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英漢語篇建構的差異:語篇語法特征差異、語篇思維模式差異和語篇組織方式差異,并指出了這三個因素對英語寫作過程的影響,同時就英語教師應如何針對這些差異進行英語寫作教學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語篇;差異;語法;思維;組織方式
一、引言
目前,寫作仍然是英語教學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主要問題在于學生的詞匯和短語應用能力差,主、謂、賓、狀語順序錯誤或呆板,段落、文章的邏輯性差,句子之間缺乏連貫性和統(tǒng)一性,結構松散,不能很好地區(qū)分中英文句式差異和表達習慣的差異等。針對上述問題,作為英語教師,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連續(xù)、有針對性的寫作訓練,而在此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學習英漢語篇建構方面的差異,如:語法特征差異、思維模式差異和語篇組織方式差異等,最大程度上減少寫作的盲目性。
二、英漢語篇建構差異分析
(一)語篇語法特征差異
話題化是漢語有別于其它語言的最主要的語法特征之一,盡管英漢語句中都存在話題化現(xiàn)象,但英語中的話題化出現(xiàn)頻率明顯少于漢語。句法話題可分為話題化句法話題和左置句法話題兩種,如:(1)This proposal, the committee doesnt like it at all. (2)Lily, I dont know her at all.(1)是話題化句法話題,其特征是句子的其它部分有一個空位,句法話題“This proposal”能夠回到句中的空位中而句義不受影響,該句的空位在like一詞后面。(2)則是左置話題結構,句子的其它部分沒有空位,但卻有一個代詞“her”與句法話題“Lily”同指。盡管如此,英語中使用該類句子結構的幾率要比漢語少得多,因為英語的陳述句都要求有一個主語,賓語的省略也受很大的限制,它不允許施事名詞或受事名詞隨意置于句首而話題化;而漢語的主、賓語可以自由省略,且句內各名詞成分都可以自由地置于句首而被話題化。英漢語之所以有如此差別,其根本原因是兩種語言對行為動作的概念化方式不同,即:“兩個民族將認識外在世界的成果用詞語固定下來的認知行為不同”[3]( 石毓智,2006:163),不同的民族概念化方式不同,從而導致兩種語言語法特征的不同。英語陳述句中要求首句有一個主語,若去掉主語,句子就不合語法了,如:The professor walked into the room.若變?yōu)閃alked into the room.就不合語法了。相反,漢語的主語可以自由省略,一般根據(jù)上下文即能知道主語所指,如:(1)買了點東西,不知合不合適現(xiàn)在送去?(2)知道,忘不了。
再者,英語還受到主謂一致、時態(tài)等特殊規(guī)則的限制,在英語中還存在“it”或“there be”這樣的“假主語”,如:(1)It is snowing. (2)There will be a ceremony tomorrow. 兩句的漢語譯文分別是“天在下雨。”和“明天有個慶祝會。”
英漢語的定語、狀語等的位置也有差異。英漢語中都有前置定語,如:She is a tall, beautiful girl. (她是個高挑漂亮的女孩。),但漢語中的前置定語遠比英語普遍,且漢語的前置定語中既可以有詞,也可有短語,甚至主謂結構,如:我忘不了家鄉(xiāng)的小河,清澈的小河,養(yǎng)育了幾十代人的小河。而英語中,后置定語非常普遍,分句短語作定語時通常要后置:(1)Any man who smokes cigarettes is risking his health. (2)Cant you do something useful to us all?
(二)英漢語篇思維模式差異
a. 直線形vs螺旋型
連淑能指出,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和語言的橋梁[1],英漢語篇思維模式的差異是由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模式引起。東方人善于推理,思維模式是“螺旋型”的,往往先分述再總結;而西方人善于論證,其思維模式是“直線形”的,常常先總述再展開。中國人說話很謙虛委婉,不會直截了當,而西方人則喜歡開門見山。這一文化和語言的差異同樣體現(xiàn)在書面語篇中,如:
(1)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dkind.
