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華
〔關鍵詞〕考試壓力;家庭教育;輔導個案
一、個案介紹
小黃,男,15歲,初三學生。父母健全,父親開私營商鋪,母親是全職太太,均為小學文化水平,哥哥中專畢業(yè)后工作。小黃小學五年級以前成績很差,同學嘲笑,父親打罵。五年級后不知為何開始好轉(zhuǎn),是班里的優(yōu)生。但是每次期末考試,總無法考出平時應有的水平,父親很少表揚自己,母親會鼓勵自己。初三下學期的幾次模擬考,總會突然感到一陣冰冷,伴隨著頭腦一片空白。小黃是在班主任的鼓勵下前來咨詢的。
二、個案分析
小黃偏內(nèi)向、敏感、善于反思,有寫日記習慣。自初中以來,成績都比較波動,但是依然能保持在年級前60名。詳細了解發(fā)現(xiàn),小黃與母親的關系比較好,很少與父親溝通,父親以前總是很兇地打哥哥,有時也打小黃。哥哥成績很差,小黃很擔心如果自己成績差,爸爸會像打哥哥一樣狠狠地打自己。班主任表示,小黃曾經(jīng)在家里向父母發(fā)泄道:不要總是把當年放在哥哥身上的希望放在自己身上。
小黃自述說考試時自己并不覺得緊張,但是從他的生理上明顯表現(xiàn)出了緊張的現(xiàn)象,并且在第一次咨詢時,小黃并沒有表示爸爸在自己童年時對自己的打罵,在第二次咨詢時才主動陳述。
由于小黃父親對他和哥哥的教育采取了暴力方式,給小黃留下了揮之不去的童年陰影。初中后,小黃爸爸很少打小黃,溝通也少。小學時被打的記憶漸漸消逝,但那份恐懼依然存在,盡管小黃理性地告訴自己說,那是父親愛的表現(xiàn),但在小黃的潛意識里,那份恐懼根深蒂固。并且似乎出現(xiàn)了莫名泛化的跡象:即在考試時也表現(xiàn)出了一份不能自察的焦慮。與此同時,父親對小黃物質(zhì)上又非常關注和滿足。小黃對父親是既愛又怕,既期盼得到父親的肯定又怯于與父親交流。從母親后來的談話中發(fā)現(xiàn),父親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包括夫妻間和親子間,現(xiàn)在對于早年自己的暴力教育方式也深感愧疚,但從未向兒子透露過。由此,在小黃心中的爸爸,依然是那位“兒子成績考不好就要打”的形象。
三、處理辦法
沒有兩個人是一樣的,班主任所了解的以及小黃媽媽所掌握的信息未必就是小黃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因此,為了更好地幫助小黃,緩解他內(nèi)心的焦慮,必須先跟小黃溝通,了解小黃的內(nèi)心想法。因此,在第一次見面時,先放下班主任提供的一些信息,重新了解小黃。
為此,先跟小黃建立信任的關系。在獲得了基本信息及小黃的真實想法和看法后,基于上述情況及分析,主要采取了以下幾個處理辦法。
第一,做呼吸放松練習。小黃第一次來咨詢的時候,略顯緊張、拘束。因此,在了解了基本情況后,利用深呼吸放松法,先讓他的身體放松下來。約十分鐘后,小黃表示放松了很多,對他而言已經(jīng)足夠了。第一次,他只想快點尋找辦法緩解考試壓力,不愿探討過多。根據(jù)心理咨詢的自愿原則,我也沒過多干涉。
第二,用自由聯(lián)想法,讓小黃尋找考試焦慮的源頭。小黃第二次是主動請班主任跟我預約的,經(jīng)過一番語言交流,依然沒有發(fā)現(xiàn)考試焦慮問題所在。于是,引導小黃用自由聯(lián)想法探究考試焦慮源頭。主要做法是:讓小黃在一張空白紙上,寫下與考試有關的任何詞語,只要是腦海中閃現(xiàn)的詞語,就記錄下來,如此不斷地寫。再與小黃一起分析這些詞語與哪些事情有關。
第三,運用合理認知法,引導小黃正確認識學習及考試的意義。??松恼J知理論認為,引發(fā)人情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個人對事情本身的看法或評價。因此,引導小黃合理認識學習及考試的意義。小黃重新有了認識:學習是為了增長知識,考試只是在某種程度上驗證學習的效果。在面臨重要考試時,有壓力是正常的,接受這種有壓力的狀態(tài),不要因為有壓力就擔心焦慮,同時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來緩解壓力,例如深呼吸、閉目養(yǎng)神一分鐘、暫停法、按摩法等。
