽回應嬰兒的時候,嬰兒都會面露笑容、開心滿足。后半段,經(jīng)過研究人員的要求和提示,媽媽變得面無表情,嬰兒馬上就覺察到了,孩子開始討好、表演,想喚起媽媽的注意和回應,但是媽媽卻始終不為所動,于是孩子尖叫,聲音尖厲,繼而傷心痛哭。媽媽馬上轉為柔聲的安慰,回到最初與孩子互動回應的狀態(tài),孩子的情緒才漸漸地平穩(wěn)下來。這個實驗說明嬰兒已經(jīng)開始對成人的表情和情緒非常敏感。這個實驗完全顛覆了我們以往對嬰兒的認識。
孩子不僅僅是屬于家長,屬于家庭的,他們更是屬于社會,屬于國家的。我們要用心去陪伴孩子,而不是心不在焉地敷衍。我看到一個漫畫小故事,講的是一個小男孩希望自己能變成一部手機的故事。在生活中當他想和父母交流的時候,他們不是在看朋友圈、購物,就是沉迷于打游戲、看劇追劇,小男孩情不自禁地希望自己能變成一部手機,這樣父母就能時時刻刻把自己帶在身邊,捧在手心里??赐赀@個漫畫,我感到了小男孩的孤獨和無助,也為他同情和嘆息。
二、有教無類:不戴有色眼鏡
我們成人在低估了孩子能力(包括接受能力、質疑的能力)的同時,還高估了我們自己的能力(包括威懾力、影響力)。比如我們習慣于把孩子區(qū)分為好孩子和壞孩子、聽話的孩子和調皮搗蛋的孩子等等。比如有些教師對一部分孩子天生的好脾氣,和顏悅色,對一部分孩子則感到頭疼,橫眉冷對;對一些孩子經(jīng)常給予表揚,對一些孩子則給予不間斷的批評。其實孩子就像是一張張白紙,孩子有不同的顯現(xiàn)只是因為我們成人戴上了有色眼鏡而已。
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一些不耐煩的家長,也經(jīng)常會聽到訓斥孩子的聲音。比如,一道題孩子算不明白,一個字孩子總是寫得缺胳膊少腿,家長很生氣,你怎么就這么笨呢?比如,孩子磨蹭了,家長脫口而出,你能不能快點?比如,孩子又犯了老毛病,家長訓斥,都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怎么一點也不長記性!比如,孩子依然無動于衷,無所觸動,家長很氣憤,都這么大了,你什么時候能懂點事兒?比如,孩子一副爛泥樣,感覺怎么也扶不起,家長會痛心疾首,你怎么就聽不懂呢?像你這樣,以后你能干點什么?比如,孩子又跟自己頂嘴了,跟自己對著干了,家長教訓孩子,你一點都不聽話,你太讓我失望了!比如,孩子的所作所為讓自己氣憤到了頂點,家長氣急敗壞,一句話脫口而出,我真后悔生了你!如此種種,還能舉出很多很多。大人發(fā)泄的是情緒,傷害到的卻是孩子的心靈。說話的是成人,受傷最重的卻是孩子。
難道我們就是惟一正確的判決者嗎?一件事情的對與錯,真的就是絕對的,毋庸置疑嗎?在孩子的身上真的就有明顯的對與錯嗎?家長或者老師有沒有好好地找一找隱情?其實,如果做好引導,“錯”也可以導向“對”,“不善”也可以導向“善”,問題是我們眼中看到的是什么,我們想要引導的是什么。有一句話我覺得深入我心,“我們要無條件地去愛孩子本來的樣子,而不是去愛我要求的樣子。我們要讓孩子長成他要長成的樣子,而不是我們期待的樣子?!蔽覀冇泻芏嗉议L把自己未實現(xiàn)的愿望全部都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家長以為,我花了那么多錢,辛辛苦苦,你不學習,你對得起我嗎?其實,我們有一個健康的孩子,我們就要知足。學習,尤其是課本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給孩子一個健全的人格,給孩子一個終身受益的良好習慣,反而要實際得多。
三、以身作則: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孩子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在孩子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家庭的影子。在我們孩子的身上,看到的是我們的影子。在我們的身上,看到的是我們父母的影子。孩子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我們的問題,我們才是一切的根源。我們要通過孩子的問題,找出我們自己的問題,修正我們自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我們的復印件。不P原圖,怎么可能讓復印件精美得無與倫比?作為家長,不是孩子信服的P過的原圖(爸爸和媽媽),孩子會心甘情愿地追求卓越,達到精美絕倫嗎?