(2)渴望愛、尋求知識和對人類苦難的深切同情,這是支配我的生活的3種簡單而無比強烈的情感。
(1)典型表現(xiàn)了英語思維先總述再展開的直線型模式,其譯文(2)應算是地道的中文。但卻采用了顛倒的表述順序,主述位的不同體現(xiàn)了不同的思維方式。
b. 形合vs意合
英語注重形合(hypotaxis),即:借助語言形式手段,包括詞匯詞類標記、詞組標記、語法范疇標記(性、數(shù)、格、時態(tài)、語態(tài)、語氣、體式等) 、句法項標記(主語、謂語、賓語)來實現(xiàn)詞語或句子的連接;而在漢語中,句子之間??績炔康倪壿嬯P系聯(lián)系在一起,所謂“形散而神聚”,句中各種成分的關系主要依靠意思的連貫,而非形式上的表現(xiàn),即:意合(parataxis)。如:(1)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譯文:We will not attack unless we are attacked. (2)欲蓋彌彰。The more one tries to hide, the more one is exposed.
正如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所說:“西洋語的結構好像連環(huán),雖則環(huán)環(huán)都聯(lián)絡起來,畢竟有聯(lián)絡的痕跡;中國語的結構好像無縫天衣,只是一塊一塊的硬湊,湊起來還不讓他有痕跡……西洋語法有許多呆板的要求,如每一個clause里必須有一個主語;惟其是軟的,所以中國語法只以達意為主,相關的兩家是可以硬湊在一起,不用任何的connective word…….由此看來,西洋人做文章把語言化零為整,中國人做文章幾乎可以說是化整為零。”[4](王力,1945:197)
(三)英漢語篇組織方式差異
a. 發(fā)散型vs集中歸一模式
彭宣維(2000:344)指出,英漢語篇組織方式差異之一在于前者為發(fā)散型,后者為集中歸一模式[2]。我們首先以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為例,其中涉及對“as long as”的使用:We can never be satisfied as long as the Negros basic mobility is from a smaller ghetto to a larger one.譯文為: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動范圍只限于從狹小的黑人居住區(qū)到較大的黑人居住區(qū),我們就決不會滿意。原文的句式特征在于基本句在前,次要句在后,由as long as引導的從句構成了主句的條件,因此,語篇發(fā)展呈發(fā)散型;而其漢語譯文先提供條件,再說明結果,是明顯的集中歸一模式。
b.復句層次關系差異
英語復句中,分句間為句法上的層級關系, 由一個分句擔任上一級分句的句子成分,如:Some friends that I made in college were more interested in grades which they think would ensure them a good job after graduation. 漢語復句的分句間存在邏輯語義關系,而句法關系是獨立的平等并列關系,而非英語的層級關系,如,上句譯文為:我大學時的一些朋友關心分數(shù)勝過學習,他們認為分數(shù)高就能找到好工作。
三、英漢語篇建構差異對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
針對上述提到的三個方面的語篇差異,我們在英語寫作教學中就應有針對性地、不斷地對上述三方面進行比較認識,使學生明白其中的差異,有意識地調整寫作的思維。首先,在日常的英語學習中,教師應多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排除東方思維負遷移的影響,學生應適應英語的直線形思維,明白作文第一句或段往往是概括主題思想,然后再引出具體事例或細節(jié)對其進行發(fā)展、論證。其次,在掌握寫作基本思路和框架的基礎上,應注意英語語篇的語法特點,盡量避免中國式英語,如:漢語名詞前若含有過長的定語,則英文寫作時應考慮將定語后置,以免頭重腳輕;還要特別注意英語句子中各成分間的層級關系。再者,由于漢語是語段取向的語言(discourse-oriented),而英語等歐洲語言是句子取向的語言(sentence-oriented),其句群之間主要通過語義關系體現(xiàn)出來[5],因此,也要注重英語語篇連接手段的學習。此外,讓學生背誦段落、總結大意、模仿造句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 (2):39.
[2]彭宣維. 英漢語篇綜合對比.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344.
[3]石毓智,語法的概念基礎[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63.
[4]王力,中國語法理論(上)[M]. 商務印書館,1945:197.
[5]楊明. 英譯漢中的主位與話題. [J]. 外語學刊,2003, (3):84-88.
作者簡介:
王麗,女,1977年生,漢族,山東高密人,現(xiàn)為山東經貿職業(yè)學院國際商務系教師,從事英語教學