第四,與小黃父親溝通。引導小黃意識到自己考試焦慮的源頭后,一方面,引導小黃用換位思考的方式理解父親,并鼓勵小黃嘗試與父親溝通。另一方面,與班主任溝通過后,決定瞞著小黃,與小黃家長溝通,協(xié)商如何幫助小黃度過這個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現(xiàn)小黃父親很關心他,甚至有些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對待他,擔心影響了他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小黃父親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某些不合適的教育方式,而且自我感覺良好。此時,我并沒有去責備或否定他,而是引導他往更合適的方式去開展教育,并不斷地肯定他做得好的方面,傳達孩子對他的一份敬意。
四、思考總結(jié)
上述工作開展以后的一周,小黃再一次來到了心理咨詢室。這一次,他帶著開心愉悅的心情,不斷地訴說跟父親間良好的溝通和互動,并表示在不知不覺間,開始能放寬心去迎接中考。
在這次咨詢中,引發(fā)了我關于家庭教育的幾點思考:
第一,家長要正確看待自己的身份[1]。
(1)家長不是超人,也不是完美的人,家長也會犯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每位家長都是一位新手,或多或少都會犯或大或小的錯誤。從內(nèi)心深處承認自己的這份錯誤,能讓自己在以后的家庭教育中更好地開展教育。
(2)家長與孩子有相同和平等的需求,既要重視孩子的需求,也要重視自己的需求。孩子希望做得好時有人贊賞,家長也一樣;孩子在做得不好時希望得到諒解和鼓勵,家長也一樣。在如今倡導賞識教育的同時,家長別忘了自己也需要這份賞識。當家長意識到這點,并設法自我賞識或獲得伴侶賞識的時候,內(nèi)心才有更強大的動力去愛去教育好孩子。
(3)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家長遇事顯示出自信、自愛、自尊,孩子看在眼里,便也會這樣做。案例中的小黃家長在小黃每次考試前,都表現(xiàn)出某種擔心,這種情緒無形中也感染了小黃,影響了他的發(fā)揮。家長若以自然、輕松、豁達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的生活,孩子自然也會以真誠、自信和積極的態(tài)度創(chuàng)造他們的人生。
第二,家長要創(chuàng)造安全、放心的環(huán)境給孩子成長。
在Baumrind研究[2]的基礎上,Maccoby和Martin根據(jù)父母對兒童的要求性和反應性水平高低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分為四類,即權(quán)威型、溺愛型、專制型和忽視型[3]。后三種自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第一種也難以培養(yǎng)出具有良好自信心與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有些家長為了在孩子面前樹立權(quán)威感,表示自己懂得很多,往往愛直接告訴孩子問題的答案,這樣便讓孩子難以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更扼殺了孩子自主判斷事情對錯的意識和能力。因為缺乏自主思考,更少了很多直接經(jīng)驗的積累,無法體會成功感及樹立自信心。有些家長采取忽視型,把事情交給孩子,要孩子自己想辦法,而不理會孩子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做出理想的效果。這種方式,能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但是卻忽視了培養(yǎng)他(她)的團隊精神以及與人合作的意識,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容易退縮。因此,家長要提供安全、放心的環(huán)境給孩子,讓孩子把他(她)本有的力量經(jīng)過思考、嘗試、修正,最終獲得成功并得到肯定的過程,轉(zhuǎn)變成能力,進而培養(yǎng)出自信。
在小黃最后一次的訴說中,出現(xiàn)了許多小黃父親曾經(jīng)說過的彼此愉悅相處的畫面。這種默契讓我深深感到,其實這對父子間存在濃濃的親情,雖然他們彼此都是不善表達內(nèi)心的人,但是彼此在一起時良好的互動,也能促進關系。這是父親在意識到自己過去錯誤育子方式后所做的成功的改變。