自古以來的教育,都是身教重于言教。我們所附加于孩子身上的任何期望,其實都不如我們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行為習慣不是被教導而成,而是被影響和模仿而成的。孩子的行為習慣和氣質,得益于我們家長和教師的示范和熏陶。我們知道,獲得肯定是我們內心的需求,它是激發(fā)我們向上的正能量。微笑、擁抱、鼓勵等都屬于正能量的范疇。抱怨、指責、訓斥、批評等則屬于負能量。我們要多鼓勵、贊美孩子,而不是批評、指責、埋怨孩子。因為只有鼓勵和贊美才能帶給孩子自信和力量?,F(xiàn)在不成功的教育,是一種顛倒的教育。說得多,做得少,或者只說不做,只負責提要求,這讓孩子怎么信任教育者?作為教育者,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能夠做到讓自己信服自己嗎?
成長的環(huán)境不是絕對的,但的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多年之前,有一則公益廣告,一個男孩子用他的心解讀了family的含義。family就是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我覺得,對于一個有愛的家庭來說,這是關于家庭最完美的表達。作為父母,在家庭中要積極主動地處理好與愛人的關系,創(chuàng)造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不讓夫妻的矛盾影響和傷害到孩子。因為只有夫妻關系和睦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這種溫暖的愛是鼓勵孩子去闖蕩、去經(jīng)歷風雨洗禮、去奮力前行的力量。當孩子羽翼豐滿,獨自外出去闖蕩,那個時候,我們會有種空落落的感覺。既然這樣,就趁孩子還在我們身邊的時候,讓我們耐心一點,再耐心一點,讓我們的愛成為孩子偶爾回巢的渴望。
四、家校結合:與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是我們留存在這個世間的珍寶,他們價值連城,他們無與倫比。當然,孩子需要雕琢,正如老話所說,玉不琢不成器。但是,我們首先要雕琢的,其實是我們自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都需要進步,都需要成長。只是進步的幅度大小不同而已。當然,如果不學習,放棄自己的話,也有退步的可能。
有一句話說得好,“不是孩子優(yōu)秀了我才接納孩子,而是我接納孩子了,孩子才優(yōu)秀?!边@是不是就是賞識教育的精髓呢?越賞識越成長,越成長越優(yōu)秀。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首先,信任是挺舉孩子的力量。憑借信任,讓我們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了期待。他們如朝陽,在信任與關注的目光中,冉冉升騰。其次,放手是更高層次的愛。放手鍛煉了孩子,讓孩子在更加廣闊的空間和舞臺上大顯身手。看著他們展現(xiàn)自我、釋放自我、放飛自我、完善自我,我們也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最后,對于孩子,自信是自我意義和價值的覺醒。我的外婆有一句口頭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蓖馄藕茱L趣,她的人生智慧都凝聚在這些市井俚語中。外婆的意思是,咱不跟別人比,咱只跟自己比,咱跟自己比,只要有進步,就是成功。在家校結合的過程中,家長要主動,比如主動與班主任和科任教師進行有效、高效的溝通,積極配合教師對孩子的教育,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開放日、家長會、聯(lián)歡活動,等等。
教育無小事。形式上的教育很容易,真正走進孩子的心靈,播撒善良、責任、上進、快樂的種子,實屬不易,任重而道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學校,建議要重視兩個“心”的培養(yǎng),一個是“溫暖的心”,一個是“堅強的心”。有了溫暖的心,孩子不冷漠、不冷酷、不偏執(zhí),孩子可以自主地調整心態(tài),不鉆牛角尖。有了堅強的心,孩子可以正確地面對挫折和困難,可以歷經(jīng)風雨而不倒,可以歷經(jīng)風雨見到彩虹。我們學校有一個肢體殘疾的孩子,一天,我看見男孩的爸爸用他的右手握住了男孩左側斷臂的頭兒,爸爸和兒子一邊走一邊有說有笑,非常的自然。當時溫馨的畫面讓我感動,也久久地定格在了我的腦海里。這個爸爸實在是太偉大了!在爸爸的教導下,這個男孩擁有了一顆溫暖而又堅強的心。在爸爸的教導下,孩子可以無懼周圍詫異的目光,無懼身邊的世俗流言,他的世界應該是已經(jīng)正常得不能再正常。
學校工作的經(jīng)歷,于我來說,的確是個美妙的經(jīng)歷,讓我倍感珍惜。在學校里,我與孩子們一起學習、共同成長。學習是互惠的,盡在細節(jié)之中,我知足。成長是雙贏的,盡在會心之中,我常樂。
注:本文為第七屆“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優(yōu)秀成果評選活動來稿。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大慶市讓北第二小學,大慶,163712)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