第三,家長應與時俱進,學習良好而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
每個孩子都在不斷地學習,以更好地掌握種種面對生活挑戰(zhàn)的技巧。家長是他們最重要、最信賴的老師,孩子絕大部分的基本行為及心理模式都是從家長那里學來的,家長不僅是他們的模范,更是孩子們求教的對象[4]。小黃不管是走路姿勢還是說話的表情,與其父極其相似,雖然父親為他帶來了一定的童年陰影,但是在不知不覺中,小黃依然在學習著父親。也正因為父親在百忙之中依然會學習許多軍事知識、時事政治、地理知識,滿足了小黃的好奇心,也為親子溝通建立了橋梁。與此同時,如果小黃父親能多掌握一些親子溝通技巧,也許小黃會成長得更健康快樂。包括正確地賞識孩子,給孩子一個“黃金時間”,訓練關注良好行為、換位思考、留點懸念等。
五、工作展望
針對以上問題,在日后的學校教育中,可在以下四個方面開展工作。
第一,開展問卷調(diào)查,了解當今學生家長的家庭形態(tài)、教育教養(yǎng)模式以及親子溝通狀況。家庭形態(tài)包括典型家庭及非典型家庭,典型家庭即普遍的親生父母撫養(yǎng)子女這一典型家庭形式,而非典型家庭包括單親家庭、繼親家庭、隔代撫養(yǎng)家庭、重組家庭、寄養(yǎng)家庭等幾大類。教養(yǎng)方式分為權(quán)威型、溺愛型、專制型和忽視型四類。運用家庭各成員之間的個性、行為模式相互影響,改進家庭心理功能,促進家庭成員的關系[5]。
第二,針對上述調(diào)查結(jié)果,分質(zhì)開展家長會,以有針對性的方式與家長協(xié)商如何更好地開展家庭教育,提高家長會的實效。過往,學校主要是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開展家長會,而忽略了家長的不同情況。如果能充分雙向結(jié)合,也許效果會更好。
第三,運用多種形式,開展家庭教育宣傳。包括制作家庭教育小報,錄制家庭教育音頻,開展現(xiàn)場家庭教育講座,組織家長互相交流等。如今,家長工作繁忙,下班回來一身疲憊,也許已經(jīng)懶于定下心來閱讀,如果能錄制家庭教育音頻,則家長學習的效率也許會更高。
第四,開展主題班會等活動,邀請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促進親子關系。學校教育不但是針對孩子知識的教育,更是一種意識、心態(tài)的教育,包括培養(yǎng)感恩之情等。
良好的親子關系和有效的家庭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自我成長的意識和能力。然而,路漫漫其修遠兮,只有不斷嘗試,才能有所改善,也只有家校合力,才能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李中瑩.親子關系全面技巧[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2008,4.
[2]Baumrind D.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Monograph,1971,4:1-2.
[3]Maccoby E E,Martin J A. So-
cialization in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
child interaction. In E. M. Hetherington(Ed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p-ment. New York:Wiley,1983.
[4]常艷春.智慧型父母,孩子成長的引路人[J].家庭與家教. 2006(7).
[5]薩提亞著,聶晶譯.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7,6.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里水鎮(zhèn)里水初級中學,佛山,528244)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